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线去美国
繁体版

第1章 男主角刘承上线

    大头鹰故事会之走路去美国

    万里边关千重险,

    一方水土养百样人。

    重阳远渡梦依旧,

    长城内外是故乡。

    2023年直到今天,很多人认为到了美国以后,他/她/它能平步青云,很多人认为到了美国以后,社会地位以及生活品质全都能提升。

    而到底行还是不行,我们看着互联网上这么多人,有没有人能达得成,我们且拭目以待。

    故事会的前言:本故事有6个主角,两个女的,4个男的。他们本来有相识的,有不相识的,由于走路去美国,在第一站基多他们人生第一次会面。

    接下来这一路辛酸历程到了美国以后,有没有如愿以偿达到他们的对于美国的期待?这就是咱们整个的故事内容了。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本次故事的这个6个主人公的人物志,我们今天只介绍男主。

    作为整篇故事当中贯穿人物这个主线。男主叫刘承,承载的承。今年36岁。(现实生活中的刘承,已经因为病痛的折磨去了,去以前自愿捐献了遗体,做了大体老师,在故事中,刘承重新活了一回,所以叫上线。)

    刘承在国内是属于什么状态?爸爸早些年在他小的时候由于一场不幸意外去世了,这个工作单位也没赔多少钱,理论上来讲怎么说都算是单位的事,但是也没赔上什么钱。到最后这个家里面一直保持清贫,妈妈也改嫁了,孩子从小就跟爷爷奶奶长大。

    刘承从小和人打架就最恨别人让他叫爹,从来只要身边有小伙伴说你叫爹之类的话,一旦有人开这种玩笑,他立马翻脸。不管对方年龄大小、打不打得过,红着眼就往上冲,下手贼狠,打到对方讨饶为止。因为这是他心目当中难以抹除掉的最大的一个痛处---家庭不完整。

    如果说父亲由于不幸而离世,母亲应该作为孩子唯一依靠,那最可恶的是什么呢?就是母亲也改嫁了,而且没要这个孩子。

    刘承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由于隔辈的管教,可以这么说,刘承从小基本上没有怎么遵循爷爷奶奶的嘱咐,做一个听话的三好学生。从小也是调皮捣蛋,也没有认认真真地上过课,也没有认认真真学习。长大了以后学习成绩一般,那也是自然而然;但又没有差到垫底的这个水平。

    勉勉强强的该上大学的时候,上了一个当地并不入流的大学。这也证明了刘承脑瓜不笨,甚至很聪明,在没有大人督促和辅导的情况下,能考上大学在农村也是极为不易的。

    大学学的专业是摄影和后期制作,说白了找工作的话只能找类似平面设计这样的工作。当年这个专业毕业了在整个社会当中是属于一个什么状态?就是当你学这个专业的时候,已经注定了等你出来工作的时候就只能是个普通人了,达到上限了。

    单反穷三代虽说是调侃,何况没钱的刘承,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当初报这个专业的时候没考虑这些,也不懂得这个道理,只知道有朝一日如果出来打工,最起码算是会一门手艺。

    在爷爷奶奶的关注下,刘承也终于走完流程到了大学,也终于正式的离开了妈妈和爷爷奶奶的视线,步入了大学生活。

    在大学生活当中,跟所有男主角的故事一样,他也交了一个刻骨铭心的女朋友,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白月光一样,修成正果。两个人的恋爱仅仅在第二年就早早夭折了。

    也就这么说,本是东北出生的刘承,从大二开始算是失恋了,大学生生活当中,失恋了以后,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从高中对感情的懵懂,到这两年在女朋友的教导下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刘承也算是经历了爱情的折磨,不过比起刘承以后的遭遇来看,这点挫折实在是不算什么。

    转眼就到大四毕业那年,刘承也是再没有搞上对象。因为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去在学校外面进行所谓的实习了,其实就是开始打工了,慢慢的接触了摄影的这个行业,有了自己的感悟。

