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混吃等死
繁体版

第五十三章 斗‘联’

    沈默这首‘观刈麦’一出,震惊全场,顾然及他身后的那些人,心知差距甚大,连诗都懒得作了,直接认输。

    第二道题轮到顾然出题,只见这顾然思索再三。

    方才崔凯出的第一题乃是民生之类,沈默就技压全场。

    这第二题可不能再给他出风头的机会,自己虽然想与其结交,可也有着属于江南才子的骄傲。

    踱步片刻后,命人取来一个包裹,打开一看,若然是一副山水画。

    顾然将这山水画徐徐展开在众人眼前,众人也看清楚了这画上的内容。

    画山水难就难在山与水的融合上,那是静与动的搭配。

    而这幅画将山水搭配的非常融洽,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

    山堤上,小草密密匝匝,在阳光下争绿斗艳;

    岸边,一棵棵柳树排成行,柔软的枝条垂在明镜似的河面上;

    水中,小鱼成群,有的轻游,有的蹦跳,有的贴在河底,一动也不动;

    河面上,燕子飞来飞去,唧唧地叫个不停,还不时地用翅膀拍打着水面。

    简简单单的曲线就在这纸上构画出一副上好风景,让众人啧啧称叹。

    “此画不错,不错,顾家小子,你拿出此画是何用意,让吾等观赏吗。”

    顾然朝询问的邱老施礼,然后恭敬地回道。

    “邱老,此画乃小子偶然得知,经人考证后,确为两晋时期顾凯之真迹。

    此次带至洛阳本意就是想将此画赠予国子监收录。

    又刚好碰上与沈兄,崔兄等人的比试,小子借此机会将此画取出,顺便以此画内容。

    作为我等第二次比试的题目,每人根据此画赋诗一首。”

    (顾恺之(348—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杰出画家。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

    )

    说完后便当场作诗一首,虽算不得上佳绝句,也可以称之为中规中矩。

    方才那一场比试是崔凯先作,这第二场自然就该轮到沈默了。

    崔凯及邱老等人皆看向沈默,看他还能做出何等文章。

    以画为题,这可难为到沈默了,不知该如何描绘这山水,可是见他们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己。

    不行也得行,拼了。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原作者王唯,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而今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王唯还没出世,所以请不要误解。)

    在邱老等人看来,沈默作的这首诗,虽然简单,也并未描绘山水之景。

    可这字里行间中,竟清晰明了的表达出了一幅画的灵性。

    “好,好一个‘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这两句诗给这幅画增添了不少灵韵啊。”

    邱老和顾继红都对沈默做出的诗赞叹有加,崔憬笠自然不服,可是看到崔凯瞠目结舌的样子,也无话可说。

    出言也跟着称赞了沈默两句,崔凯听到沈默的诗。

    再拿自己腹徘出的内容与其对比,发现根本没有可比之性,只好跟上一场的顾然一样,直接认输。

    现在要轮到沈默出题了,第一场与第二场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他们二人出的题,沈默刚好会背,侥幸赢了。

    可沈默也掏空了肚子里的这些东西。

    在后世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怎么会研究那么多古诗呢。

    现在第三场轮到自己出题,自己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合适的题目,继续比试作诗的话,那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吗。

    “崔兄,顾兄,方才某听你们所作之诗,从中也学习到很多沈某不曾掌握的技巧。

    因此这第三题沈某就不出了,甘愿弃权认输。”

    邱老及顾继红等人刚才看他们比试,对沈默所做的诗都齐口称赞。

    正侧耳准备听沈默出什么题,又能作出什么诗时,竟听到沈默自甘认输之言。

    几人面面相觑,眼神交流了一番后,看向沈默的眼神也变得更加炽热。

    年轻有才的青年才子,这些老人也见过不少。

    可是像沈默这般能屈能伸,在自己连胜两场后,还甘愿认输的却不多见。

    崔凯也以为是沈默这番是在给自己两人台阶下。

    不然的话,自己与顾然前来比试,比三场输三场那传出去还得了。

    “沈兄大才,小弟佩服,既然沈兄相让,那我等也不好再做推诿。

    这第二场比试就由沈兄决定比试内容吧。”

    听到崔凯的话后,顾然也随之说道。

    “是极是极,方才我等也见识到了沈兄在赋诗一道的学问。

    不愧是编撰出字典一著的‘大才’,这第二场比试就由沈兄来命题吧。”

    沈默思索了一下,也就同意了,如果让他们出题还不知道会比试些什么呢,自己出题还能掌握点主动。

    “既然两位仁兄都这么吹捧在下,那沈某就却之不恭了,第一场乃是崔兄命题比诗。

    那这第二场沈某命题也不好太传统,不如我们第二场比试对联,两位仁兄认为如何。”

    可以不必再比诗,并且崔凯与顾然两人也会“作对”,自然不会有意见。

    “这比试对联的话就不像方才斗诗那么复杂,我们三人不必分先后。

    其中一人出得上联即可,其余两人对出下联,若是对不上来再由那人说出下联。

    直到你所出的上联无人能对出方算取胜。”

    崔凯和顾然一听沈默说的这种比试模式,都觉得很有意思。

    按照这种模式,三人不必分先后,能者居上,直到斗倒两人既为胜。

    既然三人都同意,那就正式开始了,由沈默率先出了上联。

    “春华秋实,李树繁盛日复日。

    崔兄,顾兄,这正是我的上联,还请对出下联。”

    对崔凯及顾然而言,这对联根本算不得什么,没一会儿就给对了上来。

    “夏长冬藏,桃符揭落年又年。”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刘伶饮尽不畱零。”

