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数字时代
繁体版

第八章 红岩天书

    社会地位高的人敲诈地位低的人,往往运用修改法律或者制定规则。这些人一般不会让人深恶痛绝,因为,他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以泰山压顶之势的盘剥他人,让人不易觉察。而社会地位低的人想要敲诈其他的人,他们的行为并不高明,技巧低劣,让人十分的反感。像这个摆摊的老板敲诈游客主要是抓住游客的几个弱点:一是游客人地生疏,势单力薄,胆小怕事;二是游客跟他们耗不起时间,只得出钱免灾。今天姜维敏遇上这样的事,他知道有麻烦,但是,想让他轻易的拿出钱来可不行。双方在那里各说各的理,争执不休。那几个彪形的大汉身体靠近姜维敏,摆出要教训他的样子。如果是胆小的,非得吓尿了,然后依他们画的道就范。只见姜伟来挡在这些人之间说:“你们想凭人多,威胁人?打架我可没怕过。”

    姜伟来上前不仅仅是语言上示威,身体已经在跟那几个说话了。与他身体接触的人已经感觉得他的力量,几个人可以肯定,这小子不是好惹的角色。这些人呢设局是为了钱,他们可不想打架,因为打架会闹出动静来,一有动静必然有警察介入。就算自己有理,那也只能得逞几次,多发生几次,警察可不是傻子,到时候被警察找到了证据,钱弄不到,还有进去的可能。另外政府是偏向于游客的,游客是本地经济的重要来源,如果让这些人随意的敲诈游客,于形象于经济都会受到伤害。所以,对于姜伟来的做法,这几个人没有作出反应,好象不跟这个小青年计较一样。

    这些人不仅有武力威胁,还有语言引诱。这时出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人,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大概是来协调的样子。姜维敏见有人协调,当然愿意,就把事情的经过讲了。同时老板也把事情的经过讲了,唯一不同的就是双方都不承认碗是自己打碎的。这个协调的人来了个折中的处理:“这事你们都往有益自己的一方说,都没有责任。我看你们双方都有责任。要么是递碗的没拿好,要么是接碗的没接好。这样,我不偏袒谁,你们各占一半的责任。”

    姜维敏一听,这事真如他调解的办,自己还是被他们敲诈上了,这不行。虽说他拿不准这个调解的人是什么人,但是可以肯定调解得不高明。没等老板对于这个建意表态,他说:“我没有任何的责任。”

    这个调解人见姜维敏不吃这一套,心中恨这姜维敏不上钩,可表面上他还得装下去说:“你们这事不好断,就是包青天来了也断不清楚。你不依我说的就等着,慢慢的等。”

    他说的话实则是告诉姜维敏,这样的耗下去,你一个外地人是耗不起的。姜维敏知道这样耗下去不利自己,但是,决不能让这种敲诈的人得逞,就算自己耗不下去,也不能让这些人轻易的得到钱。

    双方僵持着,谁也不会让步。这时,走出来一个中年人,看其穿着打扮有些讲究,看起来有种文雅的感觉。他问:“老板,打碎的这个碗值多少钱?你们争了半天,如果是只超市里买来的碗,最多一二十元,有争的必要吗?”

    一听这话,老板立即道:“这碗是清朝末年,光绪时期的。我是花了三千元收来的,按市场价也要值个五六千。怎么会是超市里买来的?”

    中年人微笑着说:“这么说你在瓷器方面很在行?”

    老板说:“达到专家的水平我不敢说,瓷器这块,这个市场里比我懂的没几个。”

    中年人没有对老板的专业水准作出评价,他对老板说:“能不能让我看看打碎的碗?”

    老板说:“可以。”

    中年人打碎碗拣了起来,看了看碗底,上面写的与老板说的相符。他又看了看碗的边沿,以及碗的瓷质。然后问老板:“你搞瓷器有几年了?”

    老板想了想说:“有十二年了?”

    中年人问:“都干十二年了,瓷不过手这句话应该知道吧?”

    老板没想到中年人搞了半天,问了这样的一句话。言下之意,如果自己真搞了十二年的瓷器,就该懂得‘瓷不过手’这句话。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把瓷器递给姜维敏。而是让姜维敏自己来取,那么打碎了,自然由姜维敏负责。如果明知‘瓷不过手’这句话,还要把碗递给姜维敏,当中少不了陷害,敲诈的嫌疑。老板没有回答,他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他明白,眼前的这个中年人是行家。姜维敏听到这个问话他知道这个中年人是不会害自己的人,也是静静的看着,没有说话。

    中年人指着姜维敏着说道:“是谁打碎的碗不着界定,我给你们一个建议:你赔偿老板二百元的损失,怎么样?”

