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故事
繁体版

第四章 面圣赐官

    刘彘唤过宦官:“为桑侍中和汤策赐饭食。”倏尔转过头,又问殿下跪着的绣衣使者,说:“那个共和国,还有什么华中科技学派,调查得如何”

    “禀陛下,汤策来源无迹可查,几乎如同凭空出现,其深得杜县人喜爱,善制盐,似对铁器农具亦有研究,好讲奇异故事,他所杜撰的周文王西游记连长安小儿也已经会讲诵。”

    “你去吧,好生保护汤策,再有流民冲撞之事,提头来见。”

    刘彘话音刚落,只听一声“喏”,绣衣使者便隐匿不见了。

    只见卫皇后从帷帐中走出,刚刚是刘彘办公时间,卫皇后不便打扰,尽管汉武帝时期尚没有外戚干政的先例,卫子夫能得到汉武帝的宠爱,也是从不逾越礼制。

    “皇后,你听到了吧?桑弘羊称这小子可是五百年一遇的算学天才,看来朕是捡到宝了。”

    “陛下勤勉治政,自然有人才可用,是夫子所谓圣人之治,臣妾为陛下贺。”卫皇后微微鞠躬。

    不算明亮的偏殿里面看不见刘彘的神色,过了一会儿,他似乎有了决断,又说道:“我是相信桑卿的判断。来人,传霍去病!”

    霍去病不多时便来到偏殿,刘彘笑道:“去病,你看那汤策,可是饱学之士?”

    “陛下,臣与汤策来未央宫路上,尝探讨西域诸国军事,他似乎真去过遥远的西域,对诸国治军都有涉猎,以臣下判断,不是作伪。”

    刘彘非常了解霍去病,这就是一个不会撒谎的耿直少年,他笑道:“那你认为他可担任侍中?”

    霍去病道:“臣不敢妄言,不过如果汤策担任侍中,微臣认为确实绰绰有余。”

    ……

    待晌午过后,刘彘便宣汤策进宫。

    二度进宫,汤策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他很清楚汉武帝心中想要施行的政策,自然不会被刘彘忽悠。

    汉武帝的底牌汤策一清二楚,这样的谈判对汉武帝可太不公平了。

    “卿才学过人,可愿为侍中,为国朝推行盐铁国营,教授制盐技艺,解天下百姓无盐之苦?”

    这就开价了?汤策知道武帝一朝实行察举制,就是通过皇帝或者是高级官员推荐,能够直接入仕,比如侍中,就是汉武帝最喜欢给别人安排的入仕第一岗位。

    担任过汉武帝侍中的大多是能人,还有不少彪炳史册的,比如桑弘羊、卫青、霍去病、霍光等等。

    不过汤策并不希望只当个负责制盐的侍中,自己埋在茅草屋地窖里的红薯还没拿出来呢。

    “陛下,草民自来汉,受惠于杜县孟氏,亲眼见其缺盐术、食醋布之苦,心中不忍,若能献一技而救万民,策定不当推辞。只是区区食盐技艺,不及草民所学万一,草民尝想兴建学堂,教授学生,令草民所学能够发扬光大,也算对得起恩师嘱咐。”

    后面那句造福万民就不说了,怕不是要犯了刘彘忌讳。

    刘彘显然是愣了一下,自己兴建太学的想法只和两朝元老董仲舒交流过,董先生怕是还在打腹稿。

    太学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刘彘培养一大批儒学信徒,如今汤策说自己也是儒学生,自然会为自己建立儒学主导国策提供有力支撑。

    “卿想法甚好,只是如今匈奴寇边,国乱岁凶,朕盼有识之士共御外敌,立学之事,当从长计议。”

    “陛下,草民粗通盐铁之术,如能襄助朝堂建立盐铁产业,草民斗胆向陛下请求,能够为陛下锻造可用之才。”汤策深深希望眼前这位名垂千古的帝王能够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

    “卿可有信心能够实行盐铁国营?”刘彘似笑非笑地看着汤策。

    “陛下,当今盐铁暴利,充盈民间巨贾,如卓王孙等,并未利于民而中饱私囊,若收归国营,则可充盈国库,如此,灭奴可期。陛下心系万民,将来定可逐寇千里!”

