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目三星泪
繁体版

第四十三章

    纵目人说道:“网上的这个表述,抽象是抽象了点,但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

    单姗说道:“那我们的逻辑思维的理性自觉,应当从哪里说起呢?”

    纵目人说道:“就从这知识传承必须依赖的概念说起吧。”

    单姗说道:“概念?你先等等,等我先从网上查查再说。查到了。网上说,概念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概念形成于对感性材料进行的抽象加工,一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逻辑方法完成的。所谓抽象,就是撇开对象的非特有和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其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方法。还是太抽象了,你给我通俗地解一解?”

    纵目人说道:“客观事物具有非常多的属性和特征,其中有些是感性属性,例如形状、大小、颜色;有些是认知属性,例如美丑、善恶、好坏。在客观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只为其自身所独具的,例如某个物体之上的一处疤痕、一块斑块等等,这些属性是不能抽象的。而有些属性则可能是诸多事物所共有的,如水果的重量和水分。这些属性虽能抽象,但对形成概念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同类事物共性基础上再进行的特性抽象,如梨子的味和形,才能使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从而形成具有认识事物价值的基本概念。”

    单姗说道:“这才是基本概念,难道还有更高级别的抽象?”

    纵目人说道:“当然有了。这就是人类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本质抽象是从同类事物的诸多特有属性中,抽象出其最有代表性的属性,以便能给该事物下定义的逻辑方法。比如什么是‘人’的概念,就需要从‘人’的诸多客观属性中,抽取出其所具有的‘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这一人人所共有,又为人类所独有的属性,以其做为人的本质特征,形成关于‘人’的概念的内涵。这样,你在课堂上就能给学生去传授什么是‘人’的知识了。”

    单姗说道:“原来知识是包含在概念之中的。但我们在课堂上,知识却是从学习语言和文字开始的呀?”

    纵目人说道:“没错!当人对某类事物进行概念抽象,形成了思维结果后,它还是一种思维中的存在。因此还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把它外化成为一种可以在人际间传达的客观标志物。这个标志物,最初可能始于对声音的模仿,如对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等等的摹仿。这对人类的原始祖先而言,并不困难,因为人类天然具有一套声音传输和接收系统。比如有人在山坡上发现有一群岩羊可以去狩猎,他可以向他的氏族成员发出岩羊的叫声,让人们知道他发现在岩羊了。这些声音若从使用意义上讲,应该算是最初的语言。”

    单姗说道:“语言和文字,难道还不是同一回事,两者之间也不是同时产生的?”

    纵目人说道:“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完全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语言是对事物存在的声音特征进行模仿。而文字则是对事物存在的形体特征进行模仿。例如人类从事物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形成了形的意识。于是形成了声音之外的另一套以形为主的客观标志物。形最初应该是人类的一种形体语言,比如用手比划牛角的形状,然后才有用石块在岩壁上刻画出来的的图形。”

    单姗说道:“也就是说,这些图形若从使用意义上讲,应该算是最初的文字。但文字的这一功能,似乎只在中国的汉字还保留着。在其它各国的以表音为主的语言中,虽然还有许多拼音符号可以视为文字,但本质上已经没有你说的这种文字功能了。”

    纵目人说道:“这正是汉字对人类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传承下来的最大贡献。当事物的一般特征,被人类抽象出来,并用语言和文字标志出它们时,人类的概念思维能力便产生了。”

    单姗说道:“你这一梳理,我对人类概念思维的发生过程立刻清晰起来了。”

    纵目人说道:“但对人类何以能够具有概念思维能力,许多思想家的解释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即把概念看作是源于神灵的一种超感觉现象。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就认为概念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而近代德国的康德,则把概念看作是先于经验的一种天然存在。”

    单姗说道:“看来你是一个纯粹的唯物论者。这就对了。从概念是对认识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进行抽象的特征看,则可以明确地说明,概念是人的认识能力对思维对象的一种反映判定。”

    纵目人说道:“是不是唯物论者我不知道。但概念并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粹主观的东西,这一点我认为是确定不疑的。这样,人类在运用概念时,才能把概括出的事物一般特征,通过语言和文字,在人群中相互传递。使之作用于人的联觉,从而唤起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整体回忆。因此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人类自身的逻辑思维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人对概念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单姗说道:“概念思维一旦形成,人类逻辑思维的理性自觉,是不是就可以进一步向前拓展了?”

    纵目人说道:“是的。概念一旦形成,就能成为逻辑思维可以凭借的元素。人类的逻辑思维的理性自觉,就完成于以概念为基础进行的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由于概念能够唤醒人的联觉思维,概念的大量使用,就促使人在掌握概念的内涵时,还能掌握与概念相临近和相对立的知识。概念间的联系会逐渐成为人类思维中的普遍现象。概念的联系程度越高,运用概念去解释事物就越准确。而运用概念间的联系来认识事物,形成的思维便是逻辑学中的判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