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繁体版

第562章 黄河改道,废奴令下【二合一章】

    乾元十一年,五月十八。

    开封府兰阳县铜瓦厢镇。

    在前明的正常年景,此处因为一处沟通黄河南北的渡口,倒也颇为繁华。

    方圆二十里,除了铜瓦厢,还有朱家寨、小宋集、赵皮寨、李景高口数个颇为繁华的集镇。

    然而到了前明晚期,随着天灾频发,外加前明吏治败坏下的河道失修,黄河两岸便时常有灾害发生。

    尤其是到了明末,因为开封附近黄河决堤,铜瓦厢方圆二十里受到波及,曾变得空无一人。

    即便后来大崋收取开封府,派遣能官干吏治理地方,铜瓦厢及对岸的赵皮寨等地因泥沙淤积,也非重建首选,所以好几年都荒着。

    直到乾元四年,总理河道事务的大崋工部尚书张国维带领团队来此地考察,认定此地为“黄河改道”超级工程的一处紧要地点,这一带才渐渐有了人气。

    说起来,在兰阳、仪封下游的黄陵冈,有大清河支流与黄河相连。

    若要黄河借道大清河入海,扩宽此支流貌似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在更上游的兰阳铜瓦厢处,却是黄河故道的一段起始点。

    虽然自南宋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数百年,黄河故道大多数时候干涸,但偶尔也会在黄河汛期成为河水北泛的泛道。

    故而前明时期,又称这段黄河故道为黄河泛道。

    这段泛道西南起始于兰阳的铜瓦厢,向西北去经过北直隶大名府的东明县、山东兖州府的曹州、濮州、寿张,汇入方圆上百里的梁山水泊大泽。

    而这处水泽,即有京杭大运河在旁经过,又有大清河在北边擦过。

    所以,张国维经过多方考察,以及和团队的治水、治河技术官吏研讨之后,最终确定,还是借黄河故道沟通黄河与大清河最为稳妥。

    一则,黄河故道更为宽阔,若要将其修整为沟通两河的运河,工程会更少一些。

    二则,因黄河故道在前明实为黄河泛道,故两岸村庄不多。

    如此一来,即便将来黄河借道大清河后,万一在这段发生水灾,也不会对民生造成太大的伤害。

    虽然此番“黄河改道”超级工程有充足的资金、人力,又有钢筋、水泥相助,将来工程出问题的可能性极小,但防一手总是没错的。

    相反,若是选择下游的那条大清河支流,工程更大不说,河道正好穿过曹州、郓城城池附近,都属于山东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一旦发生不测,遭殃的百姓可就多了···

    张国维选定此处为借道运河的起始点后,便留下一支队伍,开启相关的各项工作。

    如对该段黄河进行清淤,加固河岸,为下游筑坝拦河做准备,等等。

    因为大崋如今做工程即便是征召百姓为役夫,也会给予一定补贴,一日三餐更是有相当保障。

    除此外,更是会雇佣不少“技术人员”。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于此,除了做工,生活起来对其他各方面的物资都有需求。

    所以,铜瓦厢过去几年竟然因这项工程迅速繁华起来。

    到了如今,铜瓦厢在大崋的行政级别变更为镇,繁华程度甚至是超过了前明万历时期。

    赵二虎是开封府黄河北岸封丘县的百姓,据说祖上疑似赵宋宗室。

    甭管这事是不是真的,在前明时,他家往上数几代都是土里刨食的泥腿子,甚至一度沦为佃户、流民。

    家里最阔绰时,也就是勉强不饿肚子,能上两年村中私塾学几个字而已。

    好在后来大崋收取了开封府,赵二虎家分得了十几亩田地,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

    如今种着官府推广的良种小麦,还有玉米、红薯等作物,一家人倒是不怎么担心饿肚子了。

    到了过年时,甚至还有不少余粮卖掉,割点肉、沽半斤酒,一家人好好吃一顿,乃至买几尺布,给孩子做身新衣裳。

    若是明末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能过上这种日子,那便是极大的满足。

    可如今在大崋,绝大多数百姓都能过上这般日子,很多人甚至过得更好,难免就攀比起来。

    赵二虎也想让家里人过得更好,甚至想送孩子去县里念中学。

    所以,几年前得知铜瓦厢这边招募工人,他跟父母、妻子稍稍商量,便一咬牙,过来闯荡了。

    除了种田,他倒也并非什么都不会——年少时曾学了些烧砖的手艺。

    但他到底是到临县去闯荡,又是给官府做工,原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没想到来了几年,虽确实吃了不少苦,可人不仅没瘦,反而比几年前更加壮实了。

