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八十二章 魏国:四战之地的悲哀

    “唉!秦惠文王能够杀其身而用其法,也足以说明商鞅变法,对当时秦国的重要性!”

    卫国国君李康,看着商鞅最终的结局,颇为感慨。

    其他的君王们也都认同李康的这一番话,屁股决定脑袋,身为一国之君,把自己放在秦惠文王那个位置,哪怕商鞅再忠心,也是一个不得不杀的下场。

    只能说,在那种情况下,杀了商鞅,是消除朝堂矛盾最简单的办法!

    “那你所说的,秦国历代国君的优点,是什么?岳还是有些不明白!”

    秦孝公和商鞅变法的故事,蓝岳已经知道了,但是看月还是没看出来,其中所包含的优点。

    “等我将秦朝接下来的几代国君说完,你就知道!”

    李鸿运并没有直接说出结果,而是继续说道:

    “秦孝公的故事,我们刚刚已经大致说了一下,接下来就该说秦惠文王嬴驷了!”

    “光是从两代君王的称号上面,也能看出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

    “嬴渠梁称公,而到了嬴驷就变成了王!而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在秦之前,称王的只有两位,分别是魏惠王和齐威王。

    而魏惠王的称王,还和商鞅有一定的关系!”

    “哦?这里边还有什么故事么?你也讲了那么多秦国的事情了,何不展开说说?我看这战国之中还有我燕国呢!”

    大燕皇帝周峰开玩笑说道。

    经过周峰这么一说,安逸、林远、李康以及杨旗,也都是一愣。

    因为他们各自的国号,在战国时期都有对应!

    “那就穿插着说一些好了!”

    李鸿运见状,倒也没有拒绝,刚好魏、齐、秦三国称王,也是能够串在讲的,况且现在又不用自己打字,只是多费一些口舌的功夫罢了!

    “正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自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华夏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战国之中,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这七个万乘之国,秦、楚、齐、燕、赵、魏、韩!

    魏国自魏文侯用李悝变法而强,之后便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威压四方,而且赵魏韩三家分晋,最初乃是天然的盟友,三晋以魏国为首,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但是魏国也只是领先一步。

    到了魏国第二代魏武侯,在位期间发动的战争不少,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战略进展,由于战略上的盲目,四面树敌,不仅三晋同盟关系破裂,还跟秦、齐、楚等都结下仇怨。

    而到了魏惠王时期,本身魏国就处于四战之地,对外的交战也是比较频繁,而且是败多胜少,最终不符第一强国之名。

    有意思的是,魏武侯和魏惠王这一对父子,都在攻打赵国这件事上吃过亏。

    魏武侯十五年,魏国攻打赵国,结果被楚国救援击败,

    魏惠王十六年,魏国再次攻打赵国,结果又被齐国的援军打败!

    更有意思的是,打败魏国的楚国将领吴起,原本是在魏国的武将!而这打败魏国军队的齐国将领孙膑,也是被魏国逼走的!”

    “这……”

    饶是群聊中皇帝们见多识广,也被魏国的这一番操作给呆住了!

    光一个商鞅还不够么?

    这是专门给别国输送人才么?

    “这魏国地理位置还是太差,几乎和所有的大国接壤,真真正正的四战之地啊!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不得不说,是魏国的悲哀!”

    大翊皇帝刘信,看着华夏战国时期的地图,最终摇了摇头。

    “是啊!这也是强调秦国地理优势的原因,若是将秦国放在魏国的位置,哪怕有商鞅变法,那也未必能够顶得住来自四方的挑战!”

    李鸿运讲述的时候,也是看着地图的,魏国的地理位置,也着实让人有些头疼!

    “所以说,即便是魏国率先变法而强,但是其他国家,在面对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压力,也会很快跟上!”

    李鸿运又想到了魏惠王,也就是语文课本上经常出现的梁惠王,虽然在战场上,魏惠王表现得不怎么样,但是在思想、文化上,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倒是不小,阴阳家的邹衍、儒家的孟轲、名家的惠施、道家的庄周,以及淳于髡等,都在魏惠王主政时期来到大梁,也留下了一系列的小故事。

    比如,寡人有疾……

    不过,李鸿运倒是没有忘记另外一個故事!

    “魏惠王攻赵时,有个有趣的典故,给你们分享一下。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不敌,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令田忌和孙膑率军救援,结果孙膑认为魏国率领精锐军队攻打赵国,国内必定空虚,于是便率兵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来了一个围魏救赵。

    于是庞涓(魏国将)在打完邯郸后,火急火燎的便往都城大梁赶去,结果便在回师的路上,遭受到了齐国军队的伏击,最终魏军大败!”

    “哦?围魏救赵?”

    大靖王朝的钟天,对于战争似乎更加感兴趣。

    “对!就是围魏救赵!主打的一个围点打援,攻敌必救!”

    李鸿运点了点头而后继续说道:

    “这一战便是桂陵之战,而桂陵之战败后,魏国虽然有所损失,但是相对于正在变法中的秦国来说,还是要强上不少!

    而商鞅为了防止魏国在东边的齐国战败,来西边的秦国找回场子,

    为了避免遭受到魏国的打击,商鞅便游说魏惠王,劝其率先称王,然后再图谋齐、楚。

    于是乎,魏惠王那个时候还是魏侯,便召集宋、卫、邹、鲁等十二国国君于逢泽会盟,并摆出周天子的场面,效法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

    本来魏惠王是想以这一次的会盟,重亲确立魏国的霸主地位,但是却遭受了韩国、齐国等大国的抵制,然后魏国又打韩国,齐国再救,结果魏国再次兵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惨败!

    这一战,孙膑使用了一个新计谋,叫做减灶诱敌。

    也就是齐国分明暗中在增加军队,但是表面上却减少行军的饭灶,以示弱诱敌!结果庞涓中计,率领的魏军主力全军覆没!

    而魏国这一惨败不要紧,秦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了!

    本着趁他病要他命的原则,魏惠王二十八年才被齐军打败,二十九年,商鞅便派人攻打魏国,赵国跟着也打魏国,再加上齐国,魏国以一敌三,最终是一败再败!

    商鞅也是因为此次的战功,才被封于商地,所以才有了商鞅这个名字,原本,人家是叫卫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