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线去美国
繁体版

第20章第一天要进雨林

    DAY1,要进雨林了。

    BGM起:“如果你想在黄昏之前到达,那就要在黎明之前出发,将热血在你前进的路上迸发,而不是随着你的惧怕慢慢崩塌。加油!”

    此时这个小中巴车经过,一路颠簸,开了将几个小时,从,没变的是什么?绿茵茵,郁郁葱葱的原始雨林。

    很多走线的人的第一课是在基多到图尔坎的路上上的,我们暂且给大哥们开一下金手指,让大哥们跳过第一课,直接进雨林接受教育。

    到了这个地方以后,大家集体下车,发现明显周边人多了,地面也不再是纯纯的黄土地了。开始有什么像鹅卵石一样碎石子了,石子路面。

    再加上这个雨林的树,没见过的树。人也变多了,不是中国人,是拉丁美洲的,南美裔。

    这些人普遍的身材可能不会太高,有点壮,皮肤又稍微有点那么黝黑。女的真的是没有一个看起来是好看。一大帮人在一大片原始雨林的露天的石头子地上面等待着。

    等啥?等出发旅游观光吗?等这个导游往里面进。

    你说这里面有没有狗人?有。566忘了吗?566光交住宿的钱,没交2500。那他咋进去的?那都是后补的钱的,后补钱临时加人的永远都比直接掏钱提前预定的要便宜。

    所以为什么说有人走这一趟下来能花30万,20来万,有人花四五万,有人自助能花10万,区别在哪?怎么省下来的?这肯定是临时到临时定临时加,花不了多少钱,懂了吗?

    当时说的是候补票3500,那是盘龙哥定的。盘龙哥一算人数,40人10个房间,38人10个房间,额外这俩不是钱吗?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啊。566跟他二嫂不是钱吗?

    此时人群当中熙熙攘攘的这个中国人团队在里面往里面一呆,可就没有那么多了,可就不显得那么多。

    这个走线的大队伍里面主流还是南美人,根本不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比例在里面,我跟你说5%都算不上,根本不是那么多,为啥?这帮南美人在导游前面等着出发就不会错,只要我跟得上,我不付导游钱,你怎么撵我走?

    我离你10米远,你撵我吗?这里面有着小心眼的南美人人多了去了,不光咱们家有,全世界的人都一个通病,爱占便宜。而且南美洲人也不是那么有钱,这一下拿出10万块,我真不是看不起人家那些南美这种走线的,他真拿不出来。他有这么多钱,他在当地都是中产了,他走个P的线啊。

    他们咋走的?第一就是硬蹭导游,毕竟都属于南美人,语言相通,给几盒烟就能蹭。给钱请导游的最多凑一凑给百八十刀,也能走。第二就是碰不到导游的时候自己走,他们这种走线的,前仆后继的,已经有很多人走过,没走过的跟着走过的,或者跟着路上的痕迹都能走过去。

    他们那个价格才是正常价格,我们国内去的那个价格,那都是被无数个中间商坑完的,真正能给到导游手里面钱其实特别少。帮你拎包走出雨林,从头拎到尾,100刀都算多要了,懂了没?

    此时,大队伍浩浩荡荡跟着一个消瘦的导游,以及旁边还有两个看似不太专业的助手。跟着这仨人准备走进雨林。

    明媚的阳光照在这个绿色植被之上,这一条看似人为被趟出来的土道,路上面居然没有阳光,都被植物挡着了,只有斑驳的光线打在了路上随风飘曳。

    这就是雨林的特有现象。树木茂盛,近处是矮小的灌木丛和你见过的没见过的各种树木,很远处还有着的参天大树,到处都是绿绿葱葱,生机勃勃。

    这个场景,这一条道,这入口,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进去了以后每个导游都有自己熟悉的路线,10个导游能走出10条道来。

    要正式进雨林以前,首先回顾一下前情提要。第一卷说一行大概得有这么四五十人,从下了飞机,买了装备,这一路住了一晚上宾馆,隔天到了这一个空旷大场地上。

    地面都是碎石子,你以为这是人工铺设的碎石子小路吗?不是啊!碎石子小路这个地方,远处郁郁葱葱的大树参天大树也好,茂密的小灌木丛也罢,这是什么?这是原始雨林呐。

    而刘承趁着吃完早饭,还没有集合的时候又清点了一下自己的背包和物品。刘承和发财哥说了一声雨林的危险以后,俩人决定再补充点装备。

    刘承的谨慎此时给发财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谨慎、理智、思虑周全还低调会做人,理想的小弟人选啊。此时的刘承也没有当主角的觉悟,就打算当好发财哥的小弟和挂件,抱好大腿再说。

    于是刘承趁还有时间,买了2个雨衣、几块巧克力、士力架这些高热量的食品。又检查了一下药品,消炎的、退烧的、净水片等等一应俱全。这才快步和大家一起赶到了雨林前的集合点。

    一行四五十个人,本来觉得自己是个浩浩荡荡的大队伍。没想到这个场地了以后,发现这些个身材都跟一个个圆咕隆咚煤气罐一样的南美人。站在这一大堆人里面,50人在里面只能这么说,撒撒水喽。真就只有这么一点点。

    满场子满河床,站的都是人,他们站的这个地不是碎石子,而是鹅卵石,而是雨林中季节性干枯的河道,在雨林的雨季是不可能走的,只有在雨林的所谓的旱季,才可能走线。雨季走,那就是行走的养料。