    他在铜瓦厢这边,找到的是一份烧砖的活儿,专烧那种用于修建河堤的大砖。

    专场每月给四百文工钱不说,还包食宿。

    一日三餐都能见到油星,至于盐味儿更是十足,且隔个三五日的还能吃到一顿大肥肉。

    可怜他活了三十几年,都没这几年吃的好。

    几年下来,他不仅入院把儿子送去县里念了中学,甚至还有余钱将家里房子修缮了一番。

    至于说给家里人添几件新衣裳,更是少不了的。

    日子那时越过越好了。

    然而这几日他他却是满脸的忧愁。

    砖厂如他这般神色的工人不少。

    因为大家听说,随着“黄河借道”工程将要完工,厂里的活也要没了,大家多半要被辞退。

    因此,往日干活儿格外认真、用心的赵二虎,这几日都显得有些没精打采的。

    铛铛铛!

    一阵铜锣声响起。

    随即便听见厂里管事在大声吆喝。

    “所有工人处理好手上的活计,一刻钟内到操场上开会!”

    听此,赵二虎和几个工友先是一愣,随即就下意识地附从命令,处理手中活计。

    回过神来,一人忍不住担心道:“厂里该不会今日就辞了俺们吧?”

    “真要辞,俺们又能有啥办法?厂里接不到活儿,总不能白养着俺们吧?”

    “唉,大不了回老家种田,反正如今好好种田,小日子也能过下去。”

    “俺是不想再种田了,厂里要真辞了俺,俺就去开封城闯荡。”

    赵二虎听了心中一动,立马对那人道:“柴大哥,你要去开封,可要叫上俺一起。”

    “行。”柴大哥也很高兴有人应和,“俺们到时候互相照应,肯定能闯的开。”

    几人说着,一起到了操场。

    这厂子属于地方官营,规模不小,一应制度则是按朝廷工部的规划来。

    除了有大食堂,还有共他们日常搞活动的操场,甚至因为离铜瓦厢镇有一段路,厂边开了个小卖部。

    几人来到操场,便见这里已经汇聚了好两三百人。

    等厂长郭坤到来时,五六百号工人都已到齐了,甚至按照平时训练的排好了一个个方队。

    郭坤四十多岁的年纪,据说前明时是个小地主,家里开了个青砖作坊。

    明末是先是成了流民,后来不知怎么就混成了大崋的吏员。

    再后来,就成了这处隶属于开封府的“铜瓦厢砖厂”厂长了。

    他站在台子上,清了清嗓子,便大声道:“我知道,这几日厂子里有谣言,说着黄河改道的工程完工了,俺们厂子多半也要关门,那俺们这些工人是不是也要被辞退?”

    “因着这个留言,这几日好些工人都没心思干活儿,甚至做事时频频出错,白白扣了工资。”

    “今日,本厂长便清楚的告诉大家,即便黄河改道工程完工,俺们厂子也不会关门!”

    听见这话,下面的工人不禁嗡嗡地低声议论。

    “真的假的?”

    “厂长不会糊弄俺们吧?”

    “郭厂长啥时候说话不算过?这么说多半是真的,这可太好了!”

    说着,工人们都高兴起来。

    “咳!”

