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村
繁体版

第六章:驼背老人

    刚才,林新莲满面忧愁,晴空正在安慰她。

    “唐警官,没有什么进展吗?”林新莲已经从村委会那边得知了唐生和李萧的身份。即便两个人一直在问询村里的人,可依然没有线索。她问的这句话也是没用的,不过还是抱有希望地问了下。

    “暂时没有。”唐生实话实说,“蒋志堂平时和谁有过节吗?你再好好想想。”

    “志堂平时老实本分,没和人有什么过节啊!”林新莲说到这,眼底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很快又消失了,她动了动嘴唇,没有说话。

    晴空合掌,说道,“村里人都很朴实和善,就算有矛盾,及时沟通说开便好了。”

    “那他最近有什么心事吗?比如反常的举动?”唐生看着林新莲的眼睛。

    “没有,他就喜欢喝酒吟诗,晚上常常喝酒,出去逛一圈再回来,有时喝醉了直接在田里过夜,这全村人都知道,我说过他几句,还是这样,我也就随他了,反正他酒醒后自己会回家。”林新莲的回答和昨天的差不多。

    可这次,还没有回来。李萧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了。

    “阿弥陀佛。”晴空担忧地看了看林新莲。

    几个人正说着,一个驼背的老人从晴空身后的走廊里颤颤巍巍地走来。

    他很老,脸像树皮一样全是褶皱,头发全白了,眼睛里有些红血丝,好像昨晚没睡好觉。

    他的衣服干净整洁,可惜上衣纽扣扣错了,下面衣摆一长一短,有点滑稽。

    “晴空!晴空!”他的声音听起来很浑浊,像是喉咙里卡着一口痰,他走到晴空面前,那只干枯没肉的右手拉住了对方的袖子,“昨晚我念了108遍!108遍!”

    “好,好,阿弥陀佛。”晴空朝他合掌行礼。

    “108遍啊!老人的视线落在林新莲和唐生等人身上,重复着“108遍”这句话。

    “这位是。。”李萧觉得老人起码有八十几岁了,太老了,声音倒是有力。

    林新莲在旁边叹了口气,“周阿九,我们都叫他阿九爷,九十三岁了,村里最年长的老人。”

    九十三岁,高龄。唐生和上官清感到一点惊讶,毕竟他看起来还不到九十岁,虽然可以用老态龙钟来形容了,但眼光明亮,走起路来还算可以,至少不用人搀扶。

    因为驼背,他看起来更加瘦小。

    “你们这些小辈啊,也要念的,也要念的。”周阿九指了指面前几个人,仔细瞧了眼唐生、李萧和上官清这3个外乡人,没再说什么话,自顾自朝前面走。

    林新莲的眼神亮了些,她跟上周阿九,问了句话,不一会儿又回来了。

    “您刚才问他什么?”唐生望了眼远去的周阿九。

    “哦,我忽然想起昨天下午问过晴空师父和其他小师父有没有见到我老公,但我还忘了一个人,阿九爷,前天晚上到现在,他有没有见过志堂呢?”

    李萧凑近,“有吗?”

    林新莲一脸绝望,“他说没有。”

    “阿九爷说的念了108遍,是什么意思?”唐生想到了周阿九刚才的话。

    “地藏经。”晴空回答他,“阿九爷每天晚上都会在后院念诵108遍地藏经。”

    “每天晚上?他每晚都来庙里?”

    “不,阿九爷无儿无女,人又老了,村委会觉得他一个人住不方便,就让他住在我们这。”

    “为什么要念108遍地藏经?”李萧好奇,这得念多长时间。。。

    晴空合起掌念了句“阿弥陀佛”,“超度亡灵,应该是他那些逝去的家人吧。听说他年轻时娶过一位女子,也有过一个儿子,可惜后来相继病逝,之后他便一个人孤独终老了。”

    “看这神情,他好像有点迷糊。上官清发现周阿九正坐在前面大殿旁边一个角落里,看着里面的人来来去去,身体一动也不动。

    “对,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糊涂的状态。”晴空叹气。

    林新莲听着叹气声,脸上更多了忧愁,她轻轻说了句“先走了”,便离开了。

    唐生见她走到前殿那,看了眼缩在角落里的周阿九,对方好像也瞧了她一眼。

    林新莲没有停下来,跨过后门的门槛,渐渐消失在人群中。

    唐生转过头,“晴空师父,我们可以到后院看看吗?”

    “当然可以,从这走到底就是后院了。我还有事,就不陪你们了,三位自便。”

    “好,谢谢。”

    晴空走后,三个人来到了走廊的终点——清觉寺后院。

    院子不大,地上放着好多盆盆栽,那些绿色生物正在雨中吸收着天地精华。

    院子里有一张石桌,旁边四个石凳。

    院子还有扇红色木门,应该算清觉寺的后门了。

    在这扇门的右侧,竖着一个长方形石碑,像位忠心耿耿的军士,直直站在院子里守护着周围的一切。

    三个人都被石碑吸引了,打着伞来到它面前。

    “这石碑看着有好几百年了。”上官清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石碑的正面和侧沿,她仿佛感受到了来自遥远时代的某种力量。

    李萧也摸了摸石碑,指尖接触到了石碑上的几行繁体字,有点冰凉,“哪个朝代的?”

