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秦笑观楚汉争
繁体版

第十九章 景驹败走

    他在方与和胡陵各留两千卒,带着其余的两万人立即赶回彭城,其中有一千多人是新募用以补充攻城伤亡的。

    东阳宁君在留县比秦嘉更早获得了楚怀王新立的消息,已经早早赶回了彭城。一时间,各方势力都围绕着楚怀王登基展开了行动。

    秦人这边,申幽影得了皇帝诏后立即遣人星夜前往大野泽联络郦食其;郦食其得皇帝诏后立即与彭越和郦商相商,选出了五十个最具“匪性”、经验丰富的人等待申幽影的人来接洽;听风阁细作与申幽影建立了不见面的信息通报机制;听风阁细作悄悄向与季鸠同来但留在留县宁君军中的人发出指令,要求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配合申幽影营救景驹全家;季鸠的同伙密会了申幽影,定下配合行动的方式和信息传递机制。

    楚王驹这边,宁君与景驹协商,一方面发出通告说自己才是正统的楚王,项梁所立的楚怀王身份存疑。另一方面征召彭城军民加固城防,收集粮秣、赶制守城器械、训练兵卒和民壮,以备项梁来攻。

    按照宁君的建议,景驹还将家人全部迁往留县,这倒是给申幽影的“护驾”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秦嘉赶回之后,景驹的楚王廷共同商议了一个防守和守不住时退守留县、胡陵、方与的“路线图”,并决定若连方与都守不住时,景驹可先逃往魏地(也就是后来史书中所称“梁地”,这个梁地不是梁国,而是魏国国都大梁附近,在后世开封西北),然后伺机北渡河水前往赵地。

    赵地?赵国现在不是被李良占据并归并回秦了么?其实不然。李良现在能控制的主要是邯郸郡,对巨鹿的控制力就很薄弱了,所以实际上此时张耳和陈馀正在巨鹿找到个赵王歇,密谋在合适的时机重建赵国。

    当然给景驹规划规划逃亡“路线图”比较麻烦,因为若直接向北逃亡距离河水很远,中间还有个大野泽,若被项梁军衔尾追杀就逃不了多远。从方与走水路西逃,项梁军可以水陆并进进行追杀。

    所以必须完全走陆路秘密潜逃向西北,才能期冀万一能逃出去。但向魏地逃跑有个大障碍就是秦军,定陶、昌邑眼下都在秦军手中,景驹的逃亡还不能引起秦军的注意。当然,也正是因为魏地有秦军,所以同样会使项梁军投鼠忌器,这就是撞大运的事情了。

    未虑胜先虑败,这是孙子兵法啊,其实景驹这边没有真正懂兵事大将(季鸠带来的那些当卧底的是秦军中选出的中下级军官,已经是景驹军中最懂的),而且还没打就先规划逃亡也很晦气。

    按说景驹的王廷是不会先去考虑这个的,可架不住有人在宁君耳边吹小风,把宁君说服了,自然宁君也就借着自己和大王的超铁关系,来接力说服大王。在宁君耳边吹这种小风的自然不会是别人,就是季鸠所带来的的那几位兄弟中留在留县军旅的,纯种的大秦间谍。

    项梁这边,则是摩拳擦掌的准备大举北伐,先处理掉楚国内部的“双王”状态,才能凝聚全部楚人的力量到自己这边当筹码打击暴秦,这是项梁最冠冕堂皇的理念。

    项梁现在底气十足,自身原本拥有三万训练有素的军卒,其中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兵战力超强,从项羽为吕臣助攻陈郡的战事看,所谓秦锐,打打吕臣这样的“义军”是没有什么压力的,但碰上项羽的八千子弟兵立即溃败。

    而且,最近又有两支力量加入了自己的军中,其一就是英布带来的五千卒,另外还有一支二万卒的大军,是陈婴带来投奔的。

    陈婴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是东阳县(就在现在盱眙附近)县令手下的一个吏员,德行昭著,为人诚信谨慎。山东大乱时东阳县的一批青壮杀了县令,聚上数千人,想找个领头人时就想起陈婴来了,任你如何推辞也不行,不干也要干。接着由于参加的人数慢慢增加到了近二万,这些人就想让陈婴称王。

    陈婴称王,拥戴他的那些人就能当大官,多有吸引力。这倒让我想起唐末和五代十国那一段里,不少人被自己的部下强行逼迫造反称王,就连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也是部下将领们搞的突然袭击,所以赵匡胤称帝后不得不玩儿了一手“杯酒释兵权”,免得那帮家伙哪天对自己不满了又拥立另一个人造自己的反。

