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24岁的散文集
繁体版

随笔

    虽然我自认为这是我的随笔,但是其实在写下东西之前都会思虑,看似把它归类为随笔,实则不随意。

    但是其实我的本心只是想使用它代替我的手机记事本,似乎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目的。

    因为我目前没有发现可以插入图片,我想要一种和朋友圈一样的直观感受。好像作家助手里的广场更匹配些。

    那我为什么不选择朋友圈呢?朋友圈是熟人圈,在我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之前,我并不想将这个过程公之于众。

    朋友圈的奇妙在于都是差不多的圈子,大家会尽情的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落入不同的人眼里,有的会心生嫉妒到暗自较劲抠细节、有的人会快速对比这是哪一种人之后选择屏蔽还是划走、有的人看见自己好久没冒泡的好朋友更新朋友圈迅速点赞加上评论、有的人则会觉得就这也要发朋友圈、各形各色的人分别揣着不同的心思。

    我属于好朋友少之又少的人,更何况好朋友们可能会因为忙或者是其他的心思心生嫌隙不关注我的动态。我的好朋友很久没给我点赞了。我们暗自较劲,我们还可能会因为在文字交流里的沟通细节导致我们渐行渐远。可能我真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擅猜忌、常别离。

    更何况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议论和看法放弃甚至注销账号。

    我本就是自觉不够深刻、不够博学、不够努力、没有天分的悲观主义者。

    我没有很肯定的明确是什么一定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不坚定。

    我听劝、会反思、会理解、会改正。

    我接受质疑但我并不想反驳。

    苦难可以被分享、可以给人以参考、可以让人反思,可是它不该成为武器,不该成为攻击机当事人的武器。

    被质疑后的人要反反复复去回忆去印证它确实存在的事实。

    但也不能否认当事人是否真的活在自己的恐惧里,可能记忆会有偏差。也许恐惧会给它渡上一层阴暗。

    但是不可否认反反复复回忆在那种恐惧里会让人一次次遭受伤害。

    我的记事本依然会存在图文结合的一些小小感悟。

    在这里记录的都是会公之于众的,会谨慎,但也会尽量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