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写给儿子的历史书
繁体版

终于有了普通人的学术

    我们纵观西周的统一,利用分封土地的方式建立诸侯国,战略要地都归属于周王的血亲管理,其他的受封土地也是对于周王来说的功臣。或者是前朝遗留下来,称周王为王的人。这样的周成为天下共主。

    但这种亲亲之力维系起来的统一局面,到周穆王时有了裂缝,不安定了。周懿王时矛盾重重。周厉王时,由于其暴虐好利,认为最靠得住的诸侯都不理睬王室了。周厉王被国人赶走,死在他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直接把自己戏没了。平王东迁,王室开始衰微,正式进入春秋三百年。这第一百年从春秋开始到齐桓公元年,小霸郑庄公出现,各诸侯对王室还是表面尊重,保持均衡发展,周王室还能苟安于此。第二个百年从齐桓公元年到吴寿梦元年。这一百年可谓风云变幻,先是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楚庄王改革问鼎中原,吴国兴盛起来,这时周王室便是各路霸主利用的小角色。第三个百年是卿大夫专政时期,晋齐都有大夫专政,诸侯都不好使了,更别提周王室了。这我计划到战国时代讲,因为三家分晋便开启了战国时代。

    周王室随着地位的变化,建立的各种制度也在崩溃。土地公有制全面崩溃,原来土地一部分是大家共同给诸侯,周王室种的,一部分才是自己种自己用的。公田和私田,但战争来临,人口流失和迁徙,谁还能带着田地走,井田制消失,周王室居然要借钱借粮借物度日。

    分封制度全面崩溃。分封制度最初是周王室分封诸侯,诸侯要按时纳贡,可是一顿乱战,许多诸侯国都消失了,部分诸侯国都是通过兼并变大,消失没法进贡,争来的,也不是分封的,我凭什么进贡。

    工商食官制度全面崩溃。原来是商业和手工业都握在王室和官府手中,加以控制,可一打仗,那安全,我跑到哪,有的人改行了,有的人从事私营工商业了。随着手艺地位提高,我到哪都赚钱,还归政府官吗?还有一部分原来的手艺人变成了官吏,管仲最好的例子,原来跟鲍叔牙一起经商,后来为相。于是工商食官就全面崩溃了。

    春秋时代不好的地方,但好的曾经是学在官府,学指学术,传授和学习统治方略,使整个社会能平稳发展。教官也是官员,只有氏族贵族范围可以学,不会走向民间。但由于乱战,王族塌垮下去了,下层反倒居上位,学在官府的社会基础没有了,学术下移势在必行。

    首先原本属于周王室掌控的“教官”大量流失,流向四面八方,流向了民间。各诸侯的史官也往往下到民间,带出了原本只在宫廷里使用的史书。鲁国的《春秋》,郑国的《志》,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宫廷密事流传出来。大量的文化官吏和百工人士,带着宫廷的典籍、文档、礼器、乐器逃了出来,流落哪,就在哪传播文化,没人赏识就隐居。

    另一方面崩塌是因为受教官僚子女本身对学习的厌倦,养尊处优就可以,还学什么啊!就这样学术下移直接促成了私学的兴盛。私学不是由政府主持,不纳入国家正规学校制度,由私人或私人集团来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老师是谁呢?流落民间的官僚,民间的文士。如孔子,走上了工作岗位。

    官府学习体系崩塌,官僚都得把孩子送到私学,社会中的中产阶层。还有底层中有追求,有向往的人也希望自己或子女有学可求。老师和学生都有了,这就有了私学的兴盛。

    这里要提的是有教无类的两个大家,孔子和墨子。孔子后面我会专门写,这里只讲墨子,他的学生也是遍天下的,十多岁到五十来岁,家境不同,品性不同,但都是可以教。教学体系发生了变化,重点学的是文化和成人,跟今天的教学有点相似,跟官僚本位的教学内容完全不同。最为关键的是没有学制,入学年龄也不限制,你来,就行,认为学成了,就可以毕业。

    这个基础就引来了士人的崛起,思想大解放。

    原本的士人作为西周统治集团的一分子,言论、行为、思想方式理所当然受到周王室的规范,一旦解放出来,作为知识者,身上的巨大能量就会发挥出来。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学术下移为他们释放能量提供了基础。

    这时你是不是迷惑,都没有政府了,能量怎么释放。先是收藏历史典籍。分析列国史事,从中剖析利害得失,这点在孔子身上,看的非常明显。春秋时代不就是因孔子的《春秋》而得名的嘛!

    第二就是练习谈说之术。当时权利掌握在大小诸侯手中,通过谈说才能达到“取合诸侯”的目的。你看曹刿论战的里面,曹刿的话说得多有逻辑性。墨家就创造了“墨辩”,你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得有逻辑的阐述,跟今天辩论赛似的,雏形在这呢!