    陈婴的老娘看这架势不对,就对陈婴说啊,我嫁进你陈家就没听说你家祖坟有这么根当贵人的青蒿子,现在你被这么拥戴可不是啥好事,不如另外找个主儿投奔,事成可以封侯,事败因为你不会是最被关注的逃起来也容易。

    陈婴一听,老娘说的对哇,就连哄带骗的跟那些拥戴者说,你们看咱们其实都不算会打仗的,项氏世代为兵家,跟着姓项的混才能真正打赢暴秦,大家才能一起当官发财。这帮人觉得大师兄……咳咳……大首领说的对啊,于是陈婴顺利的带着这两万人就投奔项梁了。

    项梁也算对得起陈婴,熊心称王后,给了个上柱国的官衔(楚国的上柱国似乎不太值钱,像个荣誉称号,很多人都被封过这玩意儿,还有就是令尹这个官,也是这样),比较实惠的是给了五个县的封邑。

    在史书上,项梁死了陈婴就跟着项羽混,项羽被刘邦打败了陈婴又跟着刘邦混,最后混成个堂邑侯。这个侯待遇不是很高,只有六百户的食邑,但陈婴后来给一个什么王当了国相,食邑增到了一千八百户,在汉初这一大堆“侯”中排行86。陈婴后代也小辉煌了一下,他的孙子陈午娶了馆陶公主成了驸马,生了个曾孙女陈阿娇,就是“金屋藏娇”那位,给汉武帝当了几年皇后。曾孙、玄孙都有尚公主的,所以陈婴这一家最后的结局还算很不错。

    看到这儿,就不能不说刘邦老同学在起事之初真是百事不顺、荆棘坎坷了。起事时几千人,好容易连蒙带抢拉壮丁的够着万人大军这个门槛,雍齿一反水,又成几千人了。陈婴很被动的被人推着走,居然就轻松凑出两万人当做投靠项梁的资本,只能感叹孟老夫子那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历史上刘邦最终是混出来了,但在这个故事里面,刘邦最后算是白吃了这堆苦了。

    扯远了,继续说项梁。项梁得了英布和陈婴所带的力量,所拥有的军卒数量暴涨到了五万多近六万,再加上项羽回报说秦锐军战力并不强,因此信心极度增长。至于秦嘉那两三万人,项梁根本就没放在眼里,一群没有多少训练的泥脚杆子和城狐社鼠而已。当粮秣兵甲等辎重准备停当,项梁就命英布带着一万五千人沿泗水而上去打彭城,自己则带着大部队慢悠悠的、远远的跟在后面。

    ……

    酉末时分,南济水北岸。

    一队盔歪甲斜的败兵,大约有三十多人,簇拥着一个身着亮甲的贵人刚刚上岸,正从水边十几条小舟上拉下一匹匹战马。一匹相对最雄俊的白马先拉到贵人身边,一人跪地请贵人踏身上马。

    说是贵人,衣料战甲也确实很显档次,只是全身上下灰土爆烟,儒雅的面容早就被汗水将蒙尘冲的一道一道的,已经污浊不堪,露在皮盔外的发丝也成了灰黄色,一根一根在小风中飞舞着。

    贵人跨上战马,回头望了望夕阳照耀下的水面,又看了看西天树梢上仅留半圆的血红落日,长叹了一口气。

    这个贵人自然就是景驹,楚王驹。

    _

    在项氏军的攻击下,在英布这个悍夫的冲杀下,景氏王军几无还手之力,一败而再败。

    在英布率军来到彭城之前,大司马嘉已经及时率军赶回了彭城,在城外的东面扎下了营盘和阵势。因为,任何南方军队要打彭城,必以泗水载运粮秣辎重,军卒即便徒步行军也是沿水而行。

    英布军从泗水向彭城行进中,斥侯发现了秦嘉的阵营,英布就在秦嘉阵东五百步处列阵。虽然此时天已近黄昏,但英布并没有扎营以待来日再战,而是阵型一成,就直接发起进攻。

    英布在代国,尤其在霍邑之战中,得到了李左车的悉心指导,算是正式从军的启蒙课程,然后在离开代国辗转南进到鄱邑的路途中也打了一些小仗,对军事才能的增长起到了一些小作用。在鄱君吴芮麾下协同练兵,同时刻苦自学,军事才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自投奔项梁后,又进一步得到巩固,再加上本身凶悍善战,因此在项梁军中是排名前五的战将。项梁作为兵家显然是慧眼识人的,要不也不会把此次伐秦嘉的重任交到英布手中。

