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执鹰猎山赶海
繁体版

第125章 温馨的晚餐

    秋末时节,长白山脚下的村落被五彩斑斓的秋叶装点得分外妖娆。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沈家饭桌表面上,为这顿晚餐添上了几分温馨的暖意。

    金黄色的玉米饼、热腾腾的小米粥、大婶子特意为沈东黎熬煮的红烧肉,还有几碟自家腌制的泡菜,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填满了整个房间。

    沈东黎面对爷爷的提问憨厚一笑道:“嗯,您说。”

    这时,爷爷放下手中的碗筷,环视了一圈围坐的家人,语气忽然变得郑重起来:“东黎,你对即将到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想法?这事儿,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沈东黎微微一怔,旋即放下筷子,双手轻轻交叠于桌上,眼神中多了几分沉稳:“爷爷,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以前大锅饭的方式限制了大家的积极性,改革后,每家每户都能直接从自己的劳动中获益,肯定能激发大家的干劲。”

    他的声音虽不高,却字字清晰,家人们纷纷停下筷子,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沈东黎接着说:“至于作物,咱们可以考虑在保证玉米、大豆这些传统作物的基础上,尝试种植一些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比如说,长白山的自然环境适合人参种植,而且市场对高品质人参的需求一直很大。”

    沈东黎讲到这里,特意看了一眼沈建国和沈建军,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深思的神情。

    刘桂芳则是一边听着,一边不住地点头,眼里满是对他的认可。

    “还有,蓝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初期投入大些,但收益稳定,而且能带动咱们村的产业结构升级。”

    沈东黎的话音刚落,原本热闹的交谈声戛然而止,饭桌上一时陷入了静默,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和落叶声,似乎在为这场讨论伴奏。

    夕阳的光辉逐渐褪去,夜色悄悄降临,让厨房内沉寂氛围平添几分。

    他的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让原本轻松愉快的氛围泛起了层层波澜。

    “人参?蓝莓?”爷爷的眉毛轻轻挑起,眼中既有惊奇又有疑虑,伸手夹菜的手都顿在了半空。

    就连老太太都放下手中的筷子,目光中满是关怀与好奇,她微微侧身,靠近爷爷,仿佛在等待一个确切的答案。

    父亲沈建国和大伯沈建军更是交换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眼神,仿佛沈东黎刚刚提出的,是某种天方夜谭。

    “东黎,你这是说的哪里的话?人参和蓝莓,那可是山里的宝,哪能是我们凡人种出来的?”

    最终还是老太太首先打破沉默,语气中带着几分质询,几分好奇。

    沈东黎见状,微笑着耐心解释:“老太太,其实不然。其实我们现在养的家猪和土狗,不都是野猪也野外的动物驯化来的。”

    “人参和蓝莓同样如此。”

    “咱们长白山的野生人参虽然丰富,但经过这么多代人的采摘,早就已经难得一见,其实通过模拟人参的生长环境,进行科学种植,不仅可以保证品质,还能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产量。”

    “至于蓝莓,它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虽然严格,但在咱们延边地区,只要选对品种,控制好温湿度,一样能种出优质的蓝莓。”

    说到这里,沈东黎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那是他根据后世的记忆整理出来的种植指南,原本是打算留给自己用的,不过自己一家人都说到这個了,他自然也不打算藏私。

    一页页翻动着,边展示边讲解:“您看,这里有关于人参种植的土壤要求、种植密度和管理技巧,还有蓝莓的品种选择、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人参和蓝莓的种植完全可行。”

    他的话语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未来的信心。

    父亲沈建国听得入神,他轻轻捏着下巴,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大伯沈建军则是一手托腮,另一只手轻轻敲击着桌面,似乎在评估这个提议的可行性。

    “东黎,你确定这方法可行?”大伯沈建军终于开口,言语中既有质疑也有期待。

    “大伯,我有信心。”沈东黎语气坚定,他合上册子,双手平放在桌上,目光坚定地环视着家人,“我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准备,科学管理,一定能成功。蓝莓种植也是如此,虽然需要特定的酸性土壤和冷凉的气候,但咱们延边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符合,加以改良和管理,完全有可能种出高质量的蓝莓。”

    听到这里,奶奶轻轻拍了拍手,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东黎啊,你这脑子就是灵光,奶奶支持你试一试。”

    爷爷沉思片刻,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好,东黎,既然你这么有信心,咱们就放手一搏。不过,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不能让家里人跟着担风险。”

    “不过这事儿急不来,我们可以一边摸索一边种植,绝大多数的土地依旧以传统的玉米、黄豆这些为主,一旦条件适宜了,我们甚至可以发动村民一起种植。”

    他的小本本上很多都是理论,并没有经过事实的验证,沈东黎自然不敢打包票。

    饭桌上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家人们相互对视,相互探讨了起来。

    爷爷听完沈东黎的分析后,苍老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睛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他微微前倾,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待,再次发问:“东黎,具体来说,你认为我们家应该怎样把握这个度呢?”

    沈东黎闻言,沉思片刻:“依我看,我们首先得根据家里劳动力的情况来定。如果全家人齐心协力,至少能管理二十亩地而不至于太过吃力。当然,这还需要我们精打细算,科学种植。”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笔记上的数据,为家人逐一解释:“比如,这‘金皇后’玉米,它不仅适应性强,且亩产能达一千斤以上。如果采用套种模式,与大豆轮作,不仅能有效利用土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至于人参,虽然投资周期长,但收益可观,我们可以先小规模试种,积累经验。”

    沈东黎讲得细致入微,还不时抬头观察家人的反应。

    刘桂芳的脸上始终挂着温柔的微笑,时不时为他夹上一筷子菜,无声地给予鼓励。

    父亲和大伯则是一脸深思,偶尔交换一下眼色,显然对沈东黎的提议很是赞同。

    爷爷听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随后缓缓呼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东黎,看来你是真的长大了。”

    “老婆子,你去屋里将我的珍藏拿出来。”

    珍藏?

    沈东黎脑海中闪过一个问号,看着老太太慢慢的起身,朝着厨房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