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奇案
繁体版

第五章 淡泊仕途学友论新园 避实就虚主仆说古桥

    (温馨提示: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内容请您搜索拙作“兰陵奇梦之丹青记”阅读。)

    却说二人舒开手来看时,只见献臣掌心写着“匏庵”二字,征明掌心写着“东庄”一词。两人抬头,目光一碰,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献臣心情愉悦、舒畅无比地说道:“侬看如何?吾就晓得这座园子的设计非仁兄莫属。今日这一试,果然是吾兄弟两个心有灵犀、勿谋而合呀!哈哈哈……”

    征明也笑道:“这也难怪,吾两人都是匏庵先生的学生,自然会心气相通、情趣相投啦!”

    原来,这匏庵先生名叫吴宽,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人,长州人氏,是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的状元,也是本朝苏州出的第二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此公政声卓尔,诗、文、书具佳,献臣、征明都曾做过他的学生。

    东庄在姑苏葑门内,紧邻城壕,面积约六十亩,五代时是钱王僚之子钱文孝的东墅,元末废为田畴。吴宽的父亲吴孟融于宣德年间开始在此建园,景致有东城、菱濠、竹田、西溪、南港、北港、稻畦、果林、振衣冈、桑洲、耕息轩、艇子浜、麦山、折桂桥、续古堂、拙修庵、朱樱径、曲池、看云亭、临渚亭等。此园不仅朴素、淡雅,充满田园生气和文人雅意,而且多数景致是在原有景物基础上顺势而为,从而避免了大兴土木的费用支出。如东城原为姑苏古城的东城壕;折桂桥建于宋代,只需做些修补;菱濠、竹田、稻畦、果林、桑洲皆为田野风光;南港、北港、艇子浜原本就是鱼家系缆泊舟之所;振衣冈、麦山乃两座林木苍翠的山丘;唯有续古堂、拙修庵算是比较讲究的建筑,但它们原本就是吴家的祠堂和住宅。这种造园方式即省财力,又能体现清流文人的风骨,加之王、文二人仰慕老师品行与淡泊性格,故不约而同地选择东庄为造园范本,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文征明说:“‘花下扶筇临乱石,藤阴移席避斜阳。幽居无物相延款,绿树成行晚更凉。’老师性情高雅,吾辈虽难望其尘,但如今若能依东庄造此一处园林,也算勿枉了作伊的学生一场吧?!”

    献臣忽地眼睛一亮,急急将手中的杯酒饮干,放下杯子说道:“仁兄讲到这里,吾倒忽地想起给这园囿起个名字,勿知妥帖勿妥帖。”

    征明道:“哦,讲来听听看。”

    献臣道:“侬看啊,这东庄中有一处景观叫做‘拙修庵’,吾又想起潘安仁在《闲居赋》中言道:‘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里面也恰恰道着一个‘拙’字。”

    征明笑道:“哦,侬是讲,似吾等勿肯随俗附势之人,在仕途上难免显得‘笨拙’?”

    献臣道:“对呀!因勿肯随俗而‘笨拙’,因‘笨拙’而筑园遁世,把满腹经纶用来孝敬长辈、友善亲朋。潘安以此为志,老师以此为志,吾两兄弟又何尝勿是以此为志呢?!——所以,吾想给此园起名‘拙政园’,勿知仁兄以为如何?”

    “‘拙——政——园’,”征明拉长语调,边念边品鉴着其中的韵味,然后手在桌案上一拍,赞道:“好名字,的确是个极好的名字!俗话讲‘识时务者为俊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正是吾辈似拙实巧的地方!当年潘安虽有隐逸之志,却到底割舍勿下功名利禄的诱惑,仍然在宦海中随波逐流,最终落得个获罪被杀的结局。而今贤弟以壮年之身毅然激流勇退,又勿顾世俗谤议,勿耻于经商谋利,甘心情愿做个普通老百姓。以吾看,贤弟勿仅勇气可嘉,见地也远在那潘安仁之上啊!”说着端起酒杯:“来来来,为贤弟的胆识,为‘拙政园’这个勿同凡响的名字,吾两兄弟满饮此杯!”

    “来,干杯!”

    却说王忬心中惦记着那个叫黄彪的丹青圣手的情况,不想听汤勤絮叨了一晚上,却还没有讲到能挠动他心中痒处的地方,故第二天拔锚启帆后也顾不得欣赏沿途金鸡湖的景致,催汤勤接着往下讲。

    汤勤笑道:“俗语嘛说得好:‘伲子勿养爷,孙子啃阿爹。’王槐雨要强了一辈子,把积蓄都用在拙政园里面,苦心经营三十来年。哪承想伊那个独生儿子王子让勿争气,一个晚上就把园子输给了人家!”

    王忬听了大吃一惊:“哦,竟有这等事情?!你倒是讲来听听。”

    汤勤道:“具体吾也讲勿大清爽。吾还是居住在因果巷因果庵做生员晨光与伊相识,那晨光伊是王家阔少爷,又有钱、又大方、又好交朋友,所以嘛吾两个非常合得来,无话勿谈,经常下馆子、泡茶楼、进戏园子,钱嘛自然都是伊来花的喽。”

    他呷了口茶,接着说道:“……后来吾因故去了杭州,勿久又吃了官司——嘿,这些事体老板侬都是晓得的。所以,等吾安顿下来,想起与伊联系时,已经过去了一、两年。吾给伊写了封信,可接到回信一看却让吾大吃一惊!伊在信里讲,伊在一夜豪赌中被人家设下了圈套,将整个园子都输掉了!但其中的详情伊并未细讲,因此吾也勿得而知。”

    王忬问道:“园子输给谁了,难道他也没说吗?”

