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是五好太子
繁体版

一百六十二

    弘治皇帝这才觉得有些蹊跷,这才认真的想了想。

    经过李东阳这么一提醒,弘治皇帝立刻就反应过来了。

    太子刚刚所说的,与程敏政,徐经的事如出一辙。

    同样的,只有贿银,太子给锦衣卫的指挥使行贿,若不是知道自己儿子的秉性,换作别的皇帝,会不会也认为………

    弘治皇帝背后有些发毛。

    接着,弘治皇帝放下了手中的靴子,“阁老,朕已经知道了,到时候如何决断,朕自有分寸,先下去吧。”

    “是,那陛下,老臣就先告退了。”

    等李东阳刚刚离开,弘治皇帝就重新坐回龙椅上,“你怎么今日想起来要问徐经的事?”

    朱厚照似是惊魂未定,“儿臣,儿臣与徐经有过一面之缘,碰巧,今日遇见了徐经的家眷,他夫人从江阴赶来………”

    朱厚照一五一十的老实交代。

    “怪不得”,弘治皇帝看了朱厚照一眼,“你可知徐经的案子真相如何?”

    “不知道,”朱厚照摇摇头,“但是儿臣觉得,十之八九乃是冤案,别的不说,徐经好歹也是举人,若是真的泄题得了题,绝不是今日的这般名次。”

    “你倒是猜的清楚”,弘治皇帝有些吃惊,没想到,朱厚照的想法和李东阳极为相似。

    “你看上徐家什么了,要不然,朕看你这样子,不像是会为一个书生专门来一趟”。

    弘治皇帝眯着眼看着朱厚照,自己的儿子太清楚了,无利不起早,若不是徐经手里有什么他想要的,他才犯不上。

    至于说什么爱惜人才,你要是真的爱惜人才,平日里少气气杨廷和才是对的。

    还未等朱厚照开口,外面传来了萧敬的声音:“陛下,老奴回来了。”

    “哼”,弘治皇帝冷哼一声,暂时放过了朱厚照,“让牟斌滚进来。”

    朱厚照听这话语,就知道这位牟指挥怕是哪里做的不好,惹怒了自己老子啊。

    而且看着样子,气的不轻啊。

    萧敬进了殿,牟斌低着头跟在后面。

    “牟斌,朕问你,之前程敏政与徐经的证词,可你是大刑之下才招供的?”

    “这,臣,臣不是清楚”,牟斌不敢隐瞒,他知道陛下有此问,定是知道了些什么,硬着头皮,打着马虎眼。

    “好,好一个不清楚,那就好好看看,看看这上面写的什么,看看朕的锦衣卫,做了什么好事。”

    弘治皇帝肝火更甚,将李东阳写的奏章扔在牟斌面前。

    牟斌战战兢兢捡起之后,只是飞快的扫了两眼,然后就吓得面无人色一般,“陛下,陛下,臣,臣不知啊,臣真的不知道程敏政与徐经是受刑之后才认罪的,臣,臣有罪啊………”

    往往说自己有罪的,其实大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自己有罪,只是需要一个借口罢了。

    就相当于,堂堂的锦衣卫指挥使,督办的钦案,居然不知道是自己手下人大刑伺候得出了证词。

    这话,说出去,有人信吗?

    “好啊,好啊,如今,满朝文武,天下人都在看真相如何,难道朕要告诉天下人,这一切都是朕昏聩,没有识人之明,是宫中的爪牙锦衣卫屈打成招吗?

    倘若如此,天下人会怎么看待朝廷,朕又怎么会看待自己?啊?”

    弘治皇帝如同咆哮的怒狮,发泄着不满。

    此事的牟斌,当真是吓坏了。

    弘治皇帝坐在龙椅上,灌了口凉茶,压压怒火。

    “牟斌,即刻起回去,锦衣卫上上下下,都要好好整顿,五品以上的,罚俸半年,你牟斌,一年,要以此为鉴,知道了吗?

    朕不希望,再有下次,明白了吗?”

