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BUG处理局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跨越六百年的蛛丝马迹

    朱元璋一怔,紧接着有些不解的问道:

    “这几个字,什么意思?”

    前来汇报的大臣可不是寻常人,这可是正五品的谨身殿大学士罗复仁。

    但就算是他,面对朱元璋的这个问题,也是面漏难色:

    “陛下,这几个字无有典故可考,更无字理,实在是叫人糊涂。”

    说着,罗复仁将手中临摹好的几个字呈递给了朱元璋。

    看到这几个字,朱元璋的眉头更加紧锁了几分。

    的确,这五个字虽然并无有简体繁体之分,但组合在一起就让人感到糊涂。

    泉江路隧道?

    莫非指的就是这奇特的山脉石洞?

    心中颇为疑惑的朱元璋,立刻便让罗复仁在前面带路,不久之后终于看到了同样与山体融合在一起的那几个大字。

    阳光下,那独特的材料反射着光芒,显得那几个字一直在闪烁金光。

    正下方,便是那个奇怪的洞口所在,但直到现在,也不知道这条路究竟通往哪里。

    “查探的怎么样了,为何现在还没有消息?”

    朱元璋问了一句,身边的将军立刻前去询问,但在不久之后却是急匆匆的跑了回来:

    “陛下,那……那些进入洞口查探的侍卫,不见了……”

    “什么?”

    朱元璋眼神里闪过了一丝惊愕,眼前的将军立刻下跪,诚惶诚恐的说道:

    “臣去询问查探的情况,但仵侍郎表示,他已经又派了两拨人进入洞中查探,但这些人均再未出来。

    那些人,都消失在了洞中!”

    朱元璋面色大骇的看向了那怪异的洞口,心中更是赫然浮现了秦林留在书信中的警告。

    这一刻,朱元璋终于意识到,莫非这为秦局长早就知晓此事,才特地不让挖掘?

    吃人的洞口,神明降字。

    一桩一桩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发生,朱元璋浑身一哆嗦,终于察觉到不对劲了。

    “传朕旨意,停止挖山,将山体恢复原样!”

    朱元璋的命令迅速传递了下来,方才还在外山的侍卫,现在却又要一点一点把挖开的地方填上。

    朱元璋则是独自回到了轿子里,再次看向了秦林留下的那封书信。

    凡是进入了那个洞口的侍卫全都消失不见了,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些侍卫究竟去了哪里,但也意识到,这东西要是再挖下去,恐怕还会出更大的乱子。

    秦林的警告,再加上发生的怪异之事,让谨慎的朱元璋打消了继续查探的念头。

    在他的心里,秦林终究是一位难以看透的高人。

    这位高人带着赵世良突然离去,虽然让朱元璋起疑,但消失的侍卫,让秦林的话再度有了威慑力。

    不久之后,轿子外便传来了暗卫的声音:

    “陛下,这里就交给臣吧,复原山体需要几天的时间,请陛下先行回宫。”

    朱元璋没有说话,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直到片刻之后,他方才缓缓的说了一句:

    “事成之后,知情者就不用回去了……”

    跪在轿子外的暗卫当即便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下来,随后一转身便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消失在了山林之中。

    朱元璋回到了皇宫,在四下无人之时,他的脸上方才浮现出了惊愕的神情。

    “秦局长,朕怎么就偏偏看不透你呢!”

    朱元璋皱着眉头,将秦林留下的这封书信,放在了只有自己会经手的地方。

    他坐在龙椅上,脑海中依旧在不断回想着书信中的每一个字。

    无人知晓那几日朱元璋在黎阳山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朝中大臣只知道,那些人不论高官还是侍卫,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那之后的三天里,朱元璋连续三天未有上朝,第四天上朝之后,整个人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仿佛也是从那日开始,朱元璋开始书写了洪武时期的历史。

    ……

    “锦衣卫设立诏狱,履行大狱间又行廷杖之志。

    军事上,他开始施行卫所制度。

    经济上,朱元璋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

    文化上,建立了国子监,培养人才,定下了八股取士之制。

    对外关系上,更是确立了不征之国,免于战火。

    这些,都被一笔一笔的写入了历史之中,史称洪武之治。

    这些政策提出的开端,很多大臣都不理解,甚至是反对。

    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最终的结果也使得群朝信服。

    闲暇谈起时,不少一品大臣都曾提到,偶尔面圣时,总能看到朱元璋在阅览一封书信。

    但书信的内容,却是不得而知。”

    南京文物局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资深教授,正带领着一批来自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阅览文物局顶层研究所内放置的多个文物。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据说当时朱元璋下葬时,十三座城门都抬出了一口棺材,就是为了迷惑众人,让企图盗墓的人摸不着头脑。

    这也使得明孝陵内的文物保存的较为完善。

    1998年物探明孝陵至今,已经有二十五年了,我们始终在通过这些文物和陵墓中的发现,去试着了解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历史。”

    主讲的教授头发花白,他将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文物。

    但真正让他在行业内备受尊重的主要原因,是不久前他发表的一份,足以震惊整个考古界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这位老教授揭露了一个与历史有所不同的朱元璋。

    “你们看这个,这幅画是我拓印下来的。

    你们看这壁画里坐在龙椅上的,就是朱元璋,大家看看他在干什么呢?”

    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在老教授的示意下纷纷朝着眼前的笔画看去,紧接着有人开口道:

    “好像是在看一封信!”

    “没错,可惜我们无从得知这封信的内容,但在很多野史中都有提及,这封信对朱元璋似乎很重要。不过历史就是如此,我们没办法轻易的洞悉原貌,只能一点一点的去拼凑。”

    “教授,您近期发表的那篇轰动整个历史界的论文里提到,您从野史中发现了洪武初年,有关于朱元璋大兴土木的记录。

    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这在正史上完全没有记载。我们都很好奇,这是真的吗,他在找什么呢?”

    老教授对此,轻轻的叹了口气,随后又摇了摇头:

    “我们的确找到了许多模糊的野史记录,通过这些记录,朱元璋曾大费周章在某座山挖掘过什么。

    但他想找什么,挖的又是哪座山,却是无人知晓。

    因为,据说所有参与了那件事情的人,最终都被灭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