    在这个摄影行业当中,虽然还没有离开大学校门,此时此刻他也算是有了自己的见解了。这些见解在他的职业生涯当中有没有带来一个好的影响?其实没有,每一次拍照的时候总想加一些自己的理念进去,让公司的人看了以后觉得挺新潮的,挺有想法。

    但是你一个大学没毕业的,就要玩创作,在老板眼里其实一文不值。老板要是出片的速度,而不是艺术气息和创意,说白了他只需要一个机器,而刘承并没有察觉这一点。

    在初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了情商不高的这一个弱点。有很多到了国外的国人,指点江山传授经验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说这么句话:在国内有人是靠智商吃饭的,但更多的人是靠情商吃饭,很多人都会说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义在哪呢?情商是指不会来事不懂逢迎吗?不是的,是指关系,或者说给你了关系你要接得住。有人带你,你也要上套。而刘承这种学历不高,关系也没有的这种状态,说实话已经注定了他未来十年在国内的社会发展。

    大学毕业的刘承浑浑噩噩,在行业内做一个摄影师,没有任何突出的优异作品,也没有太大的工作失误。在大学毕业之后,刘承从来就没有谈过任何一个女朋友了,因为在社会上他所赚到的这些微薄的薪水,真的只能够自己勉强吃喝。

    平淡的生活中,总有各种意外,我们的主人公也迎来了接近30年来对刘承来说最撕心裂肺的那一段时间。

    爷爷奶奶在这个时间段当中,相继离世。虽然二老没有受到太大的病魔的折磨,但是实际上也可以说,没有感受到孙子报效他们两个的养育之恩,没让两个老人享享福也没来得及享福,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了。

    爷爷奶奶的去世,给了刘承沉重的打击。毕竟他们二老是刘承这些年心灵上的依靠和港湾。他们这一走,刘承突然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基本上除了一个偶尔联系的的妈妈以外,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

    剩下都是属于大姨、二姨、大姑、二姑等表亲,没有什么太近的亲戚。毕竟隔了一层,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烦恼。

    特别要提到的是,刘承跟着自己爷爷学过多年中医和针灸,在爷爷指导下凭着针灸治好了亲朋好友的许多疾病(小病),爷爷最擅长的是施针治疗面瘫,也就是西医所说的面部神经炎。

    这在西医是完全无解的,在膏药和施针的双重治疗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刘承也算是彻底的掌握了这项求生技能,可惜随着爷爷的去世,刘承名气不显,导致逐渐没人来找他了。

    以后的刘承会感谢爷爷教给他的这门技能,也是他的赖以生存和重新崛起的敲门砖。

    再就是刘承还有一个发小,从小跟他玩到大的,从小学就同学,直到高中。甚至毕业以后,两人还都在家乡的小县城工作。到刘承30岁的时候,发小结婚使刘承在心里面感受到了深深的痛楚。发小结婚怎么刺激到他了?

    原来刘承在几年前谈了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没什么特别的。女朋友30刘承28。谈了三年,终于要谈婚论嫁的时候,发现刘承一是单亲,二没财产,工作在未来也没有前景。女方的父母毅然决然的否定了这门婚事,而女方的情况又好到哪?30岁离异两次,带着两个不一样爸爸的孩子,跟刘承属于第三任!即使这样的条件,她父母都不愿意让她跟刘承这个男人。

    而这次的失恋,让刘承的心情彻底跌到了低谷。整个人就有一种很烦躁的疲惫感,就觉得整个世界都没啥意义了。在整个这个这个世界上,感觉好像仿佛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好期待的了,溺水一般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自拔。对生活是一点成本都不想付出去探索那个狗屁未知了,因为你根本不需要探索未知,生活每天都在给你上演全部的魔幻。大耳刮子给你抽成陀螺了,每天都上当,当不一样。