    这段话是汤策还呆在驿馆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的说辞,赶紧给刘彘拍马屁;不管怎么说,汤策坚定站在汉武帝这边,历史早已雄辩地证明,但凡和刘彘作对,都没有好下场。

    果然,这话是说到刘彘心坎儿上了,刘彘拍了桌案,站起来说到:“倘若能借卿之才学,行盐铁国营之事,朕许你教化士人,如何?”

    “谢陛下。”

    “来人!拟旨!朕召共和国人氏,杜县户民汤策听旨,命卿为侍中,协助管制盐、铁、农桑等国务。”这可阔气啊。

    “为盐铁国营之事,卿大可放开手脚,特赐杜县汤策便宜行事手谕。”刘彘在拟写好的手谕上盖了玉玺,交给了汤策。

    汤策知道,汉武帝时期的侍中,更像是高级官员预备役,没有明确的职责,比如霍去病的职责就是管皇宫守卫,军事训练等。

    自己负责的,大概是和桑弘羊差不多——这就成为了封建君主的下属。

    桑弘羊正站在偏殿门口,躬身施礼,显然听到了皇帝的旨意,口中称贺,偏殿两侧的侍卫宫女一同跪拜,未央宫的偏殿居然也有了煌煌意味。

    只见宦官接过草拟的诏书并交付汤策,汤策口中称谢,躬身施礼。

    才出宫门,只见桑弘羊上前向汤策施礼,说到:“汤侍中,将来我等便是朝堂上的同僚,不愧是少年英杰,能以未及冠的年纪担当侍中的,你可是国朝鼎定以来的第二位,可喜可贺,还请汤侍中为国朝盐铁之计,多多费心。”

    桑弘羊三十多岁的年纪,脸上的皱纹比普通中年人还多,他既是刘彘的首席经济学家,也是首席技术官。

    桑弘羊用赞赏的目光看着汤策,又说道:“汝才学过人,算学一道更是万中无一,将来青云直上几乎是举手可摘。吾只愿汝能戒骄戒躁,为天地立心,莫要行差踏错。”

    在第一次见桑弘羊的时候,汤策就对他充满好感,他不仅仅是饱学之士,如今对自己的告诫更是肺腑之言,是大家见识,汤策果然整理衣冠,缓缓称谢。

    ……

    从未央宫出来,已经是下午下班时间了,皇宫执勤的侍卫又开始交班了,霍去病也已经卸下甲叶,正在厨城门大街头等着汤策。

    “陛下的旨意已经传遍长安了,你可是国朝鼎定以来的第二位如此年纪就当上侍中的。”霍去病嘴里叼着狗尾巴花,衣服倒是名贵,看着却像流民。

    “我说你怎么都不整整衣冠,像话吗?你可是代表皇宫的门面!还有,我是第二个,谁是第一个年轻的侍中?”汤策逮住霍去病就是一顿揶揄。

    “第一位就是今天给你谈天论地的桑弘羊,别人十二岁就成为侍中了。”霍去病耸耸肩,又说:“已经换防了,我现在是长安霍去病,不是未央宫霍侍中。”

    汤策朝他竖起中指,能把生活和工作分得这么开,不愧是一代名将。

    “竖中指何意?”

    “夸赞你甚为厉害的意思。”

    “你胡说,我看你眼神就不像是夸我,你是不是在戏弄我?!”不愧是未来的帝国双璧,观察就是细致入微,不好糊弄……

    两个少年人在长安勾肩搭背起来,十四五岁的年纪,在厨城门大街的落日余晖下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