    “那倒是讲了,”汤勤答道:“赢家是长洲名门大庶徐少泉。”

    “哦。”王忬听了轻捻须髯,微微点了点头。他知道,隶属于太仓的直塘有四门望族,人称“东张、西马、南凌、北徐”,这徐少泉很有可能就是徐氏家族中的一员。

    “老板勿必着急,今天就能见到王子让,详细情况嘛到时候听伊讲好了。”汤勤补充道。

    “嗯。”王忬点点头。但他还是想了解黄彪的情况,便开言问道:“你说的那个与王子让相识的丹青……”

    不想言方至此,却被汤勤高声打断:“老板,快要到宝带桥了,这里景色最好,要勿要出舱去观赏一下?”一面说,一面把食指竖在嘴巴前连连摇动,又朝着外面指了指。

    王忬不禁深感惊讶,他没想到自己这位幕僚做事竟然如此谨慎,连身旁只有几位心腹仆人、周围是茫茫水面的环境也不放心,绝口不让提及黄彪的事。这促使他翻过来一想深觉有理,此行的目的是要在“那位公子”面前瞒天过海,稍有差池,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要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祸,岂可不慎之又慎?!想到此,油然对汤勤生出感激、钦佩之情,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同时也提高声音说道:“好啊,坐了这一早上,腰腿都有些发僵,正好出去活动活动。”

    二人出得船舱,恰逢画船与桥的距离不远不近,正是观赏的最佳时机。此地离姑苏尚有不到十五里路程,只见宽阔平展、水浪不惊的玳玳河上,一座数百米长的石拱桥伏波而卧,在粼粼波光映衬下,真的如同一条玉女、仙娥腰间所系的宝带。时值阳春三月,两岸田野中鲜黄耀目的油菜花儿开得成垄连片,又像一袭被宝带扎住的、玉女、仙娥身着的百褶长裙,在和煦的微风中曼妙飘动。

    汤勤笑道:“老板,关于这桥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勿知老板可曾听说过?”

    王忬知道汤勤喜好卖弄自己见多识广,加之此时也正好对他欣赏有加,便凑趣地问道:“呕,倒是勿曾听说,侬勿妨讲来听听。”

    汤勤便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来:“在老早老早的辰光啊,天宫里面住着王母娘娘的七位仙女,伊虽然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有晨光却感到十分寂寞。尤其是小妹七仙女张天羽,由于年纪最小又聪明伶俐,最得王母娘娘喜爱,要伊随时陪伴左右。所以,姐姐们还有机会去凌虚台观赏人间的景致,伊却从来没有去过,心里面实在羡慕。平日里伊常听姐姐们议论,说人间有个地方叫姑苏,那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安居乐业,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一日,伊终于动了凡心,趁王母娘娘午睡晨光悄悄离开天庭,驾着祥云来到太湖上空。这晨光啊,五百里太湖风平浪静,七十二岛象散落的珍珠一样镶嵌在湖面。浩渺的湖面上白帆点点,渔民们正忙着撒网捕鱼。七仙女向东飞过天平、灵岩二山,来到姑苏城上空。低头观看,只见行人、车马熙熙攘攘,丝竹管乐隐约可闻,好一番富庶繁华的景象。游玩一番后,七仙女又拨转云头,霎时来到澹台湖上。勿料那澹台湖虽小,此刻却是白浪滚滚、波涛汹涌,煞是险恶。七仙女用慧眼观瞧,发现湖中有一只蛙面鳄身的湖怪在兴风作浪。这时,只见一艘渡船在浪涛中艰难地搏击前行,而湖两岸聚集着南来北往的过客,在焦急地等待。七仙女见此情景动了恻隐之心,便解下腰间所佩的玉带,一扬手抛向湖面。玉带在风中飘飘荡荡,化一道彩虹落到湖上,便成为一座五十三孔的石桥。湖水也顷刻间风平浪静,原来是玉带镇住了那只兴风作浪的湖怪,将它锁在桥边的一只青石狮子上。两岸的人们欢呼雀跃,然后轻轻松松地从桥上步行走过了澹台湖。

    “七仙女高高兴兴回转天宫,半路上又看到了卖身葬父的善良农民董永。到后来伊再次下凡,与董永成了结发夫妻。这就是戏园子里常演的那出《织锦记》,想必老板也是看过的啦。”汤勤笑嘻嘻地结束了他的讲述。

    王忬听罢心想,这汤勤倒颇有几分“歪才”,奇闻异事讲起来的确是绘声绘色。不过以自己的学识广博,他知道这座桥的建造其实与自己的王氏家族老祖宗倒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原来,此桥初建于唐元和十二年(816年),由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献出来,宝带桥之名便由此而来。王姓乃国之大姓,所谓“张、王、李、赵天下刘。”而年代最久远、出身最高贵的一脉王姓氏族乃是周灵王长子的后裔。周灵王长子太子晋,因直颜犯谏而被废为庶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后代便之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姓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氏族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族中的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那王仲舒是并州祁人。并州即太原,所以他是太原王氏,而王忬的先祖则是琅琊王氏,也就是说,这位建造宝带桥的先贤与王忬有着最为紧密的氏族渊源。王忬曾想过将来年老致仕后有了空闲,要考察、追溯一下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的源流变化并著书立说,这样即可做一番游历,也是光耀祖宗、先人的一件盛事。此是题外话,略过不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