    刘承感觉自己好丧,明明要结婚了,生活有了盼头,但上帝给我关上了门,还封死了窗。对,是我没有出息,我没有能力,我真的不想试错,我不想给世界给自己添加更多情绪了。然后他告诉自己,放过自己吧,很多事情内核是一样的,所谓的心是表皮的假象。

    那不如放松一点,好好活着。这世界上一定有很棒的东西,只要再去探索,就会有更多的快乐。但我就是不愿意再付出一点点力气了,我不愿了,我不想了,我不乐意了,我不打算折腾了。

    这时的刘承没有意外,没有未知,没有惊喜,但更加没有失望。不是有哪里不好,只是他已经无能为力了,生活已经玩他太多次了。别再跟他说什么要摆脱舒适区了,放过他吧,今天就是要躺在舒适区。曾经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他早就没了。

    每当看着伤痕累累的感情时,他都会仔细打量这处伤是能力所限,哪一处是黑天鹅事件,另一处是我倒霉。密密麻麻的是生活的打磨,千疮百孔的是岁月的挫折。最后被光闪到了眼,那是被生活抛光后的头皮,去把光来折射。于是他下意识的回到自己的舒适区里躺下,默默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刘承终于走出了这种行尸走肉的状态,毕竟,这个社会没人会关心你怎么了,只会说你为啥么拉达这个脸,给谁脸色看呢。

    恰逢这时,来到了全世界的口罩时代。口罩时代,这个问题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它都是一个大问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它都受到了相应的的副作用。在这个阶段下,刘承也是顺理成章的,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不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同时他又感受到了其他的这些同龄人,包括他的发小,人家的工作的重要性。别人做的行业,都大致自己在手里多少有点钱,平时也攒点钱有点存款。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像刘承一样混的这么惨。

    此时此刻的刘承已经完全是赤字状态,也就说是负数了。好在街道看他实在是可怜,加上为人踏实肯干,以前社区有啥宣传需要拍照,刘承也乐呵呵的去帮忙。就让他得到了一个当一段时间的志愿者的机会,算是能吃上饭了。

    刘承为了逃避也为了解压,下班就去刷会某音。在他偶然之中刷到了有这么一个东西和行业:走路去美国。

    在那个时候的某音上对美国的宣传还是非常的多,在某音上和刘承脑海当中,觉得美国是很遥远的存在---什么都大,什么都便宜,花1美元就能买到一只大炸鸡,人家吃的大块的牛排双面煎成五分熟还得带血丝。

    以前也不是没少看好莱坞的大片,读者、意林也没少看。美国的普通人哪怕没什么技能,去了当个工人认真工作也能买车买房,还都是那种独栋的大house,前草坪后院的。怎么这就能走路去得了美国呢?还有这种好事?太平洋是没加盖吗?那正常不都是飞过去的吗?

    再说了,去美国得要护照的吧?某音上不是没刷到,人家大使馆门口那队排的里三层外三层的,要都能去的话,那可能真是条出路啊!咱也能尝尝牛排的味道,最好还是战斧的,对吧?可这没有资产肯定是办不了签证去不上,那怎么还走路去?这样的疑问在刘承心里越攒越多。

    自从刷到这个视频以后,他就经常收到类似的视频推送,一会是一群人在美国大house外面的院子里烧烤,一会是海滩美女比基尼,一会是国家直接给人发钱了,每人2000刀,还有合法biubiubiu。这也满足了刘承的一些幻想,好莱坞大片看了这么多,这玩意还没摸过呢,这可把刘承馋坏了。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甚至说梦想,变成了视频出现在刘承的面前,可以说给刘承造成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各种的醉生梦死,各种的古怪离奇,让刘承觉得,这tmd才是生活啊,我为啥不能成为这种精彩生活的一部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我看美国人也就那个刁样,我去了哪怕我从零开始,凭着我会摄影,我肯吃苦耐劳,哪怕去搬砖,顺便拍点照片,拍点视频,万一我火了,我不就能过上我幻想着的这样的生活了吗?!我不就有了属于我的一切了吗?!