    姜维敏一听当然愿意,就点头表示同意。之前他不能承认碗碎了有他的责任,主要是不知道对方要价多少。如果对方要十万,自己岂不是要赔五万元。花点小钱把这事了结,得个教训也是可以的。

    老板一听不干了,他说:“这碗我是花了三千元买的,不算市场价,本钱得赔我。”

    中年男子说道:“碗的真假我就不说。如果是真的,别说三千,给你六千也行。只不过碗如果是真的,他可以告你倒卖文物罪,到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

    中年男子的话明面上是对老板说,实则是告诉姜维敏,如果老板敢要这么多钱,可以告他倒卖文物罪。老板那也是混社会的,不是糊涂人。对姜维敏武力威胁不了,现理也讲不过去,该收手就收手,这桩不成可以等下一桩,不必一定要搞到手,另外二百元足以弥补碗的损失,于是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姜维敏付给了老板二百元,回头看那个中年人已经走远,他立即追了过去,说道:“兄弟,今天这事太感谢你了!”

    中年男子说:“一点小事,感谢什么?”

    姜维敏真诚的说:“要不是你,今天还不知道怎么解决。能在西安遇上你,我们也算有缘,我看你也是一个人,要不咱们一起吃个饭,认识认识?”

    中年男人说:“没这个必要吧?”

    姜维敏说:“我是个医生,平时出门的时间少。偶尔的出来一趟,碰上这样的事,又遇上你,你就算是我的贵人了,遇上贵人,不坐下来了解一下,我这心不安的。这里的羊肉好吃又不贵,我们一起去吃些羊肉,喝杯小酒,这该可以吧?”

    中年男人见姜维敏这么诚恳,也不好拒绝,同意了他的邀请。

    一行四人来进了餐馆,要了羊肉,馍,酒有及一些菜品。姜维敏介绍:“我叫姜维敏,姜子牙的姜,维护的维,敏捷的敏。”

    中年男人介绍自已:“我叫何知远,人可何,知道的知,远近的远。”

    两人相互交流,知道何知远是河南人,搞甲骨文研究的。当他知道姜维敏是贵州人时,他问:“你是贵州的,应该知道红岩天书吧?”

    姜维敏说:“你说的可是关岭红岩天书?”

    何知远说:“是的。我到过关岭,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

    姜维敏不用㺓就知道何知远去岭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破解天书。他问何知远:“你对天书应该有研究,不知你破解天书的内容没有?”

    何知远一笑,他觉得姜维敏问这话要么有点高看了他,要么是说话试探,他反问姜维敏:“如果我说我破解了天书你信不信?”

    姜维敏说信自己没有信证据,说不信岂不是骂何知远吹牛,说大话。他这人既不想拍别人马屁,也不想说对方难堪的话,他说:“你破解天书的内容肯定有你的道理,但是要大家认可是最难的。以前有人破解过,有说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讨燕檄文;也有人说是风水图,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听一下你破解的是什么内容?”

    姜维敏的回答堪称完美,一是不表达自己对何知远的看法,另外表达了想知道何知远是怎么破解红岩天书的。何知远说:“说红岩天书写的是讨燕檄文的人大概是看到左边有甲骨文里甲字,丙字的字样,然后推理出写的是年月日之类的。至于朱允炆是否自焚而死,还是从南京逃出这是一大谜。这个成谜了再谈这些字是讨燕檄文也就成了空中的楼阁。红岩天书可以肯定的一点,上面的是象形文字,或者是图形。我可以肯定上面写的不是汉字。如果是汉人书写,他一定会用正规的汉字书写,而不是类似甲骨文的符号。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远古时期贵州的部落用甲骨文书写的,之所有些字符我们不知道,是因为当时的文字不统一,所以不是传承下来的文字。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考证。一个刻在石壁上的文字,三五百年就要被风化得认不出来,如果真是那时候的文字,经历几千年,不可能有痕迹留下。但是,可以肯定,红岩天书是象形文字,正因为是象形文字,才有可能破解当中的意思。我想问一下,你去过关岭,看过天书没有?”