    当然,别人也可以说项梁这是用消耗杂牌军的实力来保存自家嫡系力量,因为英布所率的一万五千人中,五千人是英布自己从鄱邑带来的自家“嫡系”,而另外一万人则是陈婴那两万人中随意划拨出来的。

    说项梁如常凯申一般排斥异己本老拙是不信的,作为楚怀王下第一人,只要在我麾下,就都是我的人,我的力量。在三万项氏核心嫡系军的战斗力下,尤其是在项羽八千子弟兵的恐怖力量笼罩下,任何归属了怀王的的势力都只能真心同化,接受项梁指挥并全力以赴。

    所以项梁让英布带着这样组成的军队去打景驹,只能说项梁对景驹和秦嘉的力量实在看不上眼,让英布带着这些貌似“杂牌”的队伍出战不过是给他们一个正规作战的练手机会而已。

    秦嘉军的斥侯也早就探知了英布军的动向,只是秦嘉本以为天色已晚,英布会在数里外先扎营。当斥侯报说英布军在结阵时,秦嘉才匆忙把自己的军卒拉出营盘布阵。

    英布摆出了一个雁行阵开始冲击秦嘉的方阵,开战之初自然是弩箭对射。两方两轮对射下,秦嘉军训练不足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阵型开始变得有些散乱。这还是经过季鸠那帮人努力练兵后的结果,不然一轮对射就会出问题。

    英布的雁行阵中央藏着自己的那五千人,一看秦嘉阵型不稳,这五千人立即变阵为锥形阵,只一次冲击,秦嘉军溃散!

    宁君对己方军队的估计比较准确,远远一看就知道大势已去,立即带着城内的“王军”护着景驹开北门而出,快速渡过获水向留县而去,此时秦嘉的溃兵正好挡住了英布军的视线。

    当夜幕落下英布收兵占据秦嘉的大营过夜时,秦嘉以一部挡住彭城东门,其它各门收拢溃兵,然后趁夜色也全部渡过获水,放弃了彭城。

    待第二日英布准备攻城时才发现彭城内除了百姓外已经没有一兵一卒。

    此战秦嘉军被英布军杀伤的军卒依旧有限,不过两千多人,秦嘉到留县后仍然拥有两万以上的大军,只是军心已被这一战摧垮。所以当英布追到留县,秦嘉又败。追到胡陵,秦嘉再败。这回败的比较彻底,秦嘉本人都被英布一戟戳下戎车。

    秦嘉在每次败战时收拢溃兵,英布也同样收拢秦嘉的溃兵,并且并没有将这些溃卒当做俘虏对待,而是直接打散编入自己的军中,并以“楚人不杀楚人”为口号,所以上次对阵英布的军卒,下次或许就对阵以前的袍泽,第三回就向对阵喊话瓦解秦嘉军了。

    当英布杀死秦嘉时,季鸠不失时机的立即带着剩下还有组织的秦嘉军卒投降了。英布出征前就得了项梁的授意,立即以季鸠为首收拢败兵。几战下来,除了战死和无法收拢的溃散之卒,英布的兵力竟然增加了一倍,达到了三万人……这买卖实在做得。

    只是每次战斗,楚王驹都领先一步逃出了英布的追杀。胡陵之战英布事先部署了迂回包抄部队,也没有挡住景驹的逃亡步伐。

    大战未起宁君就向各个方向撒出了大量斥侯,一旦发现英布军的包抄企图,就护着景驹先一步脱离了包围圈。由于景驹的败退路线从彭城到留县,再到胡陵,是一路向北,这就让英布产生了错误判断,以为胡陵战败景驹会逃向方与,于是一路向北追杀。

    到方与才发现根本景驹就没来过这儿,英布这才认真考虑“楚王驹”会逃到哪儿呢?

    说起来任何时代任何队伍中都不乏“叛徒”这样的角色,一个参与了规划景驹逃亡路线的大臣,为了邀功稳住自己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主动向英布报告了景驹由陆路西逃意图渡过河水去赵地的方略。英布立即向西、北、东三个方向撒出了三个千人的追击队,自己亲领向西的队伍,搜罗了两千匹马全配给自己这支追军。

    景驹从胡陵出逃时身边还有三千护军,虽然他总是先一步逃离,而且英布对他逃跑方向的判断错误让他赢得了几天的时间,可他跑得仓促,所带粮草均不足,马力完全不如准备充分的英布。

    逃跑的人对马匹用的也狠,饿马还要快跑,死亡率大增,死马又给英布当了路标,终于使英布追了上来。然后,分兵阻击为景驹创造逃跑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使景驹身边的护军越来越少,待到抵达南济水北岸,也就剩下这三十多人了。好在每次分兵阻击时,都能让继续逃亡的护军得到剩余的马匹,所以屡屡逃过了英布的追杀。

