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繁体版

第四十八章 恢复宁静的东宫(今晚凌晨零点上架)

    长孙无忌颔首道:“往后都会是这样。”

    李道宗苦涩一笑,道:“今日,老夫刚刚走入京兆府,第一个见的就是高陵县的县丞,本来他拿着文书来说需要老夫批复,老夫给他批复了,他拿着文书就走了。”

    听着是很顺利的一件事,李承乾也是点头。

    接下来,李道宗的脸色涨红了几分,他指着屋外又道:“本来以为这件事就算是办好了,谁知不到半刻,他又回来了,说门下省的不收。”

    长孙无忌迟疑道:“门下省为何不收文书?”

    气得来回走了两步,李道宗怒道:“那高陵县的县丞不识字!他不会写他自己的名字,又把文书拿了回来,让老夫给他写名字。”

    闻言,长孙无忌的神色也僵硬了几分。

    李道宗气馁叹道:“老夫竟然还要帮他代写了名字,这么多年了他就不会去学着写字吗?是没人教吗!”

    其实武德年间开始,长安各县的县丞有一部分都是按军功给赏赐的官吏。

    有一两个不识字的也正常,毕竟都不是正经文人出身,有了军功就给封一个县丞。

    李道宗道:“他现在还没回来,多半是没事了,他要是再回来,老夫和他拼了!不就是写个名字,他去找个人代写就可以了,非要走回来,让老夫帮他写個名字……只是一个名字!”

    “他竟然因此和门下省的人吵了一架,本以为是老夫哪里写错了,谁知那人不识字!他甚至不知道该把名字写哪里?因此老夫还要去给门下省赔罪不成?欺人太甚!”

    李承乾看皇叔状若疯癫的模样,沉默不语,看来大唐的基层一线官吏的文化水平确实挺着急的。

    这也没办法,现在的大唐百废待兴,官吏补充这种事且不说一线县乡的官,朝中许多人还身兼数职,就比如眼前的舅舅。

    长孙无忌缓缓道:“只有这一桩事吗?”

    “不!”李道宗摆手道:“本以为此事到了这里,谁知平康坊的姑娘来寻老夫,说是有人喝酒不给银钱。”

    越说越气,李道宗的脸色涨红,道:“他们当老夫这里是什么地方,酒钱这点小事也要来找老夫!”

    李承乾连忙上前给倒上一碗茶水,道:“皇叔,喝口酒水消消火。”

    “谢殿下。”

    正是气头上,李道宗还道了一声谢,他继续道:“还有那许敬宗与蓝田县丞崔荀!就因为一些木材,他们两就差各自带着乡民拉出去斗殴!现在他们还坐在前堂,长孙无忌!你教老夫如何是好?”

    言至此处,李承乾道:“皇叔放心,明日早朝孤会与他们说,让朝中给京兆府增添人手。”

    这些话只是安慰一番,让武将做文官的活,父皇是想一出是一出。

    眼下只能劝导,再让皇叔与舅舅吵起来?

    矛盾一旦扩大,外戚与宗室两边还能不能消停了?

    长孙无忌道:“这件事的确没有想周全,待老夫回去看看有无合适的人手。”

    李道宗这才放缓了语气,道:“还不如去封地呢,也不用在此地受这口恶气。”

    李承乾又是宽慰地安抚了一番,临近自己监理朝政,舅舅是好心带着孤实地看看各处府衙,不过第一天就不是很愉快,关中民风彪悍如此,指不定别的官邸又是什么风景?

    命人多准备了一些酒菜,李承乾与舅舅,还有这位皇叔一起用了顿午饭。

    长孙无忌道:“明日老夫带殿下再去别处府衙看看。”

    “多谢舅舅。”

    “嗯。”长孙无忌板着脸,道:“都是陛下嘱托的。”

    李道宗继续吐槽着解决各县的闲杂事有多么累,多么烦。

    一线的工作往往如此,各种领里纠纷就不说了,县与县之间的矛盾更加严峻。

    人嘛,活在世上总有一些恩怨情仇。

    基层工作任重而道远,要重视,更不能放任。

    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李承乾这才回到东宫,往嘴里使劲灌了几口凉水,这才平复下来。

    弟弟妹妹们不在东宫了,好像这里的一切又恢复了去年冬天的样子。

    妹妹丽质也没去秋猎,而是在立政殿住了下来,她要陪着母后。

    宁儿像是刚睡醒,她正在洗漱。

    泾阳送来了刚做好的椅子,是两把有扶手的太师椅。

    李承乾坐在椅子上,放松着腰背,抬头看着漫天的星辰,秋日里夜风还有些凉。

    现在的东宫很安静,听着风吹过东宫时的动静。

    其实宁儿昨晚收拾了一晚上,没有休息,她刚睡醒,但神色上依旧很疲惫。

    弟弟妹妹们都去骊山了,让东宫的众人也得以清闲下来。

    小福坐在东宫前殿的台阶上,双手撑着下巴,也抬头看着星空。

    放在炉子上的小陶壶发出水翻滚的声音,那是水开了。

    宁儿拿着水壶,倒上一碗茶水,放在一旁的桌上,“殿下,中书省送来了很多奏章,需要殿下批复。”

    李承乾慵懒地侧坐着,将双脚也放在椅子上,盘腿坐着道:“以往都是父皇批复那些奏章的吧。”

