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繁体版

第三章 我华夏史料,浩如烟海

    “所以说,在我这边的历史上,吴王刘濞为首发起的第一次‘清君侧’,在汉景帝胞弟梁王刘武,和汉将周亚夫的相互配合之下,仅用三个月便将其平定!”

    “这一次的战乱,对于发动清君侧的一方来说,自然是失败的。”

    “而对于汉王朝来说,这一次七国之乱的平定,让当时汉王朝境内最大的几个诸侯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也为后来武帝‘推恩令’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等等——打住——”大翊皇帝刘信。

    就在李鸿运就要继续讲下去的时候,刘信发出消息,打断了他的讲述。

    “你搁这儿挖坑呢?清君侧都还没说完,又整出来一个什么‘推恩令’?”

    李鸿运看到刘信的消息后,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心中疑惑道:”我有这么坏么?”

    然而不管心中是怎么想,李鸿运在群聊里当然不会这么回,

    “推恩令的事儿以后再说,现在我们就讲这几次的清君侧,等清君侧讲完了,我再系统的说一下推恩令的事宜,以及汉朝这几代皇帝削藩的联系。”

    李鸿运发完消息后,停顿了一下,看到没人回应,就当是默认同意,便继续开讲。

    “而在七王之乱以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三次比较著名的清君侧事件!

    其一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距离七国之乱已经过了九百年。大唐也是汉王朝之后,又一个在历史上留下威名的大一统王朝。

    玄宗时期,为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巩固边防和治理异族,便在边地设立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打住——”大夏齐王林远。

    “朕也打住——”大燕皇帝周峰。

    “打住+1”卫国国君李康。

    “打住+1”大翊皇帝刘信。

    “朕也有问题。”大靖王朝钟天。

    被打断的李鸿运也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就发消息问道,“哪里有问题?”

    “问题大了!你看看你发的,七国之乱距离安史之乱有多长时间?九百年?你在开玩笑呢?”大翊皇帝刘信。

    李鸿运还是有点没反应过来,不知道怎么回复。

    “大燕王朝立国才百年不到,对于前朝的记载也仅有一百多年,李鸿运你张口就来九百年,有点……难以置信。”大燕皇帝周峰。

    “我卫国拥有的史料会长一点,不过也没超过五百年。”卫国国君李康。

    “朕所知的史料,也是三四百年,再往上就只有只言片语,无从考究。”大靖王朝钟天。

    “我大夏立国也同样不足百年,所拥有的史料,也就前朝二百年,再往前无从考究!”大夏齐王林远。

    “我大魏虽然有之前的两朝史料,但是两朝到如今,加起来也不足四百年。”大魏太子安逸。

    当看完群中六人全部的发言后,李鸿运有些哭笑不得,明白了他们的关注点在哪里后,李鸿运也终于知道了这些人为什么对于“清君侧”和“削藩策”这样的史策感兴趣了。

    因为六人所在的世界,史料记载对比华夏五千年,实在是太短了些,因此治国理政方面能够参考的内容就少了很多。看到六人的反应,李鸿运对于“历史悠久”这四字也有了新得体悟。

    “虽然……但是……不管各位信或者不信,在我这边,华夏历史要是按照《史记》上的记载来说,被文字记录的时间有四千七百多年,一般就说中华上下五千年!

    若是将第一个朝代夏朝和夏朝之前三皇五帝时期去除掉,有文字记录的朝代加在一起是三千七百多年,然后确切纪年的时间则有……我算一下,是两千八百六十五年!”

    李鸿运发出消息后,还特意等了等,但是六人都没有回应,此刻六人都已经陷入了震撼之中——

    被史料记载时间,中华上下五千年!

    确切纪年时间,两千八百六十五年!

    这对于史料只有最多不超过五百年的六国来说,简直算得上是降维打击了!

    一时之间,群中六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而李鸿运见到无人回消息之后,也按耐住了心中的激动,继续讲述“清君侧”的事情。

    “之后,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不仅管理军事,而且通常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从而将辖内的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等大权全部掌握,做大后的节度使已经对中央形成了极大威胁。

    最后,终于酿成了大祸,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大唐虽然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唐朝的人口、国力,也在这一场战乱中锐减,这次叛乱比七王之乱的影响力和破坏力都大得多,足足持续了七年。

    而也是这七年,将唐朝从鼎盛时期瞬间推入深渊。当然,站在安禄山的角度,这一次的清君侧也是失败的!”

    第三次是元朝末年的孛罗帖木儿之乱,对于这一次清君侧行动,我所知晓的并不多,应该也是王朝内斗造成的战乱,清君侧的一方最终也是战败!”

    “所以说,在你所知的历史中,前三次的清君侧都是失败的?”大魏太子安逸。

    “我现在倒想知道第四次唯一成功的那一次,又是怎么一回事,按道理来讲,能以‘清君侧’为号,其本身应该就是势弱的一方,最后能够成功,想来这起兵之人当为雄主!”

    大靖王朝钟天倒是对最后一次清君侧有了兴致。

    “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清君侧”,便是明朝时候的靖难之役。

    这一次的背景和七国之乱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宗室内斗,大明太祖将二十五名宗室封为藩王,驻守边疆和各战略要地,以此来加强皇室的力量。

    后来,太子早逝,太祖朱元璋跳过儿子辈,直接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让其继承皇位,而这位皇太孙继位还不到一个月,便开始对大明的藩王下手!

    在八个月的时间中,接连废了五位藩王,将其贬为庶人,后来轮到燕王朱棣的时候,遭到了反抗,朱棣以燕王府私兵八百人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在控制北平后,朱棣以“尊祖训、清君侧,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开启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在建文帝和朝廷的一系列脑残作死操作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后来朱棣继承皇位,不仅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地方反攻中央成功的藩王,同时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清君侧”成功之人。”

    “我滴乖乖!这么猛的么?八百人?就清君侧了?还成功了?编故事都不能吧!”大魏太子安逸。

    第一个发出感慨的是安逸,当看到朱棣起兵八百反抗朝廷,还成功了,就感觉世界变得魔幻起来了。

    “看来这建文帝的一些列操作是足够的脑残作死啊,不然区区敌方藩王想要反攻朝廷,不说难如登天,那也近乎不可能!”

    卫国国君李康则是注意到了李鸿运的用词,也是颇为感慨。

    “所以《削藩策》在哪里?这件事能不能办?”大燕皇帝周峰则是还对《削藩策》念念不忘。

    看到大燕皇帝周峰的消息后,其他人也都跟进,而李鸿运则是不慌不忙的打开电脑,搜索起来了相关的史料。

    当然,顺便把六个红包也都收了!六个红包,金额大小不一,加起来足足有近十万。

    此时的李鸿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老子要发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