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繁体版

第338章 以刘备之道,还施刘备之身

    “才开战不到一个月,奉孝就不得不另想新招了?看来刘备防守得很严密呐。”

    荀彧被曹操叫住,也颇有几分意外,便接过曹操手中的郭嘉密信,看了起来。

    “原来奉孝发现刘备军中也早有智谋之士、算准了我军也不愿意扩大战端,不敢贸然进攻东海郡、下邳郡,只敢把战局限制在琅琊境内。所以刘备才提前在琅琊聚集重兵、囤积了大量物资,死守我之所必攻?

    这确实对我们很不利啊,我们可以不攻东海,不攻下邳,但我们不能让敌人笃定我们不攻。这样才容易在真正主攻的方向上取得进展……”

    荀彧先略微浏览扫视几眼,把郭嘉在前线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摸清。

    打仗,确实有些地方不能打。

    但如果让你的敌人知道你不能打,那就不好了。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我不打、但敌人还得花力气守。

    搞清楚前线情况后,荀彧接着往下看郭嘉想到的解决方法:

    郭嘉建议曹操,给臧霸、孙观、昌豨等原本就在琅琊、泰山郡等地半独立派系的首脑将领,额外加官进爵,名义上扩充他们的实力,然后塑造出这些人“尾大不掉,自作主张”的假象,

    最终,让夏侯渊把徐州曹军的相当一部分兵力,伪装成这些半割据势力去打刘备,而实际上这些部队当然还是在夏侯渊的控制下。这样,就能够不再被“曹军只能打琅琊,不能打东海”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

    荀彧看完后,也是心中一动,暗道奉孝此计果然好用,但也歹毒。

    “确实是妙计啊,我们之所以怕打刘备打到后来局面收不住,就是因为我们是打着打袁谭的旗号在打刘备,束手束脚。但既然刘备的军队能打着袁谭的旗号做事,我们的军队为什么又不能打着臧霸、昌豨的旗号做事呢?”

    刘备玩“代理人战争”,曹操也可以玩“代理人战争”,这很公平!

    谁都知道,臧霸这些势力,在两三年前曹操灭吕布的时候,就根本没有为吕布实质性出力过。过去八年,臧霸都是“谁能入主徐州,我就听谁的”,但实际上听调不听宣。

    泰山诸贼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曹操名义上收服臧霸、昌豨之后,实际上是没能力要求臧霸为别的战场出多少力的,都是指望他们守好本来的领土,别出乱子就行了。

    现在,曹操要是突然伪造“臧霸变成了一条不听主人话的狗,主人没让他咬刘备,但他自己失控了,去咬刘备了”,然后让打着臧霸孙观和昌豨旗号的军队,去进攻刘备控制下的徐州淮北平原部分,吸引刘备的兵力,逼迫刘备野战决战。

    那么以刘备阵营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心态,多半也会接受这个解释,打落牙齿和血吞,最终只能摆个“只报复疯狗,但不敢直接跟狗主人不死不休”的姿态吧。

    曹刘两家用代理人计策的差别,只是在于“袁谭本来就不完全是刘备的傀儡,他想自作主张刘备也控制不住”,

    而臧霸孙观和昌豨,本来已经被曹操套上了笼头,但曹操就是要推卸责任,假装这些人临时失控了。

    至于臧霸等人兵力不足……这根本不是问题!让夏侯渊的一部分军队,直接换上臧霸等人的旗帜,不就好了吗。实际上还是夏侯渊在指挥,部队控制权丝毫没有旁落,只是学刘备那样套层皮罢了。

    就跟南皮之战时,让太史慈的军队打袁谭的军旗一个道理。

    荀彧也是聪明人,所以曹操没必要把这些操作细节说出来,他相信荀彧已经脑补出来了。

    荀彧看完后,默默放下郭嘉的密信,曹操观其神色,就知道他已经领悟了,而且不反对,但眼神中还有一丝犹豫。

    曹操便虚心纳谏地主动追问:“文若莫非觉得此策还有不妥之处?”

    荀彧叹了口气:“大方向上没问题,但也有一些小隐患。此策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与刘备之战的范围,确保收放自如。

    但朝廷假装臧霸、孙观不可驾驭,与刘备利用袁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袁谭本就与朝廷为敌,就算刘备哪天不支持袁谭了,想收手,朝廷一样会继续打袁谭。

    而臧霸等人原本和刘备无仇,而且他们顶着为朝廷守土的旗号,刘备原先也不敢主动进攻他们,怕战事扩大。现在我们打着臧霸的旗号,往死里得罪刘备,若是战事进展顺利,推进有序,自然是皆大欢喜。

    但如果我军被刘备击败、反攻,到时候刘备就能名正言顺进攻琅琊郡剩余地区,乃至泰山郡。这等于是一场豪赌,朝廷一方把臧霸、孙观、昌豨控制的防区,摆上了赌局,对面刘备一方则被迫把东海郡的西半部、下邳和广陵的淮北部分,也摆了上来。”

    曹操眉头一拧:“未虑胜、先虑败?文若果然持重呐。不过,孤以为这点代价,不足为虑!