    弘治皇帝终究还是念了牟斌这么些年兢兢业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是,是,陛下天恩浩荡,臣回去以后,立刻着手整顿,绝不负陛下天恩。”

    牟斌磕头如捣蒜,心里却是松了一大口气,这关,总算是过了这关了。

    等牟斌走后,萧敬这才如同活了过来,“陛下息怒,切莫生气,切莫生气,牟指挥此次只是疏忽了,肯定不会再有下次了。

    牟指挥劳苦功高,对陛下忠心耿耿,上一次殿下去南京,牟指挥可是亲自带着锦衣卫的人马去把殿下给迎回来的。”

    朱厚照一听,卧槽,萧敬这个阴阳人的东西,这是在火上浇油啊。

    这明着看,萧敬这是在给牟斌说好话,可这实际上,不就是说牟斌这厮就是个废物,除了忠心了点外,其余的,啥事都干不成呢。

    什么亲自去南京接自己,这不就是提醒父皇,你看看陛下,上一次,整个东宫的锦衣卫都看不住太子,硬是让太子跑了,一路跑到南京,你说说,这有个啥的能力。

    果然,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弘治皇帝就更是生气了。

    “好了,朕知道,萧敬你这是好心为牟斌说话,只是此事,实在是令朕不满,锦衣卫,也的确好好要整顿整顿。

    对了,你的东厂,要引以为戒,不可如锦衣卫那般。”

    “是,陛下。”

    朱厚照傻了,不是,爹,你从哪看见,萧敬这是在给牟斌说好话啊。

    弘治皇帝深吸了一口气,他闭上眼睛,脸上露出了几许痛苦之色,口里则道:“下旨,至锦衣卫,命诏狱立即放人,礼部右侍郎程敏政,罢官还家。

    贡生徐经,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终身不得科举。”

    “是”。

    弘治皇帝虽是不忍,却也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朝廷没有错,可若真的将错怪在了程敏政,徐经身上,弘治皇帝却又是于心不忍。

    若是换作太祖太宗那样的,只是两颗人头而已,比起朝廷的脸面来说,恐怕连眼睛都不会多眨一下。

    可宽宥的弘治皇帝,自是做不出来这等的事的。

    既然这样,那就折中,从轻发落。

    二人虽是有些委屈,但案子,是万万不能翻的。

    命,还是可以留下的。

    再说了,这样的处罚,也不轻了,足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

    萧敬正要下去,朱厚照却是突然开口:“且慢。”

    弘治皇帝有些不满的看着朱厚照,“怎么,徐经的命已经保住了,你还想做什么?”

    朱厚照开口说到:“儿臣还有几句话想要告诉父皇。

    父皇的做法,对徐经,程敏政来说,的确是天恩浩荡了。

    儿臣觉得,对徐经来说,断了他的科举之路,是不是,有些过于苛刻了。

    就算今日的不是徐经,换作任何一人,都是要到昭狱里走一遭的。

    儿臣觉得,事情的根源,终究还是在程敏政身上啊。

    再说了,父皇若是真的如此,父皇,当真能心安?”

    萧敬听到这,背心直冒凉气,只觉得太子这次,实在是有些,口无遮拦了。

    弘治皇帝哪里不知,内心深处,他也清楚,徐经也只不过是受的是无妄之灾罢了。

    可是,这刺被朱厚照挑出来,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弘治皇帝语气冷了下来,“那你希望朕如何?

    让天下人知道,朕犯了错,弄出一场闹剧,朕不是个圣明天子?

    朕这次错了,那下一次呢,其余的圣旨会不会错,是不是也要遭人非议质疑?

    难不成,朕还要下个罪己诏,去太庙告祭祖宗不成?

    太子,你记住,为君者,可以后悔,但不能错。”

    越往后,弘治皇帝的语气缓和了些,“若是真的想要补偿二人,日后,私下里赐些赏赐就可,给他一世富贵平安就可。”

    话说到这,朱厚照也不能再说些什么,只好祭出大招,“儿臣要事要禀告父皇,还请萧伴伴………”

    弘治皇帝实在是不明白,自己已经留住了徐经的命,为啥朱厚照还是穷追猛打,还是不肯跳过去。

    要是换作别人,弘治皇帝早就不满到极点了,可是,终归是自己的儿子………

    “萧敬,你先下去吧。”

    “是”。

    “萧敬心思酸溜溜的,虽是早就知道,可还是有些失落啊。

    自己割了宝贝,进宫伺候的陛下这么多年,还是比不过人家父子啊。

    有事,自己就要出去啊。

    等萧敬出去以后,弘治皇帝有些不高兴,“说罢,朕倒要看看,你究竟要说些什么。”

    萧敬在外面呆了不到一刻,就听见殿门一响,殿下探出脑袋,说是陛下找他。

    萧敬进了殿,只见得朱厚照满面春光,弘治皇帝瞪了他一眼,朱厚照立马蔫巴巴的收了下去。

    弘治皇帝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萧敬,程敏政的旨意,不变,至于徐经,削除士籍改为废除功名,听明白了吗?”