    “贾岛醉来非假倒。”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

    ……

    三人你来我往,彼此对了十几联,沈默不懂诗,可是这对联在电视电影中天天见的,瞎蒙都能蒙对。

    接连对了十几联,三人都有些疲态,各自绞尽脑汁的想出一些他们对不上来的上联。

    沈默也在不断回想自己见过的对联,春联门联就不用多说,现在比试时说出来还不够丢人的。

    终于想起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副对联,一般人还真对不上来。

    “两位仁兄,我的上联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还请两位对出下联。”

    崔凯与顾然两人口中不断念叨沈默所出的这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此联上下衔接十分融洽,站在望江楼上看江流,楼存千古,水存千古,不错不错。

    顾某才浅,未有合适的下联,崔兄呢,可否对出。”

    崔凯看了看顾然,嘴中仍旧念叨着这上联,踱步片刻后抬头看向沈默。

    “沈兄,崔某有一下联,你看合适否。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沈兄,这下联可否。”

    沈默心中咯噔一下,哎呀,这是碰到行家了,这么偏门的上联都能对的上来。

    “当然可以,崔兄且再听我这一联。

    上黄昏下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

    还没等崔凯思索,现在一旁的顾然就给对了上来。

    “东文章西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沈兄,此下联可否。

    小弟也有一上联请沈兄一对。

    我这上联是:发愤识遍天下字。”

    顾然这上联可谓是向沈默的一种示好。

    据外界传言,沈默编撰字典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使更多人认识更多的字,而顾然这上联刚好映衬其初衷。

    沈默低头思索了一下,这个对联不算难,就靠自己都能对上来。

    “你出‘发愤识遍天下字’,我对‘立志看尽人间书’,顾兄,此下联然否。”

    “可以,那沈兄你再听我这一上联,我这上联是…”

    ……

    ……

    沈默,崔凯与顾然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斗的不亦乐乎,一直在旁观赏的李承乾和李泰也耐不住无聊,李承乾开口插了一句。

    “沈默,孤也有一联,你可否能对出下联。”

    沈默还没反应过来呢,顾然倒是激动了起来。

    果不其然,跟着沈默在一起,与太子殿下的距离都近了不少。

    “不知殿下上联为何,吾与崔兄能否一对。”

    李承乾今年才九岁,刚才只是见他们聊的高兴,心痒难忍,这才提出有一上联要沈默去对。

    见有人附和自己,当然更开心了。

    “可,孤这上联为,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不知哪位能够给孤对出下联。”

    邱老等人方才一直在旁侧听,此时见太子出题,也都来了兴趣。

    饶有兴头的看着沈默,崔凯,顾然三人,瞅瞅谁能先对出下联。

    沈默与李承乾相熟,知道他这是玩性大发,并未多想,可是崔凯与顾然之前从未接触过李承乾。

    此刻见李承乾出题,还以为是要考验自己二人,纷纷顿头思索该用什么下联回应能让李承乾高看一眼。

    崔凯沉思一会儿后率先回应。

    “殿下,你看某这下联如何。

    独伞撑开天上水,正是‘春雨’。”

    李承乾也只是一时趣意大发,那会想那么多,见有人率先对出,直接开口称好。

    顾然在一旁可红了眼,这是在太子殿下面前表现的大好机会,怎么能够错过。

    “殿下,顾某也想到了一联,刚好可以与殿下的对上。

    厚袍除去身上寒,恰好‘立冬’”

    李承乾见崔凯及顾然都对出了下联,唯有沈默还在原地沉思,不由开口问道。

    “沈默,你怎么不对孤的上联啊,是还没想到吗?”

    沈默其实脑子里在想要不要对,编肯定是能编出来的。

    但是今日比试自己已经在作诗一道上先拿头筹,若是在这对对联上再赢,岂不是让这两人下不来台。

    可是听到李承乾的问话,沈默心头也是涌上一股气儿,什么叫我还没想到,敢小瞧哥,看我怎么给你对出来的。

    “禀告殿下,下官正有一对刚好可以回应你的上联。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三人尽皆对出了李承乾的上联,此刻才是分个高低的时候。

    李承乾虽然出了上联,可没想到这三人都对出了下联,此刻他们让自己评判。

    若要分个高低的话,岂不是表明自己看好谁不看好谁吗。

    正如同父皇所教自己的问题一样,遇到这种不知该如何评判之事,采取中庸之道即可。

    “尔等三人所对的下联皆合孤意,孤也不知该如何评论高低,不如尔等继续你们的比试。”

    李承乾言罢,沈默并未有甚反应,崔凯和顾然二人却是有些失落。

    再继续对对联时,两人心中都憋着一口气,出得上联竟然让沈默编都编不出来了。

    “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这一问联让沈默不知编什么好,总不能说宗师从家里来吧。

    “崔兄,此联沈某对不出,还请崔兄说出下联,不过沈某也有一联欲求一对。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所著,此刻大唐还没有三国诸葛亮的传闻,所以崔凯顾然定然看不懂此联何意。)

    崔凯见沈默对不出下联,心头一乐,接着念出了下联。

    “我这下联是‘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沈兄,你这上联写的气势磅礴,崔某也对不出,还请解惑。”

    沈默哈哈一乐,连称崔兄过谦,然后念出了自己的下联。

    顾然也出了一道令二人都对不出的上联。

    时已至此,最终三人协定此次比试算作平手。

    可一直在旁观看的崔憬笠及顾继红却知,自家孩儿与那沈默相比还远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