    “唐代吧,具体得问考古学家了。”

    “表姐,你大学不是学历史的嘛,在历史方面应该很懂。”

    “大哥。”上官清瞟了眼李萧,“我不是什么都知道的神仙。”

    “。。。大哥,你还是我老姐呢。”

    “你。。。”

    唐生见两个人好像又要互怼,立马咳嗽一声。还好,化解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的气氛。

    他仔细看了看石碑上的刻字,“是。。。心经?”

    “对的,当年玄奘大师翻译的波若波罗蜜多心经。”上官清眼中露出一丝崇拜的神色,“这笔体刚劲洒脱,真心不错。”

    唐生对书法不太了解,从一个外行人的角度看,字写得确实好看,他这辈子是写不出来的。

    他又看了看石碑下方,旁边没有杂草,估计寺里的僧人会定期清理石碑旁的草木。

    “它或许已经立在这里几百年了。”李萧感觉石碑仿佛经历了各个时代,最后和他们相逢。相逢即有缘。。。自己好文采。

    “谁知道呢,反正它是无价的。”上官清朝石碑合掌弯了弯腰。

    面对历史的老者,唐生和李萧也合掌行了个礼。有些事,有些东西,还是需要尊重的。

    “后面是什么?”李萧在好奇那扇红木门,它没有上锁。

    唐生过去打开了它。

    一幅水墨青绿山水图呈现在三个人面前。

    门前有条小路通往前方,小路两侧是田地,远处有处树林,林子的远处便是连绵的山脉了。

    一条河弯曲于一处山底,这座山的最右侧山腰中有条瀑布,正好是昨天他们来墨村时望到的那条。

    阴云漂浮,雨水朦胧,天地间似乎被雨丝连在了一起,满眼的淡墨和青绿,别有一番江南韵味。

    三个人有些沉醉其中。好久没有见过这般意境的景致了。

    上官清忽然想到了唐朝的两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如果他们看到这景色,又会作出怎样的诗来?

    她撑着伞,不由自主地迈开了脚步,唐生和李萧也跟了过去。

    三个人走在路上,望着天地间的烟雨朦胧,顿时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唐生回头看了一眼寺庙的院子那边,才发现寺庙外围的墙上基本都被绿色藤蔓铺满了,在雨中,它们依然顽强地附着在墙面上,努力生长着。

    他又转头朝前望去。那片树林被雨水洗刷地更加透绿了,像一块绿宝石镶嵌在大地上,远处的瀑布则像一块润白的长条美玉,镶嵌在了山腰中,表面流动着晶莹剔透的光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李白的诗来形容它,虽然夸张了些,可意境在了。唐生这会儿突然想到了一张脸,是从林新莲手机照片里看到的。

    这张脸轮廓分明,双眼明亮,有股书生气质,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开餐馆,做家常菜的老板,放古代,应该是进京赶考的学子吧。

    他就是蒋志堂。如果他面对这样的景色,会不会吟诗作词呢?

    等等。一个念头闪过唐生的脑海里。那晚蒋志堂喝着酒出去,有没有往前面的山林里走?要是穿过前面的树林,再进了山,那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了。这里的山林连绵曲折,山中应该有不少野兽出没。

    唐生往前方那片树林走去,上官清和李萧一起跟上。

    雨势越来越大,雨点像一颗颗玻璃子一样击打在三个人的伞面上。

    天上的乌云中很快亮起一道闪电,像宝剑似的劈开暗沉的云布,“轰隆”几声,好像地动山摇。

    “三位施主!打雷了!危险,快回来吧!”身后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

    三个人回头一瞧,院门那站着一位寺里的僧人,正招呼他们回去。

    “回吧。”唐生望望这天,和其他两个人折了回去。

    接近院门的时候,他发现周阿九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僧人的边上。对方显然被吓到了,肩膀颤抖了一下。

    来到院门口,唐生看到这位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好像并没有注意到他们,两只眼睛盯着前方,眼皮都没眨。

    唐生循着他的视线转过了头。所有东西都被雨水冲刷着,小路,田地,树林,山脉,瀑布。他在看什么?或者,在想什么?

    唐生收回了视线,站在周阿九身边,他闻到了一种老人该有的气息,“阿九爷,前天晚上您见过蒋志堂吗?”

    “蒋志堂,谁啊?”周阿九的眼神没有变化,依然靠在门边,望着院子外面。

    旁边的年轻僧人扶起了老人的手臂,“唉,又糊涂了。。。阿九爷,我们别站着了,下雨呢,回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