    “是,奴婢知道了”。

    萧敬心里翻江倒海,震撼的不能在震撼了。

    削除士籍和废除功名,那可不是一个概念的。

    削除士籍,也就是说,断了你科举的路,没了身份,你这辈子就甭想当官了。

    可是若是只是废除功名的话,那可就大大的不一样了。

    就是你这次成绩作废了,下次再来吧。

    不就是从头再考,徐经能中贡生的水平来看,接下来最多四五年的时间,就还有机会入仕啊。

    朱厚照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啊,总算是从开除学籍变成了补考了,结局大不一样啊。

    结果不赖,不赖。

    萧敬终究还是觉得,父子就是好啊,哪怕是换作刘公,陛下可能都不会回心转意。

    萧敬越发好奇,也不知道太子到底说了啥,陛下居然做了这般大大让步啊。

    对于陛下的这道旨意,对于整个舞弊案的结果,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员等人俱都已心知肚明了。

    不少人也都看出了,此案之中,程敏政和徐经二人,实是有些冤枉。

    虽然已经查实,可陛下依旧没有平反,但也是让程敏政和徐经二人逃出生天,留了一命。

    大伙都清楚,为的,不过是宫中和朝廷的脸面。

    宫中和朝廷的威严,本就不容侵犯。

    朝廷,没有,也不能有错。

    所以啊,即便是有些同情二人的人,却也知道其中的要害,更别说是翻案,让陛下回心转意,对二人进行平反。

    如此结果,现在看起来,不幸中的万幸,不好中的最好。

    杨氏早早带着人在锦衣卫的衙门附近等着了。

    朝廷发了圣旨,说是有了定论,自家相公,要出昭狱了。

    杨氏眼疾手,快眼看着家丁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一把挽住了来人。

    仔细的打量,便见来人蓬头垢面,早已是面目全非,走路一瘸一拐,身上虽披了一件还算干净的衣衫,可依旧看得出,身子羸弱,定是受了不少的苦。

    杨氏百感交集,低呼一声:“夫君。”

    家丁们悚然,眼前这个比乞丐还乞丐的人,真的自家少爷?

    徐经与杨氏四目相对,杨氏已是热泪盈眶。

    那个曾经那个英俊潇洒,且一掷千金的江南才子,已是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人,形同乞儿,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腐肉的恶臭。

    家丁们不由得胆寒,敬畏的看了一眼眼前的锦衣卫,这锦衣卫,还真是龙潭虎穴,不是人呆的地方啊。

    徐经双目无神,只是凝噎:“夫人,夫人,为夫想不到,想不到啊,为夫还能再见你一面啊。”

    夫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这些日子,如同生离死别啊。

    “是太子殿下救了你啊,,救了你啊。

    夫君牵涉到了如此重大的舞弊案,现在朝廷又没有平反昭雪,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的将人放出来?

    一定是殿下,殿下大恩啊,大恩啊。”

    这种激动,可想而知。

    虽说太子答应了营救徐经,哪里想到这么快,自家夫君就放出来了啊。

    这其中花费的心力和风险,恐怕不少吧。杨氏激动地将事情的原委和徐经说了,好在也是周围无人。

    徐经听罢,也是滔滔大哭起来。

    杨氏擦干眼泪,露出笑颜,“好事,好事,夫君平安归来,这是好事。

    夫君,咱们回家,回家,不考什么功名了。

    咱们回家,好好过日子,娘还在家里等着我们呢,娘要是知道夫君无事,定是高兴极了。”

    “好,回家”,徐经在昭狱里的几日,鬼门关上走了一圈,以前不少的事情也看开了,看淡了。

    我徐经,大抵就没有做官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