    _

    “大王,”这一小队人马的首领就是景魅,因为函谷关之战无法返回咸阳,就留在景驹身边做了亲卫,为人机灵,也比较善于潜踪隐迹,“这里距离秦人占据的定陶很近,臣等护着大王沿河向西,找一个荒僻之地暂且扎营,明日一早就启程向西北过北济水,经过临济附近,想法北渡河水。南北济水之间是秦军的势力范围,我等虽然行走不便,英布带大队人马追杀我等的行动就更为不便。”

    “辛苦诸卿了。”景驹看着身边这些虽显狼狈但面容依旧坚定的忠心之士,在马上团团的拱手致谢,卫士们一见立即半跪行礼:“愿为大王效死!”

    景驹眼睛有点湿润,强忍了忍:“走吧,趁着天没全黑再赶一段路。”

    卫士们起身正要上马,前方放出的两名斥侯之一飞也似的打马跑了回来:“大王,前方有一伙人正向这边过来,只有不到二里了。”

    景魅立即四下张望想寻躲避之处,只是水岸边虽然都是乱蓬蓬的灌木丛,虽有较为高大的树木但很稀疏,灌木丛致密很难进入还低矮,人勉强可藏,马则完全藏不起来。

    他一把揪住斥侯:“看得出是英布军还是秦军吗?有多少人?”

    “天色偏暗看不清楚。”斥侯喘息了几下,“隐隐约约的看着,装扮上不像秦人或英布那些军卒正规,有点像小股义军,人数大约七、八十。”

    “列阵。”景魅当机立断,既然己方藏不起来,对方又不像秦军或英布军,不妨先列阵防备着,待这些人到来后套套口风,或许还能得到对方的帮助。

    三十多人以马为屏障列成圆阵,阵势刚摆好,另一个斥侯也返了回来:“那些人据此只有一里了。”

    一里,也就400米多一点儿,卫士们将景驹护在中间,心情颇为紧张的等待着。片刻后,就看到东边沿着水岸乱哄哄的走过来一群人,其中有大约五十来人穿着皮甲比较整齐,其他十几个人衣着杂色,最后面居然还有两辆革车,不过不是牛拉的,每车用了两匹马来拉,车上有布罩着也看不清装着什么。

    这个奇怪的队伍走到距离景驹的圆阵五十步左右也站住了,那几十个披甲之人列横阵持弩,而那十几个杂色衣着之人却站到了横阵前面,其中一个葛衣短衫之人似乎是个头目,向这边张望了几下,就丢掉手中硬弩,摘下腰袢铜剑,两手高扬着慢慢走了过来。

    景魅见对方单身一人,又解除了自身所有武装,心情略有放松,但当对方距离二十步时,仍然喝道:“不要再向前了,原地说话。”

    那人立即站住,然后拱手问道:“对面可是楚王?”

    景魅一下又紧张起来:“尔是何人?”

    那人大约是想笑一下缓解紧张,可显然不是个常笑的,只是咧了咧嘴挤出了一个很牵强的笑容:“若是楚王殿下在此,臣则有重要之事奏禀。若非楚王殿下,那某就让开道路,任由尔等西行,如何?”

    “汝寻楚王,意欲何为?”景魅端着弩依旧指着对方。

    “某奉命来救楚王。”那人既然笑不出自然状态,索性不笑了,“若尔等非楚王麾下,某亦与尔无怨,自当任由尔等继续前行,某则继续向前寻楚王。”

    景魅仍不敢轻信:“尔言奉命救楚王,尔奉何人之命,可有信物?”

    “看来楚王殿下确实在此了。”那人脸上并未露出欣喜之色,仿佛若楚王不在这儿才值得惊讶。他从腰间拿下一个竹筒,双手向前一奉。

    景魅示意身侧一人走过去,将竹筒接过来,回阵递给景魅。

    景魅仔细看着竹筒,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符号烫印在竹筒上,手中就一哆嗦。这个符号印记是原来景曲向景驹传递很机密信息时的标志,如果竹筒被人拆开过,这个印记也必然会损毁。现在这个印记很完整,显然里面的内容也是原装货。

    景魅将弩递给旁边的人,自己回身进入圆阵内圈,双手将竹筒奉给景驹。景驹看到符号印记也颇为惊讶,难道这些人是景曲找来的?他用手中铜剑把竹筒拍开,抽出了其中的帛绢。

    才看了没几行,浑身竟然颤抖了起来。他双眼望天,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稳住了身形,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请那人进来。”景驹手攥帛绢,向景魅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