    我军就算给刘备一个‘不会把朝廷往死里得罪、也能名正言顺进攻琅琊西部和泰山郡全境"的借口,他有那么好的牙口把这块硬骨头吃下去么?

    将来与孤争天下的,必然是刘备了!就算将来北线重新出现战机,孤得抽兵回来以灭袁尚为重,在徐淮方向,朝廷也有足够兵力采取守势!

    云长固然是天下名将之才,但他兵力不足,能守住徐州半壁已是极限,怎么可能反攻?他肯反攻,孤求之不得!徐州战场,已经重兵云集,难以腾挪,主动进攻一方必然吃亏。

    我军现在作战不利,正是因为我们主攻。哪天等云长率领刘备的兵马来攻,就轮到他承受这种不利了。朝廷占据北方,人口土地都比刘备有优势,互相消耗兵力钱粮,孤求之不得!”

    曹操眼中,已经把这片徐州战场,视若历史上十年后的合肥战场一般,就算己方难以快速突破,也可以指望这座绞肉机,把南方诸侯的血肉慢慢绞干!

    这种看法,其实也不算错。

    因为历史上的合肥濡须战场也确实是这样的,谁进攻谁吃亏。

    很多读史不细、看个热闹的看客,就知道拿“孙权合肥十万送人头”说事儿,

    殊不知诸葛亮《后出师表里也明明白白罗列了曹操平生败绩典范:“曹操五攻昌霸昌豨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这里的“四越巢湖”,就是泛指曹操在合肥巢湖濡须口一线,四次大规模南征尝试失败,可见这个战场就是个绞肉机,谁进攻谁损兵折将,孙曹都一样。孙权推不过合肥一线,曹操也推不过濡须口一线。

    ……

    荀彧见自己该提醒的也提醒了,但曹操在明知这一风险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这一计策,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荀彧只是心思急转,脑中快速梳理了一遍其他风险,最终又好言相劝:“纵然明公决意施行此策,但也不可急切。臧霸等人迟早也会想明白这个道理,这是陷他们的领地于险境。

    曹操闻言,今夜也是第一次露出了肃然的表情:“此金玉之论也,孤自然理会得。反正奉孝此策也是正面进攻不利时的后手,是为了把敌军逼到东海平原上决战,所以本来就不用急。

    花一两个月慢慢准备,同时看这一两个月里,妙才在琅琊前线有没有更大进展。若是妙才能堂堂正正取胜,后续方略也可以调整。

    就算事到临头停手,朝廷也没什么损失,最多就是白给臧霸他们封几个杂号将军罢了——这事儿,文若你亲自去处置,就这几天,先巧立名目给臧霸他们升官。”

    荀彧领命,这就回去办理。

    他心中也忍不住感慨:曹公办事,果然还是大气。不管别的方面如何,至少在给外人升官赏赐方面,是真的毫不吝啬。

    事情还没一撇呢,还没用到臧霸他们真正出力呢,就先把官封下去了。

    臧霸没有足够的功劳,不能服众,还得朝廷的尚书令帮着他绞尽脑汁想功劳、找借口升官!

    ……

    荀彧帮曹操和郭嘉做好表面文章,处理好细节,短短五六天后,臧霸、孙观、昌豨、李典等人的升官诏书,就送去了徐州前线。

    臧霸臧宣高,被加封为威虏将军,封都亭侯——而原本的历史上,这个官职臧霸要到建安十年、也就是205年,曹操彻底灭了袁谭之后,才拿到呢。

    现在少了参与灭袁谭的军功,提前三年升官了。

    孙观孙仲台,此前不过一杂号校尉,如今也越过中郎将,封为偏将军,关内侯。

    泰山贼出身的昌豨,被曹操加封为东海太守——但东海郡现在还在刘备手上,这挑拨之意,已经很明显了。

    最后是掌握山阳郡武装的李典,被封为捕虏将军,都亭侯,级别跟臧霸一样。而原本历史上,他也要四年后,跟曹操一起灭了袁谭、并且灭了青州沿海的大海盗管承后,才得到这一官职。

    曹操等于是给这四名徐州前线的地头蛇将领,平均一口气多升了三年的官,买他们在后续行动中绝对配合朝廷、好好为朝廷效死力。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放到赌注里,跟刘备搏一把大的。

    就算不成功,风险也可控,最多就是输光牌桌上这点筹码,不会连累到曹操其他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