    姜维敏说:“我没去过,虽说离我家那儿不远。有关天书的东西是在网上看到的。据说天书被人破坏过,现在的内容可能与最原始的不相符。”

    何知远一听,这个姜维敏还算在行,他说:“你说在点子上了。要想研究天书,不能依照现在看到的,而是要看翟鸿锡当年临摹下来的图形。他临摹的有可能也有误差,但是,与后来的相比较,要好得多。经我的分析,红岩天书内容是祈福。首先在上面有个人弓着身子,很明显,是向自的祖先或者神祈求降福的样子。左边有汉字甲字和丙字的样,其实某种程度上意思与甲字丙字相似。因为甲骨文的甲字是种子破壳的样子,丙字是花苞的样子。而红岩天书中类似甲字和丙字的图形所表达的意思是农作物,极有可能是当地种植的水稻或者小麦。天书的右边是了好认,是女人和孩子的图形。中间比较复杂,当中有人的形状,人的旁边画的实际上是山。贵州少有平地,到处都是高山。所以把人画在山之中很正常。这样画表达的意思我认为有两个:一是说人拥有土地;二是说人身体健康,能爬山。另外其他的地方有些图形像是钱币。整个的天书要是把它翻译出来就是:我祈求神保佑我们五谷丰登,儿孙满堂,拥有更多的田土,富裕吉祥。”

    姜维敏一听,这个何知远说的挺有道理,他慢慢的回想自己看到过天书样子,觉得何知远说的比任何人说的都靠谱。姜伟来和薛茵听何知远说的头头是道,忍不住拿出手机翻看起来,却是一头的雾水,好象与何知远说的没什么联系。姜伟来点开照片给何知远说:“何老师,你说的怎么和这图片上的不太一样。”

    何知远看了一眼手机上的图片说:“刚才我说过了,现在照片上的和原来的差别大了。”

    何知远打开自己的手机,把当年翟鸿锡临摹的图片拿给姜伟来看。看到图片后才知道何知远所说的真是那么回事,打心底的佩服起他来。之后,姜维敏,薛茵都看了看何知远手机上翟鸿锡临摹的图片。

    何知远说:“这个红岩天书因为读不懂,引来了各式各样人的参与。这些人看起来很珍重红岩天书,实际上是对天书的破坏。清朝时期,有些文人对天书进行拓印,实际上是破对天书的损坏。更为无耻的是某位提督,自以为是的在上面写了个草书的虎字,搞得他很了不起似的,结果是被后人唾骂多少年都不知道。”

    姜伟来听了何知远对于红岩天书的历史,由衷的说道:“何老师知道这么多,我们贵州人都没你知道的多。”

    何知远笑道:“这是我的专业,当然我知道得多些。不能因为你是贵州人,有关贵州的都比别人知道得多。佛学发源于古印度,现在学佛学的却在中国。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几乎没有佛学。马克思是德国人,其思想用得好的还是中国。看你年纪应该还读书,你是?”

    姜伟来说:“今年参高考,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了,这两天和父母先来游玩一下。”

    何知远说:“好啊,西北工业大学是好学校,有前途。”

    说着话,姜维敏给何知远又满上了酒,碰了一杯。情不自禁的又说:“本来是想旅游乐一下的,偏就遇上这伙人,如果没你的帮助,让他们敲诈成了,钱损失不说,这个心情可就坏了。”

    何知远说:“你不要说是我帮助你们,实际是上你们自己帮自己。”

    姜维敏一听就不懂了,怎么会是自己帮自己?他问:“这怎么讲?”

    何知远说:“你们应该听说过一句话:‘佛渡有缘人’。佛家想要渡人,也得这个人跟佛有缘,有佛性。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的人,佛想渡也渡不了。同样的道理,说我帮你们,也要你们是可帮之人。就拿当时的场景来说,那几个人想要威胁你们,你儿子直接迎了上去,一点也不怕。如果遇上软蛋,被人家一吓,自觉的把钱送上,我想帮也帮不了。”

    何知远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个理。姜维敏说:“我这个儿子胆子的确不小,前年打一架,把我打没了十多万元。”

    何知远一听,觉得姜伟来不一般。一个能考上西北工业大学的人,还能打架,加上在文物摊上的表现,这不就是个文武之才吗,更加对他感兴趣。于是问架是怎么打的,怎么会损失十多万元。之后四人一边吃饭喝酒,姜维敏也把事情的经过一一告诉了何知远。完了何知远问姜伟来:“你那个叫陈洁黄的同学考上大学没有?”

    姜伟来说:“她的考分超过我二十多分,应该全国那所学校都可以去读。可是我问得什么学校,她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这都开学了,也不知道她得什么学校?”

    何知远说:“你还不打电话给她,也许有惊喜等着你。”

    姜伟来本就想打电话给陈洁芮的,经何知远这么一说,立即给陈洁芮打了电话。至于陈洁芮给姜伟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