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奉天靖难,我开局造反
繁体版

第45章 读书人的种子

    方孝孺心中打定主意,迎上吴王的眼神。

    锦衣卫和文官集团势同水火,今天必须硬刚一波。

    因为退无可退,身后就是万丈深渊!

    “殿下说有证据,不妨拿出来,在大殿之上,让陛下和百官一同评评理!”

    朱允熥缓缓摇头,说道:“案情还在侦办,暂时不方便透漏。”

    “我等自然入不得吴王殿下法眼,可是,连陛下也不能透露吗?”

    “陛下已经授权,无论查到任何人,必严惩不贷,等案情有了结果,本王自会上呈御前,将案情公之于众。”

    “敢问殿下,没有证据就抓人,抓的还是当朝官员,真的是办案子吗?”

    “锦衣卫乃天子亲军,所做作为,皆为维护朝纲,方学士是在质疑本王,还是在质疑陛下?”

    方孝孺站在众目睽睽之下,昂声道:“锦衣卫所作所为,岂是维护朝纲之举?看看这些天来,锦衣卫所谓的清查奸细,都做了些什么?”

    “我朝太祖皇帝颁发多项举措,优待读书人,因为治理天下要靠读书人的智慧,难道靠锦衣卫的杀戮?如今锦衣卫随意拘捕官员士绅,他们都是寒窗苦读多年,才有了今日的成果,却因为一个莫名的罪行,或者跟某些嫌犯有血缘之亲,就要被斩首,被流放!”

    “读书人是大明的根基,是国之未来。锦衣卫的存在,原是为了保卫皇家和国家的安全,但现今呢?他们肆意捕杀官员士绅,早已偏离了初衷,变成了令人畏惧的一把刀。”

    “吴王殿下以为这样可以维持稳定?错,大错特错!这样做是在断送大明的未来!锦衣卫的所作所为,正将大明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方孝孺的语气突然转为低沉,充满了沉痛:“我等身为大明的臣子,上报君恩,下安庶民,如果放任锦衣卫肆意妄为,大明江山的未来何在?我们的子孙又将何去何从?”

    “今日我方孝孺一人站出来,或许会招来杀身之祸,但这个祸从何来?是因为我说了真话!如果真话都不可以说,这个朝廷还有什么希望?”

    方孝孺突然话锋一转,面对朱允炆缓缓跪下。

    “老臣今日言辞过激,实为心中不平所致,还望陛下……”

    说到这里,竟然哽咽起来。

    朱允炆见状,只好安抚道:“方卿莫要激动,有什么话慢慢说。”

    “陛下,锦衣卫大肆抓捕文臣士绅,未曾给予读书人应有的尊重,着实让老臣心痛不已。读书人乃大明栋梁,国之未来,再看看那些被掳走,被严刑拷问的官员士绅,岂不是让天下读书人心寒?老臣所言,句句发自肺腑,只求陛下明察秋毫,体察臣民心声,恕老臣直言冒犯之罪!”

    “朝会之上,本该畅所欲言,卿家何罪之有?”

    朱允炆说完,又看向朱允熥,问道:“吴王,锦衣卫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竟惹得满朝官员声讨?”

    “陛下明鉴,锦衣卫根据线索抓人审问,并无不妥。”

    方孝孺再次站出,愤慨道:“锦衣卫大行连坐之风,许多官员士绅只因一丁点的嫌疑或者是与嫌犯沾亲带故,便被强行掳走,随后遭受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他们眼中还有王法吗?”

    “如大理寺少卿徐阿炳,此人多年来勤勤恳恳,从未有过作奸犯科之事,锦衣卫没有任何证据就将人拘捕,如此行径,已非保卫朝廷的所为,而是在破坏朝廷法纪,败坏大明名声!若不早日制止,大明江山何以为继?天下文士士绅,何以自处?”

    这番话说完,大殿上所有人都暗暗佩服。

    怪不得方孝孺被称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凭这些正义直言,不服不行。

    朱允炆再次问道:“吴王,你跟朕说句实话,抓捕大理寺少卿徐阿炳,究竟有没有证据?”

    在众人的注视中,朱允熥却依然面不改色。

    “回陛下,有!”

    “既然有证据,为何不能公之于众?”

    “因为案情还在调查。”

    “那好,朕不问案情,你就说有什么证据,今日在这大殿之上,也算是给百官一个交代。”

    朱允熥沉默片刻,然后摇了摇头。

    “回陛下,这桩案子干系太大,请恕臣弟暂时不能透漏案情。”

    这个回答大出所有人的预料,吴王在做什么,这算不算抗旨啊?

    兵部尚书齐泰问道:“吴王殿下,现在是陛下在询问案情,徐少卿犯了什么案子,难道连陛下都不能过问吗?”

    朱允熥再次摇了摇头,说道:“还请陛下见谅,等案情有了进展,臣弟定第一时间来禀报。”

    这番话说完,朱允炆也犯起了嘀咕,究竟什么案子,连自己这个皇帝都不能过问?

    刑部尚书侯顺怀说道:“若是连陛下都要隐瞒,那老臣这个刑部尚书肯定也不能过问了?”

    “请侯尚书见谅,等案情明朗,自会告知。”

    朱允熥听出对方的阴阳怪气,却依然不为所动。

    眼见吴王如此坚持,方孝孺偷偷给景清使了个眼色。

    景清会意,跨出一步,说道:“启禀陛下,当初锦衣卫侦办曹国公李景隆通敌案,陛下曾亲口下旨,要求所有的案子,包括嫌犯、证据、卷宗都要经过三法司核验,如今锦衣卫拒绝公布案情,此举是否有抗旨之嫌?”

    朱允炆脸色很难看,作为一国之君,他当然不愿意看到手底下人团结一心,用人之道,在于相互制衡,可是,小老弟连自己都要隐瞒,着实令人心中不爽。

    “吴王!”

    “臣弟在!”

    “就算案情不能公布,但是要依法进行,所有的程序交由三法司核验。”

    朱允熥只得说道:“臣弟遵旨,这便吩咐锦衣卫将案情卷宗整理,然后送往三法司。”

    景清闻言,立刻察觉到这句话中有坑,赶忙道:“吴王殿下还请给个时限,三法司好做准备。”

    朱允熥稍加思索,说道:“三天如何?”

    “整理卷宗,用不了三天这么久吧?”

    “锦衣卫刚刚组建不久,如今忙着查案,人手不够,还请见谅。”

    “无妨的,三法司可以抽调人手前往帮忙。”

    朱允熥脸色变了变:“那好吧,一天!”

    景清这才说道:“下官回去等候,如果明日此时还没见卷宗,想必锦衣卫实在忙的抽不开身,下官自会调遣差役文书,前去镇抚司进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