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皇长孙:我大明始终遥遥领先
繁体版

第一百一十六章 改变策略

    “怎么?有什么问题么?”公孙先生皱着眉头问道。

    “没,没问题,当然没问题!”朱元璋急忙回道

    “那就好,在下还有不少事情要去处理,就这样吧!”说完,那公孙先生便离开了。

    然而那公孙先生前脚刚走,朱元璋便压低了声音对二虎耳语了起来……

    “雄英啊,你觉得这个神秘的大官人,到底何许人也呢?”回宫的路上,朱元璋忍不住问道。

    尽管自己的身份没有暴露,也顺利地跟这伙人搭上了关系,但或许是因为那个韩宜可如今还生死未卜,亦或者是因为那位神秘的大官人迟迟不肯露面,反而搞得朱元璋更加心烦意乱起来。

    而朱雄英听了却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皇爷爷,孙儿以为,既然这位大官人如此谨慎,迟迟不肯露面,那咱们只有改变策略了。”

    “改变策略?”朱元璋听了顿时眼睛就是一亮,“怎么个改法,说来听听。”

    “现如今敌暗我明,想要让他们露出马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孙儿以为,这第一步,就是想办法将那伙人从暗处逼到明处。至于具体的办法,可以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便是责令锦衣卫盯紧这条船,尤其是那位公孙先生;至于这第二路嘛……”

    朱雄英说到这便压低了声音,对朱元璋耳语了起来……

    翌日早朝,朱元璋刚一来到奉天大殿便主动向太子朱标询问起了恩科的筹备情况。

    而面对朱元璋的亲自过问,朱标自然不敢怠慢,“急忙上前回道,禀父皇,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准备,一切皆已准备妥当,尽管距离大考尚且还有些时日,但各省的学子们却也已经都陆续抵达京城了。只不过……”

    “不过什么?”

    “回父皇,大考临近,但本届恩科的主考官却迟迟未定,所以……”

    听到这,朱元璋这才一拍脑门,仿佛突然间才想起来似的说道:“瞧瞧,忙着忙着差点把这最重要的事给忘了,标儿啊,还好有你提醒。”

    说完,才转头对众大臣问道:“诸位爱卿,以你们所见这届恩科的主考官由谁来担任比较合适啊?”

    此话一出,整个奉天殿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要知道,这会试的主考官一职历来都是由皇帝亲封,直接指定某位大臣担任,从未听说过皇帝会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而现如今朱元璋却突然这么做了,不仅让太子朱标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更是让在场的众位大臣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很快,在场的众人便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朱元璋此举并不是真的在征求众人的意见,而是在借此机会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借着这主考官之位来考察朝中各大臣的才学和办事能力。

    而最关键的是,朱元璋这是在利用这个主考官之位来为未来的皇帝,也就是太子朱标铺路。

    眼见得一个个大臣们都在沉默不语,生怕在皇上面前说错了话。

    朱元璋虽然面无表情,但心里却暗自点了点头,似乎是对众人的反应颇为满意,然后才随口对吏部尚书说道:“王爱卿,你身为礼部尚书,不妨就由你来带头,说说你的看法好了。”

    王尚书闻言,顿时就是一愣,他哪里会想到朱元璋竟然会突然指定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而更加让王尚书感到慌乱不已的是,此时的他完全猜不透皇上此举的用意和真实想法。

    可即便如此,多年的官场经历早已让那王尚书养成了察言观色的习惯。

    眼见得皇上和太子都看向了自己,便立刻反应了过来,“臣启陛下,臣以为此次恩科的主考官非宋大学士莫属。”

    不得不说,这个王尚书之所以能坐到吏部尚书的位子,还是有几分急智的,只一句,便说出了太子朱标的心声。

    因为这个“宋大学士”指的非是旁人,赫然正是太子的启蒙恩师,被誉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

    尽管此时的宋濂早已因为年迈致仕多年,但却仍在东宫挂着属官,并且至今还在大本堂负责皇子皇孙们的课业,可见其在朱标和朱元璋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故而那王尚书才硬着头皮壮着胆子说了出来。

    然而朱元璋却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转头对朱标说道:“标儿,你以为如何?”

    “回父皇,平心而论,宋先生无论是才学还是资历担任此次会试恩科的主考官都是绰绰有余的,算得上是绝佳的人选,但其毕竟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故而儿臣建议,如若由其来担任主考,还是要为其配一个得力的副手,或许会更加妥当一些。”

    “嗯,说的没错。”朱元璋听了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那以你所见,这个副手由谁来担任比较好呢?”

    “前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

    此话一出,包括朱元璋在内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要知道这个汪广洋此前可是因为刘伯温之死被朱元璋亲口下的大狱,至今还是以戴罪之身,被关在天牢里呢!难道咱们这位太子打算借此替其平反不成?

    想到这,几乎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看向了朱元璋,整个大殿的气氛也随之逐渐凝固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才缓缓开口,语出惊人地说道:“来啊,传汪广洋上殿!”

    而与此同时,在京城大狱之中的一处担任牢房内,一个佝偻的身影正蜷缩在墙角。

    尽管这位老者时年方过五旬,看上去却犹如风烛残年一般须发皆白,骨瘦如柴,垂垂老矣,仿佛随时都有可能驾鹤西去,一命呜呼一般。

    唯独那一双深邃的眼眸,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经历的无数沧桑,谁能想到曾经高高在上的大明右丞相,如今竟沦落到了这般田地。

    每每想到此处,汪广洋便忍不住发出一阵苦笑。

    或许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这样也好,总比隔壁那个家伙要强太多太多了。

    正想着,一个尖细的声音便犹如天籁一般响彻了整个大狱,“圣上有旨,传汪广洋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