大明金牌县令
繁体版

第十六章 山洞遇见狼

    见底下众弟兄已经等待多时,秦观让赵捕头带着弟兄们先去外面准备。

    然后转过头对李二河嘱咐了几句,让其好生照料金姑娘。又让李主簿掏出了二十两银子交给李二河。

    李二河又是一阵谢恩后,欢天喜地接过银两。

    李二哥心想这金丫头算是抄上了。金丫头没了亲人,自己就是她的娘家人,以后有了县老爷撑腰,自己说不定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见知县大人要出发,李二河连忙从后厨拿出了两个大包裹,里面是蒸得的大馒头和一些熟食、酱菜等,足够秦观这二十几人吃上两顿。显然,加上早上的丰盛早饭,李二河已经将昨个李主簿给的十两纹银花了个干净。

    李二河又对秦观说道:“知县老爷,这涂节村距离吉阳镇倒是不远,只有四十多里。不过除了五六里的官道以外,其余三十多里都是山路。往常从涂节到吉阳镇都要走上大半天,这刚下过雪,山路湿滑,更是难走。大人定要小心啊!”

    李主簿趁机也劝秦观不要去涂节村了,不妨去县东的几个村子再去看一圈,然后打道回府。

    这涂节村,历任知县巡视时从未去看过,因其太过于贫穷,也几乎从未让其缴纳过税赋,但凡有个天灾人祸,也从未去派人救济过。元朝短短的一百年来,涂节村几乎就是自生自灭的状态。

    秦观听到李主簿的解释,更觉得非去不可。

    “如今天下都是我大明的,涂节村也是我大明疆域,岂有不去巡查之理。”

    见秦观说得如此斩钉截铁,李主簿便也无法再劝。

    赵捕头接到秦观出发的命令以后,大喊了一声“出发”。

    一行人继续敲敲打打,往涂节进发。

    前面五里多官道半个时辰就走完了,很快就进入了山道。

    刚开始还好,虽然道路泥泞,但好在坡度并不大,一行人勉强还能走,但速度明显降了下来,走到中午才走了三里多路。

    再往前走,坡度就很大了,一个轿夫脚下打滑,差点儿把秦观整个甩出轿子。

    秦观便也不敢坐轿子了。

    随队的马车也走不动了,赵捕头命人将马车解了,扔在原地。所有人下马步行,马车上的棉衣棉被全部驮在马上。

    山里湿冷,所有人都穿上了厚重棉衣,更是行动不便。

    眼看走到了天色将黑,才又走了七八里,前面还有十几里山路。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莫非要在山上过夜不成?

    秦观也慌了,恐怕今晚就要在这山中歇息了。秦观令赵捕头带俩人前去探路,其余人原地歇息。

    这山里本就人迹罕至,到了晚上,更是清冷,周边野兽叫声不断,更令人不由得心生恐惧。

    好在月光很亮,将四周照得如白昼一般。

    秦观这会儿又困又饿,为了与金婉儿厮混,早饭他几乎没有吃,加上早上“运动”过量,消耗精气太大,这会儿已经渐渐支撑不住,两脚发软。

    等了半个时辰,赵捕头终于回来了。说是前方发现一个山洞,里面很是宽敞,可以容得下上百个人,可以暂时到那里歇息。

    秦观当即决定全部转移到山洞里休息。

    这山洞果然是别有洞天。洞口虽然不大,但是里面却甚是宽敞。

    赵捕头让几个捕快捡了很多干树枝和松枝,很快生起了十几堆篝火。

    篝火不仅能保暖,还能驱散野兽。

    今早临走之前店主给的吃食终于派上用场,大家都又冷又饿,如今有了温暖的火堆,就着水囊里的冷水,这馒头吃的也是十分香甜。

    吃完以后,安排好警戒放哨的人员,众人很快沉沉睡去。

    秦观也在回味着早上和金婉儿的缠绵温存,很快进入了梦乡。。。。。。

    到了半夜,两个负责警戒的捕快正在一边打瞌睡,一边强撑着看着洞口,以免进来豺狼虎豹。

    突然,两个人几乎同时发现并大声喊了出来:“有狼!有狼!”

    众人立刻被惊醒,睡在最里面的秦观也一骨碌爬了起来。

    赵捕头立刻拔刀出鞘,来到洞口警戒,其余二十个捕快也纷纷举刀组成防御阵线。

    只见洞口外闪烁着十几双狼眼,寒光逼人,让人不寒而栗。

    秦观倒不是十分害怕,立刻命令所有捕快,手举火把,两两用刀相击。

    狼最怕火,也怕金属击打声。

    很快,只听得“嗷呜”一声,似乎是头狼发出的命令,这狼群便立刻退去了。

    赵捕头兴奋地说道:“此法果然奏效,大人见多识广,属下佩服之至。”

    这马屁秦观很是受用,回道:“这是当然,本县虽然熟读四书五经,科举出身。但也涉猎广泛,绝不是什么书呆子。以后你就知道了。”

    秦观又让人在洞口多点火堆,野兽最怕火,可以使猛兽不敢近前。

    不过经历了这一遭,除了秦观还能安然入睡,其余都提心吊胆,刀就放在手边,稍有动静,就立刻握刀起身。

    以至于秦观起床去撒尿,不小心发出了一点儿动静,二十个捕快立刻举刀站了起来,吓得秦观差点“阳痿”,尿了自己一鞋。

    就这样折腾了半宿,终于挨到了天亮,除了秦观,其余人都没精打采,哈欠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