    郭坤咳嗽几声,压下工人们的议论,这才接着道:“为什么本厂长会这么说?俺们砖厂虽是转为烧制河道工程砖建立的,但不代表不能烧平常盖房用的青砖、瓦片等。”

    “厂子虽然是官营,却也有发展基金,所以几年本厂长便准备将新建一些砖窑,专门少民用砖瓦。”

    “另外,黄河改道工程是要完工了,却不意味着俺们厂子的河道工程砖没了销路。”

    “要知道,俺们厂子的砖,那可是张大司空都说好的。”

    “今后周边各府县修理河道沟渠,只要用砖,肯定会优先想到俺们厂子。”

    “厂里只要有活儿接,自是不会辞退大家。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胡思乱想,都安安心心地干活儿。”

    听郭坤讲明了缘由,赵二虎等工人都感觉吃了颗定心丸,神色更高兴了。

    郭坤顿了顿,又道:“另外顺便说个事,明日黄河改道工程的最后一段运河就开挖通了。”

    “听说上面要顺便办个典礼,就在运河与黄河相隔的最后一段。大伙儿也算是在这个大工程中出了力气的,明日便放个假,一起去看看。”

    听讲这话,工人们都不禁高兴地欢呼。

    “这可太好了!”

    “多谢厂长!”

    “明儿俺们一起去看,长长见识!”

    次日。

    赵二虎跟着工友们一起来到了黄河北岸不远处,发现附近已经人山人海。

    有不少警备军维持秩序,到没有出现乱子。只是因为人多,警备军又拉了警戒线,他们没法凑近了看。

    赵二虎等倒也不介意,找了个略高的的地方,就远远地看。

    之间一个身穿红袍的大官站在一土坡上讲了会儿什么,随后下来,便有人点燃了一长串挂鞭。

    在挂鞭噼里啪啦的响声中,运河与黄河之间的最后一段土坝也被挖开个豁口。

    顿时汹涌的黄河水便冲垮了剩余的土坝,滚入运河之中,向西北方向冲去。

    轰隆隆的水声,甚至盖住了鞭炮的响声。

    瞧见他们所烧制的河道工程砖与水泥构建的堤坝,将黄河水死死束缚在运河之中,赵二虎胸中莫名升起一股自豪感。

    他心想,等以后放假回家,这儿能拿出来给村里人还有儿子吹嘘好几次了。

    同时,他也隐隐明白,厂里为啥会在今天放假,让他们来看这工程完工的典礼了。

    待典礼结束,赵二虎跟工友们一起回厂里时,不少人都在议论这事。

    “以前俺在专场干活儿,就是想到工资不低,伙食不错,干活儿便有劲儿。”

    “可不知为啥,俺觉得今后干活更有劲儿了。”

    “俺也一样。”

    乾元十一年,五月十九日,由大崋治河名臣张国维所主持的“黄河改道”超级工程正式完工。

    从这一日起,自南宋初年开始的黄河夺淮入海局面结束,黄河就此借大清河入海。

    同时,淮河入海口也得以保留,并且水质变得清澈。

    另外淮南省也因此多出了几十万顷田地。

    山东省也并未因黄河借大清河入海而遭殃。

    又因经过张国维治水团队的多年治理,山东、淮南、河南三省水利设施水平都大大提高,洪涝灾害爆发的此处也大大减小。

    往后数年之间,三省皆有海晏河清之象!

    ···

    同样是乾元十一年。

    大崋发三路大军攻打和硕特汗国,赫连岳所领中路军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攻破拉萨。

    固始汗图鲁拜虎在此期间病逝,其即位者达延汗(图鲁拜虎长子)及代表藏地贵族的摄政官索南群培、代表当权佛教格鲁派的五世***,皆向大崋表示臣服。

    就此,整个青藏地区皆归大崋所有。

    大崋于当年设立青海行省、乌斯藏行省,并下达了针对漠南、乌斯藏、青海三省的《废奴令》,在三省废除农奴、牧奴制度。

    不论是藏地的农奴制度,还是草原的牧奴制度,历史都极为悠久,可以说是当地教派、贵族统治广大普通农民、牧民的基础。

    因此,当大崋的《废奴令》下达不久,乌斯藏、青海、漠南便有不少贵族与寺庙相勾结,起兵反崋···

    乾元十一年,八月初五。

    南京,紫禁城。

    天心殿。

    刘升背着手站在御阶上,微微侧头,冷着脸道:“乌斯藏八大贵族、三十三家小贵族皆反?那又如何?”

    “电令赫连岳,不必顾忌,立即出兵平叛!凡叛军首领一律枪决,其家族中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者一律抓捕,流放黑山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