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驿望平
繁体版

第五章 聪明的举动

    但在了解到儿子想学会骑自行车的想法是源于心中所存的那份崇高的心愿后,高金香马上就意识到这是在一个幼小的孩子心中培养形成最朴素的爱国情怀的好机会,立刻决定利用每日里能被利用起来的碎片时间,帮助儿子完成对于他而言堪称是“人生大事”的学会骑自行车的这件事情。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当冯立放学回家做完老师所留的家庭作业后,高金香都会让丈夫冯浩钦陪着儿子去楼下学骑自行车。

    当然有时候,她也会代替冯浩钦成为儿子在掌握自行车骑行要领过程中的指导老师。

    虽然她的教学能力无法跟自己的丈夫相提并论,但冯立却似乎是更愿意妈妈能陪在自己身边的。

    冯立到现在都记得那时的自己是有着怎样的一个心态的。

    只有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冯立才会觉得自己是完全放松的。

    爸爸对自己的那些指导没有哪里是不对的,甚至相对于妈妈的教导来讲是更为高效和有针对性的,但冯立就是觉得还是由妈妈来教自己是最好的。

    出现这种天差地别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冯浩钦之于孩子的指导,对当时只有十岁的冯立而言是有些过于的严厉了。

    在高压强的教育情景中,冯立觉得学习骑会自行车的事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那份积极意义,变成了一件他必须要去完成的学习任务了。

    而在课余的时间里,凡是沾上学习要求的事物,都会让冯立的神经不由自主的紧绷起来的。

    所以父子二人经过一番关于怎么教会骑自行车和怎么学会骑自行车,在思想上的交流与情感言语上的碰撞下来之后,结果可想而知的是无法实现冯浩钦所想要的那种预期的。

    试想一个没有多少心理调解能力的乳臭未干的小学生,面对着他所不能承受的压力,怎么可能会迸发出良好的状态呢?

    可这个道理是在济南铁路局济铁分局车辆段上班,整日里跟火车机车上的机械部件打交道的冯浩钦所不能理解的。

    他习惯于在严谨的工作流程中推进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丝不苟的专注于自己所负责的事情,高标准严要求是他早已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

    所以从媳妇那里领受了教导自己的儿子学会骑自行车的“工作任务”后,冯浩钦就完全将这件事当成是一件自己必须要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去进行安排了。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冯立严重抵触来自一个生产一线的劳模榜样对自己的严苛“指导”。

    教育孩子是件需要耐心的事情,不会像完成生产和建设任务那样,可以在预想的时间里立竿见影地获得想要的成效。

    关于这个方面,在“棉字号”里摸爬滚打了多年,做为一名合格的挡车工,在保证纺织机车不出现“停车宕机”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接续断线”、“挑拨经纬”和“整理纺线”等琐碎无序事情的高金香,其实是要比自己的丈夫更为胜任一些的。

    但夫妻二人轮番上阵悉心教导下来,体现在冯立身上的教学成果却很是有些差强人意的。

    在自行车均匀地受到来自两个脚蹬之处的动力,被驱使着往前可以行进后,骑在车上的冯立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无论是保持车子行进的方向,还是保持车身左右的平衡,冯立都可以较好的完成。

    但这样的状况,只能是在没有多少车辆或是行人出现在道路上的时候才能实现的。

    一旦上路的人和车的数量有些多了,依冯立目前所能掌握的技巧可就无法应对了。

    这倒不是因为冯立不会控制车速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根本就独立完成不了双手扶住自行车的车把,踩着车身左侧的脚蹬,右脚蹬地发力让自行车向前溜动起来,然后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和车身的左右平衡,迅速抬右腿蹁过车座骑上自行车的一整套动作。

    既然在无外力凭借的情况下上不去自行车,那么自然也是无法自主地从自行车下来的。

    失去了这两项关键的技能,若是可以正常地骑行自行车,使车子保持一个适中的前行速度,自是不必担心的。

    但道路毕竟不是自家开的,怎能阻止或是限制别人上路呢?

    有人和车辆干扰的时候,冯立的车速怎么可能会保持一直不变呢?

    会骑自行车的人都知道,一旦刹车减速了也就意味着保持车子自身平衡的难度会成倍的增加。

    即便冯立此时驾驭自行车的技巧已经非常娴熟和高超了,可单方面倚仗自身的技能,通过迅速转动车把改变行进方向,左右晃动自己的身体和车把以保证车子不因失去左右的平衡力而倾倒,可以及时地躲避开障碍物,有惊无险地化解掉眼前的危机,但好运气会一直跟着自己的儿子吗?

    更别说自己的儿子现在才是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一个情况。

    遇事却不能快捷地从车上下来,终究是不保险的事情。

    在“肉包铁”的骑行状态下,不顾事有危急的情况,坚持不从自行车上下来,那么最终出现意外的可能就是消除不了的。

    冯立的问题将危险体现的是显而易见的。

    可不论高金香和冯浩钦怎么努力,想着法的鼓励也好,积极示范强调也好,在保持自行车运动的状态下,冯立就是完成不了上下自行车的动作。

    直到最后,他们只能是无奈地接受了冯立每次上自行车时,就会选择站在靠近自行车左侧一边的马路边缘处的路沿上,提前将车子依着路沿停靠好,以固定位置上车的方式。

    当然也是在心惊肉跳的前提下,他们被动地接受了冯立想要从自行车上下来时,会将运动着的自行车先行减速,然后最大限度地接近道路右侧的路沿,最终让车子停止不再移动,才能在右脚踏实地站在路沿之上后下车的方式。

    这两个在高金香和冯浩钦眼里完全就是笨拙表现的上下车的方式,却被冯立视为是可以巧妙补足自己的短板,智慧解决问题的聪明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