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24岁的散文集
繁体版

父亲的期待的

    我的老父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二十四年,可是我却依然不了解他。

    上次我妈跟我们聊天的时间说起他,是一个说话很讽刺的人,说他说起话来阴阳怪气、冷嘲热讽。

    但是在我记忆里,他每年过年回家都会给我们钱,都会给我们买零食,让我们去街上的小卖店随意挑选。

    除了做作业时的他是严厉的,其他时候我都觉得他是慈爱的、慷慨大方的、不拘小节的、乐呵呵的没心没肺样和大家开玩笑,我只觉得他很快乐。父亲的快乐也会让身为女儿的我开心。

    他喜欢打牌,但我外婆总暗讽他打牌是舔脚趾拇儿。我其实很不开心,因为她总是在我们面前说我爸妈的坏话。

    年轻时有了我们仨,但依然会争吵、闹矛盾,还曾试图置对方于死地。但那时我还不记事,所以我没有记忆。

    我小时候记得时常他们从外面回家后也都是貌合神离,有时依然会争吵,印象最深刻就是他们在外公的房间动起了手,那时候我们家的鸡蛋鸭蛋都放在那个房间,我亲眼看见那些鸡蛋都被打碎浸湿了木地板。

    那个年纪我对他们争吵的理由不好奇,只看着黏糊糊的地板发呆,心疼这些鸡蛋。

    据我外婆口述,我母亲曾在我父亲的饭里放了药希望要了我父亲的命。

    我父亲自然也不甘落下风,也做出有力的反击。

    他们俩好像不是夫妻,而是对立面的死敌。

    我父亲入赘到外婆家,一定是受了委屈。这一点在和我父亲关系很好的邻居家有证明。当时肯定是村里人尽皆知的事情。

    以至于现在我的父亲从不愿意和我外婆待在一起,哪怕他也身体大不如前,那么不喜欢运动的他,也会一步一步走回属于自己的那个小房子。

    他们之间的恩怨我知道的很少,可能还需要找知情人士透露一下。

    但我记得我父亲曾说过,每次吵架我外婆都会站在我妈那边,偏向自己的女儿。而不是事实和道理。我那强势的外婆,又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维护自己的女儿呢。

    他应该很寒心,本就作为赘婿,却一直被不公平对待。也许感受不到温暖。一定是想来这个家只有他一个外人。

    其实我依然不应该用过去的事情来评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在我成长的路上,他和他的家族都帮过我们。

    他作为父亲,和母亲离婚后负责我哥的所有支出,是他的监护人。平时没有给我钱,但过年也还是会给一点,有时是一千,有时是几百。

    有一段时间我们仨要和我妈做个了断,因为她无数次的迟疑和贪心一次次把我们家弄得人心惶惶,四分五裂。我们也很寒心。

    我们都决定放弃她了。

    那她自然是不可能给我钱让我读书了,于是我爸又在每个月给我生活费,维持了大半年。

    起码在需要钱的时候,他都没有拒绝履行不属于他的义务。这个义务是我。

    人的很多个角色,不是每一个都能扮演好的。

    他可能不是一个好儿子、不是一个好女婿、不是一个好兄弟,可是他未必不是一个好父亲。

    他对母亲的残忍和反击是因为他不爱她,她也同样容不下他。

    他对外婆的冷漠和无情是因为外婆在他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站在过他那边。

    或许对他来说,外婆也不是一个好丈母娘,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

    他在我们心里,是很容易被忽略了那一个。

    每年逢年过节,我们都是第一时间回老街而不是其他那个小小的家。那个家是在和我外婆决裂那一年,他的大哥我的大伯卖给他的。那曾是他们父亲的房子中的一间。有一个客厅,两个房间,连厕所也没有。厨房也没有。大伯们修了大房子,于是把这个巴掌的地方卖给我父亲。

    我们总是下意识的忽略他,他的生日也不记得。只有我姐,会做他的棉袄。会在很多时候打电话给他,祝他生日快乐,节日快乐。

    我真的也很抱歉,现在才意识到我没有做好一个女儿。

    我心里的天平永远都偏向我外公外婆,因为我认为我父亲比他们年轻,挣钱夜总会容易些。但是我明明可以分一点时间和问候给他的。

    现在他可以去工作的地方越来越局限,不得不远走他乡,四处奔波。

    我渐渐懂得他的无奈,也不知道现在的他对我们还有什么期待。

    一个同样在外漂泊无依的大女儿,一个在家不愿面对残酷社会的儿子,一个独立可是却总是忽略他的小女儿。

    他心里的期待是什么呢。

    我和我哥确实很不懂事,我们总是考虑到外婆,站在她身边。陪在她身边。想来他也一定对我们无奈。

    怪不得他会被人挑拨离间,怪不得他会不挣钱而选择回家去山上捡蘑菇。

    我真的不怪他了,是我们做儿女的忽略了很多东西。

    只有我姐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温度的开心果。

    我们共同的父亲,也只有她记得。

    “我不善言辞的父亲,希望你也同样能理解你沉默不语的您的女儿。她也是此刻才明白,她的父亲对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她如此浅薄,又在这一刻如此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