    心动归心动,还是要吃饭,于是刘承就披上了黄色战袍,加入了外卖大军队伍。就这样做了几个月,有一说一,认真工作,还是有的赚的。

    有一次在等出餐时,突然有一个人的视频很吸引他,由于自己也是摄影师出身,在一个镜头的画面下,他发现了自己从没有捕捉过的一种画面,一种来自这个南美洲独有的植物雨林的这么一副景象,以及很多人在徒步旅行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它。

    因为这本就是一种视觉上的对冲,这种雨林属于原始雨林,原始雨林就不存在那么多人的同时旅行,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的画面。

    原始雨林如果你是个探险小队,三五人10人都可以理解,原始雨林百人大队,一个冲突的画面就展示在刘承面前了:这一看,诶,怎么那么奇怪呢?认真一看视频内容,发现了这是一队浩浩荡荡从南美出发,决定走路去美国的人。

    而这个些所谓的博主,都在姓名前面加一个,环球旅行张小三,环球旅行李小四。

    这些人真的是有流量和画面,每一条视频都有大几万点赞,少的也有小几千点赞。

    自打刘承刷了这类博主以后,每天都能看到,有刚进雨林的,雨林走到一半的,什么已经到了厄瓜多尔那边,还有已经到了这个洪都拉斯的。还有一些已经到美国的说,兄弟们,一天干了6小时150刀,合咱家多少钱你自己算。

    这刘承本身就是属于心力憔悴属于难过的时刻,这兜里面现在本身没多少钱,一听这个钱的冲击,再加上画面的冲击,让他也蠢蠢欲动,这个走着去得花多少钱呢?不行我也去吧。

    就这么着刘承开始动了这个念头了:不行我也走路去美国吧,挣点汇率差对不对?三打听两打,听说在美国,你别说摄影了,光刷碗一个月3000美刀,你这谁能受得了?当时一比接近7的汇率,妈呀,两万块一个月。

    汇率差这个东西一旦种在人的心里种下,它就会像一棵大树一样无限的被放大,让你下意识的忽略掉在美国的生活成本。

    刘承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个。他现在不知道的是:在美国当地餐厅,你点瓶可乐要3美金,加上消费税要将近4美刀,折合人民币再算多少钱?将近30人民币一罐儿。

    而在国内餐厅买同样的可乐,只要3块钱人民币。仿佛你在美国喝瓶可乐折合3人民币,再折合成美元的话,只有5毛钱美金。我一个月挣3000,我得多爽啊?

    很多人最开始别不开的就是这个账,算不明白,在美国挣着美元,消费照着国内来这可能吗?又不能穿越,早上在中国吃完饭,biu一下去美国打工了,打完工完事再穿越回来吃个饭,睡觉,而这可能吗。

    所谓汇率差的这个种子从哪种?就是从这个种地方种的,你只看别人赚的折合多少,你从来不去算他在本地干什么东西花多少钱。

    尤其是当时的互联网上面,只有上来跟你疯狂吹在美国猪肉一块5,牛奶一块9毛9,超市这种临期或者打折的商品,偶尔才有的非常态商品价格。才会有有反差,让你觉得自己的不公,才会有流量,刘承被这些在互联网上无脑吹的博主洗脑了,相信了,把别人的表演当成了一种美国日常。

    他就在心里盘算:美国物价就是这么低,我按照这个物价来算,我一个月最多花300刀,我在美国还能活得不错的,我能挣3000美刀。咱不用多说,剩2000美刀,一个月是不是剩1万多?如果我一个月能剩1万多,此时此刻我兜里面但凡有30万,我的对象,我的前任会离开我吗?

    我足以支付他孩子的各种生活,他的父母也不会不支持我们处对象,我也不至于到今天三十郎当岁,我还单身。

    于是每一天在看这种视频,换算汇率差的过程当中,刘承这个心就不停的活动,一天比一天坚定,我要走出去,直到2021年的这么一天,刘承家的小区单元门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