    第三就是招门徒,扩大队伍,办私学。一代一代,孔子,墨子,得培养多少士人出来。

    第四是用文学典籍来作为谈资,引经据典。文学包括诗书礼乐,我们熟悉的《论语》里面就引用很多。目的也是说服人。

    春秋时代,士人实际上起到了左右局势的作用,并且影响了世风世俗。同时士人的出现,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全面的,治理国家,关注民生,调动民力,培育人才,农耕,农具,礼治,法礼兼治,他们按照自己的观念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案。

    原来一些都在周王室,士人有想法也无用武之地,这时,终于给有能力的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使诸侯国更加强大。这时还不是兴盛期,等到战国时期,那就更加展现。

    我在这,要重点说一下显赫影响力深远的墨家学派,儒家学派,也是显赫影响深远,我专门讲了,这里只讲墨子。

    墨学的渊源,原本墨子早年也学儒家的记仪,但后期感觉较为繁琐,便使用夏政,夏政是尚朴、尚实的。

    墨翟出身十分卑微,是个标准的体力劳动者,本人精于技艺,他所组建的学派,成员也大都是小手工业者,农夫,他的学派有着鲜明的学术性,还有着强烈的行会性质。什么意思,你入会得有文化素养,还得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墨子不是禁欲主义者,主张节欲,主张节俭。

    墨翟原本不姓墨,春秋之前根本没有墨这个姓氏,墨对于墨家学派是个文化符号。首先他们都是手工艺者,家庭贫困,肤色比较黑,所以才成为墨家学派,代表了劳动者。挺搞笑吧!

    墨家学派的政治理想是兼爱天下,既有对天底下劳苦大众的爱,也包括对别人的爱。与孔子的仁爱相比,心胸更加坦荡,视野更开阔,不分亲疏,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古今的兼有爱之。这种大爱,在当时混战的时代,难能可贵,而且这种兼爱,还包括爱自己,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会爱,又怎么懂得爱社会,爱他人呢!所以毛泽东才说墨子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今天我们的文化中,不仅有儒家的仁爱思想,还有些兼爱天下的胸怀。仔细想想,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是这样呢!

    韩非子提到的显学,忽略了道家创始人老子。从整个中华文明看,老子的道家学派与墨子,孔子的学派一样,绝对是显学。

    如果是孔子是中国历史的形象代言人,那么老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孔子是只讲课,没有自己的作品,老子是有讲,有作品,《道德经》,五千字,阅历人间后留存下来的民族智慧的深层积淀。古代字通假,通完是导心的意思,可以说引导大众走正道的学问。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比孔子年岁大,属于同时代的人。曾经担任过周守藏室的官,负责管理王室图书。儒家和道家互相渗透,因为两人之间的很多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曾经去看望老子,老子向孔子讲了不少人生哲理,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影响。孔子对老子非常崇敬,多次面见老子。

    老子的创造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春秋时代思想意识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标志。取代了当时统治阶级提出的“天命观”和“上帝观”。道的意思,我也是第一感受,是指人们日常行走着的道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去处,就得有道可有。二是指道理,为何此路可走,而彼路不通呢,其中一定有着必然的道理,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大道”。来一句感受一下,他的精妙和神秘。“道可道,非常道”,辩证法,天下大道,看起来简单得很,是“可道”,但细一思之,又是精妙万状的,又有许多未知和不可知的东西,这就是“非常道”。老子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接近于真理,这是一个十分积极而有价值的观念。

    于是人们评价老子,说他是登上中国哲学舞台的第一个大哲学家。他的“道论”是光彩夺目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而他的“人法自然”,又是遵循自然以行之,以治国。这是我比较认可的地方。我们今天生态环境治理的很多理念,跟老子的思想都不谋而合。

    儒道思想不是相冲突的思想,他们路径不同,但目的一致。儒家的入世情怀,孔子积极有为,老子是无为而治,治国方略不同,目标一致,解决社会动荡。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盛唐的贞观之治,都是儒道结合的典范。

    接下来提到的人物谈不上显学,但在春秋时代,他们的思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我比较佩服,通过改革,能让小小的齐国称霸。改革的出发点全是为了“仓癝实”“衣食足”,今年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也有吧!只不过我们今天的经济基础要比那会更加广泛了。

    晏婴,这个我讲齐国的时候,说的不多,但他的思想“修文德,轻鬼神”在当时真是太厉害了。齐景公生病了,向天求助,也不见好,欲治罪给祝史,但晏婴作为三朝元老敢于说出,如果一个国君所有的百姓都在诅咒谩骂他,就是有再好的祝史也是没有用的。他的修文德思想影响了春秋时期许多的国君。

    史墨,晋国的太史,姓蔡名墨,因为是史官,所以称史墨了。他的思想比较另类,认为物生有两,两物产生矛盾是有必然性的,而且他居然提出臣不一定要忠于君,关键只在于“亲民”。主张五行。金木水火土,思想反映了当时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子产,这个比较知道,郑国的大夫,为郑国发展壮大做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思想是人道。对孔子的以人为本产生影响,任用忠诚俭朴的大夫,惩办骄横奢侈的官吏,开放言论,提倡可以议论执政的得失,“铸刑鼎”,把法律公布,让人活得明白,有尊严。

    孙武,就是我们常说的孙子。武圣,孙武兵法,中国古代最早的最杰出的兵书。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硕果仅存的第一部价值连城的伟大军事理论著作。他提出的安国全军,慎战观,因形任势的制胜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兵贵神速的作战思想。治军最大的特点是严,治军不严,再好的军事思想和武器都是空把式。吴王曾经与孙武两人曾经讨论过,只要严,什么样的人都能组成好的军队,于是将自己的后宫女子,给孙武做将士,两个爱妃作为队长。但由于大家都觉得在开玩笑,不听孙武的指挥,孙武更狠,直接把两个爱妃杀了,以后可想而知,剩下的妃嫔们那是一个听话外加刻苦,让吴王见识了治军之道,虽然失去了两个爱妃,但却拥有了强大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