    这种原始雨林下纯纯的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当中,可惜它不像咱们家的公园,你看见一只小兔子小松鼠那都算是正常。在这种原始雨林当中,碰见任何凶猛的野兽,那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此时人头窜动下,哪儿的人都有,大家听着周边人声鼎沸的声音,远处是嗡嗡嗡的声音,近处是噔噔噔噔噔一顿弹舌的西班牙语。

    只有在这个咱们这四五十个主角当中,互相说的是中文。

    此时此刻,身为在家,没见过什么世面,一心只觉得国外好的,现在真正跟外国人站到一起了。

    这些所谓的殖人,所谓的润狗,所谓的胸无大志觉得出国就能发财的人。这些人此时此刻甚至都有一丝兴奋。

    这么多人啊,看看别人背的是啥装备。看看这边南美人都拎的啥,本来咱们的队里面有抱孩子的,那就已经算是够奇葩的组合了。你真正看见南美人的走线队伍,你才知道啥是奇葩。

    一个男的,一米七出头的个子。脖梗子上有个小孩骑着。这个孩子是个儿子,跟他一看那就是爷俩,亲子鉴定都不用做。长得都跟他是一模一样的眼眉,眉毛特别重,这两个眼眉好像是毛毛虫一样。

    头发也是属于那种特别茂密,就是给人感觉黑的发亮,发量特别惊人的黑头发。棕黑色的皮肤,一口白牙是整整齐齐,有说有笑的。再看着远处,你要不说这是来走线的团队,还以为这好像是属于大型亲子活动现场,大型森林探险活动的现场。

    此时河床上面站的至少得有将近三四百号人。三四百多吗?其实不多。

    日均就得三四百,月均有将近2万到3万。其实一天就得有上千人,而不可能同时集体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发。所以说,单波次三四百人,那绝对是保守估计。

    三四百人什么概念?假设我们在饭店吃饭,四个人,是一桌饭。一个饭店20多人、30人,这就是人声鼎沸乌泱乌泱一个大大点的饭店了。百十来人,那就算是忙得热火朝天密密麻麻了。而三四百人都站在你面前,可以这么说,目视范围内不见光,全是人头。

    这一家子骑着脖梗的小男孩为什么映入了大家的视野?因为此时此刻,借助他父亲的肩膀,地平面海拔最高的,指定是这个小男孩了。

    小男孩父亲身边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一个小黑孩,小黑孩在他父亲腿边拽着父亲的裤脚,另一只手抱着父亲大腿。

    小男孩父亲在跟旁边他的母亲在说话。母亲大着肚子,后面还背了一个。打眼这么一看,这是一个大家庭。肚子里怀一个暂未降世的,后背了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地上跑着一个刚刚会走路的,脖颈上骑了个六七岁的调皮的老大。

    这是干啥呢?这是搁这站着来照相来了吗?出来玩来了吗?这是在干啥?这是要走线啊,哥们,这是九死一生啊,这有生命危险啊。而这一家人最神奇的是什么?只有女人手上挂了个兜。

    为什么这手上挂个兜不都背包吗?首先他们这些人身上基本没有户外登山包。没有这种装备,买不起。都是自制的包,自己缝的兜子。像咱们以前古代说是大侠背的那个铺盖卷。

    我以前特别好奇大侠铺盖卷怎么背的?哎,拿床单系着衣服被子系到胸前。他们真就挂个这玩意,包里面装的啥东西咱也不知道。

    此行进入雨林慢的话,能走一个礼拜,快的是走三天。你后背着点东西够不够?你一家四口连肚子里面再算上5个人,你够不够不得而知了。

    此时大家跟着好奇目光打量到他身上,背这么小个兜子。而咱们这边这一大堆,全体就在看人家装备,没看着有帐篷,看这男的男人穿了个什么衣服?

    穿了个白色的破布衫,肩膀头的缝线处针眼已经被拉的特别大,也不知道是经常把儿子托在肩膀上扯的,还是由于常年经常洗衣服洗的,肩膀头的针眼变得特别大,能透过肩膀头针眼看到皮肤颜色。

    咱们中国人很多人都这样,脸黑但身上白,正常你身上的颜色会比脸要白。而这个大哥,包括他身边很多南美的大哥,身上的颜色跟比脸还要黑,你都解释不了。

    下身穿了一个深土黄色的这么一条裤子,裤腿子这个地方是挽起来的,露出脚脖子了。脚上穿了一个大拖鞋。给人的直观感觉是:这小子这个大拇脚趾头都快赶上我大拇手指头长了。

    他的媳妇一身也是非常朴素的那么一身衣服,穿的鞋也是勉勉强强。平跟鞋,两边脚背都快露脚底了。

    你们这帮人是咋的了怎么这么寒掺?不都本地吗?不知道咱们现在就要跋山涉水穿这鞋出来,不穿个靴子啥的?而通过他们两个人,再看看其他人的这个装备,你发现没有太多例外,基本都这样,这叫啥?为什么人家走线?人家是这个生活水平。

    而再看看咱们家这些大哥,此时后面有一种动静,我们要不要集合,我们一起出发?我们怎么弄啊?老嫂子搁后面说话了,啥意思?说咱们这个人是不是往起集合,一起出发?此时啊,咱说大家互相都有用的时候,指定是集合团结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