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王朝
繁体版

第三十一章 下县上京

    刘府一家搬出徐华省已有几个月,北上连去了几个省以求安家。

    外地人来本地买房买宅子消费可以,要是买田做生意,那就不行。本地能赚钱的蛋糕够小的了,遭不住这么多人来分,你们这些逃难来的还是另寻他处吧。

    一天天这么坐吃山空不是办法,这些逃难的地主豪绅的根基还是在徐华省,李奂林把红巾军拦在外面这么久,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又重新回到了徐华。

    逃难路上奔波,刘大财人年老体衰,熬不住这种折磨,很快就西去了,路上匆匆举办完丧事,大儿子刘文华便成了刘府一家之主。

    有钱人刚回流,还没开始安定歇息下来,徐华省外围防线一下子就被突破,红巾军立马掌控了这些主要干道的出入,这下想逃都没路可逃了,这些地主们哭丧着脸,真的是倒霉他妈给倒霉开门,倒霉到家了。

    领了军令状的郭藏真熟门熟路地找回到这些老顾主,往日的狼首山头领(自称的)摇身一变成了红巾军急先锋郭藏真,而且贪婪程度更进一步,不仅把这些土豪地绅的金银布匹药材都带走了,粮食也只留下堪堪够糊口的程度,还宣布以后他们的土地山地都归红巾军所有,表现良好的人才能像农户那般领的耕田。

    钱没了田也没了,刘文华自视权贵的心气也散了,从今往后跟贫民有什么两样呢。

    不够,还远远不够,即使收缴了这些地主豪绅的几乎所有财产,离三十万石粮草的要求还差的远,就连百姓自愿捐赠的粮食郭藏真也不再拒收,虽然这是杯水车薪,但也看得出随着杖罚事件的口口相传,起义军越来越深得民心了。

    时候还没到收成的季节,刚长出颗粒的青苗不能动,难道要去别的省征收粮食,这一去一回赶得上时间吗,更何况越是南下,受到灾荒的省份就越穷。

    郭藏真手底下的人,朱延军只懂得锻兵打仗,吴建德只是在叫花子中拥有人脉,钱包子和赵厨头在卧龙岗时期就属于是等郭藏真找饭吃的存在,王佰山不来烦郭藏真就算好的了。

    季全安倒给了一个主意,山贼们都挺肥的,自从旧的三大势力(狼首山群龙山,清风山)倒了,底下的小山头也是层出不穷,干脆去吞并他们算了,一是可扩充人手,二是可缴纳他们私藏的金银财宝。

    这抢粮还把多一张嘴带过来,更何况这些小地方能有多富?这确实是个馊主意,同时证明了连季全安也都没主意了。

    只有打战才知道什么叫做战事就是一匹胃口无底洞的吞金兽,郭藏真愁得茶饭不思,晚上睡不着便起来四处溜达。

    “谁!”郭藏真猛然转身盯着一处阴影,这些天他一直感觉有人在瞅自己,本以为是逐渐在军中声名鹊起,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现在到了孤身一人的地方,还有这种感觉就有些不对劲了。

    一个矮小的身影从黑暗中浮现出来,苍白的脸色看着就像营养不良的病人。

    “是你?”郭藏真用心感测一下周围,只有他一人,疑惑道:“怎么只派你一人来杀我?是在看不起我吗?”

    “不……不是的,大人您误会了,在下那次冲撞了您是有眼不识泰山,在下一直深深地懊悔为什么不早点遇上您,那样就不会对您兵刃相向了。”

    曾经想要杀自己的人变得如此恭敬,郭藏真有些不适应,直接了当问道:“那你来做什么?”

    “在……在下是想来投靠您的,只从目睹你的光辉之后,在下一直心生敬佩,如果大人不嫌弃,在下愿意为大人鞍前马后。”

    “那你能为我做些什么?”郭藏真并没有要假与他人之手除掉的人,要也是自己来杀。

    “在下一直观察,看到大人为筹集粮草之事烦心不已,在下在江湖不乏名声,被人称为寻金鼠,那些权贵豪门私藏的金库位置在下也是一清二楚,如果能解大人之忧愁,在下愿意奉献绵薄之力。”

    郭藏真瞪大了双眼,缺啥来啥,自己什么时候拥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莫不是自己身上还开了什么挂不成?

    郭藏真激动地一手抓住小矮子的手,拉进军中准备详谈,边走边问道:“你叫什么名?”

    “在下梁时跖。”

    刘彦在上司杨三开那里走不通路子,便把税本复抄写几本,一一送往刑部,御史台,却无一例外遭受到回拒。

    刑部的理由是这种还没有立案的物件并不能算证物,还是等立了案再说吧,立案?不存在的。而御史台的反应就是,羽化国几十个省份,从二品级别官员也有几百人,盯着一个人的旁枝末节来上奏只会误了国家大事。

    上司杨三开似乎知道刘彦在到处搞事情,于是一堆工作安排到刘彦头上,让他分身无术,就这样消停了许久。

    直到御史台来人秘密会见刘彦,结合他的猜测和李大周送来的严家密信,便能在刑部立下案件侦查。

    而刘彦复印的账本和严府家信都只是佐证,想要确定严复光的贪污还缺乏决定性的证据,刘彦提及道只要让他去审查徐华各县的案牍库,比较往年税目,定能找出实际证据。

    于是侦案小组分为两路,一路南下徐华查税,一路请了圣旨要求徐华省巡抚严复光北上京都,以便控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徐华省巡抚,从二品官员严复光即刻上京,命在十天内到内廷报道。钦此。”一个公公捏着高高的嗓音宣读道。

    “臣遵旨。”严复光扣头三下,迎接圣旨。

    严复光接了圣旨,对于这忽如其来的皇命有些不明情理,向太监问道:“不知公公,皇上要我上京为何事?”

    脸上铺满了白腻的粉末的太监官阴柔地刮了严复光一眼,说道:“天恩难测,陛下的心意吾等岂敢乱议?再说了,严巡抚阻拦反军几个月已久,不奖难道罚吗?真不懂事。”

    “也对,也对,我已派人在公公的马车上备好的礼物,请问公公是随我一同上京吗?”被太监娘娘腔责骂一句,严复光不敢有半句不忿,这群在皇帝身边的小人是最难得罪。

    “杂家还有事,不与你同路,记得在日期之内赶到京都,不然奖就该变罚了。”太监辞别后就上了车,他可不敢与严复光一路,就怕到时说漏了嘴。

    手下看着车里的礼物两眼发光样子,太监官没好气说道:“这死人你也敢要?想要就拿去花吧,看你兜得起吗。”

    严复光身后的武人护卫说道:“这圣旨来得也太突然了,就在红巾军围城这节骨眼上?”

    严复光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下说道:“是啊,把我调离开来确实不妥,不过我将此处的事情都交由李奂林和小海打理也不会出什么岔子。之前我一直向京都那边请求支援,而朝廷只扣扣搜搜象征性的一下给了点物资,可能是现在终于看到我的重要性了,这次上京可能不止会给钱可能还会给人,这样由我亲自上去把援军带回来也说得过去,收拾东西动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