    “是的。”

    “现在很累,不想去看那些。”

    照理说太子监理国事,应该要勤勉地批复奏章,既然现在殿下这么说,宁儿也只好随着殿下了。

    看殿下的神色确实很累,见殿下有这样的神情很少见,多半是真的累坏了。

    其实太子殿下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心思很成熟,只是现在看起来又有些惹人心疼。

    殿下是东宫的储君,又是大唐的太子,要思虑的,要承受的压力与他人不同。

    李承拍了拍一旁的椅子,道:“宁儿姐,你也坐会儿吧,这椅子造得很不错。”

    “殿下,奴婢不敢与殿下同坐。”

    “坐吧,无妨!你与孤说说话。”

    “喏。”宁儿这才点头,有些拘谨地坐在另一张椅子上。

    李承乾缓缓道:“这两天过得很累,现在好了,父皇去秋猎了,弟弟妹妹们也都跟着去了,我们也可以放松一些。”

    宁儿低声道;“也不知道交代的话语她们听了没有,就怕照顾不好殿下公主们。”

    自从弟弟妹妹来到东宫,她总是将照顾皇子与公主们的职责看得很重。

    李承乾忽然一笑。

    宁儿蹙眉道:“殿下笑什么?”

    李承乾道:“也不知道现在在骊山的那群小没良心是不是正在撒欢地玩。”

    宁儿道:“东宫的规矩很多,现在去了骊山行宫,自然是没了束缚。”

    “呵呵,她们现在玩得开心了,还会不会记得东宫的好。”

    宁儿也笑了,没有回答这话。

    李承乾多看了眼她的笑脸,低声道:“今日早朝父皇问孤要不要杀了伏允,后来舅舅带着孤看了伏允被斩首的一幕,又看到了皇叔初任京兆府气得跳脚不已的场面。”

    宁儿安静地听着太子讲述今天发生的种种事,一直倾听着也没有打断,没有作出评价,任由太子讲着他觉得有些好笑的事。

    说了许久,李承乾拿起一旁的茶碗,喝下一口茶水,道:“其实这些天孤看了东宫的那些圣贤书,孤这个年纪最应该看圣贤书,圣人总是希望人从小时候开始学做人,长大后开始学赖以生存的本领。”

    宁儿点头。

    李承乾叹道:“可从小到大,却颠倒过来了,人往往是长大之后才开始学做人的。”

    东宫的几个宫女听着殿下的话语,都很沉默。

    又安静了良久,李承乾站起身走入东宫的前殿。

    桌上放着一册册的奏章,小福连忙递上一盏油灯,怕殿下觉得不够亮,又拿来了烛台,点燃蜡烛。

    这样一来,东宫其他地方还昏暗,殿下的桌前很亮堂。

    李承乾拿起一册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这份奏章讲的是卫府改制的建议,中书省已经经过批复了,作为太子只需要书写批注就可以。

    宁儿在一旁磨墨,又给殿下递上笔。

    “宁儿姐,孤来说,你来写吧。”

    “喏。”

    李承乾放下这份奏章,拿起另外一份奏章道:“卫府与行伍军中必须强调军中士卒们在学习与实践上的重要性,掌握好地方的兵事,引导士卒对卫府建制的了解。”

    言罢,李承乾道:“这样可以吗?以前父皇是这么回复奏章的吗?”

    宁儿道:“奴婢也没见过陛下如何回复奏章,想来这样也是可以的。”

    事实证明,这一次调查还是有用的,关中与西域的贸易多是以皮毛或者玉石为主,还有些时节变动的水果。

    看完徐孝德的这份奏章,先搁在一旁不作回复。

    可以从中做一些动作,贸易的流动可以带动中原铜钱的流出,现在东宫有钱了,铜钱也有不少,如今的大唐还有很多人在用隋钱。

    铜钱泛滥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将许多前隋的铜钱流去关外,这就像是扩大铜钱的蓄水池,不至于关中铜钱太过泛滥,从而将压力分摊出去。

    看到殿下将这份奏章放在另一边,宁儿道:“殿下,这份奏章不批复吗?”

    李承乾又拿起另一份,低声道:“徐孝德的奏章很重要,孤先搁在这里,以后再安排。”

    宁儿点头。

    接着,李承乾又看了几份奏章,比如说依旧头疼的收不到赋税的问题,还有地方卫府军械欠缺,更有官道修缮,长安十二县其中九处县衙都年久失修。

    小福端来了两碗面条,她先是给殿下端上一碗,道:“夜深了,殿下吃点吧。”

    李承乾搁下手中的奏章,吃着面条。

    一顿宵夜用完,这才继续批复奏章。

    深夜,赵国公府邸,长孙无忌一样没睡,他正在书写着一封书信,这是要给陛下的,信上诉说着今日陪着太子在一路上遇到的见闻,试探着问询了几句,可以见得太子殿下对江夏郡王的事确实不知情。

    写完这封奏章,长孙无忌让人连夜送去骊山,叮嘱道:“现在送出长安,天亮的时候可以到骊山。”

    “喏!”送信的仆从脚步匆匆离开。

    看着眼前随着夜风吹入摇曳的油灯,长孙无忌心中忧虑着,毕竟是东宫储君,陛下对这个太子的要求很高。

    其实也不至于这么严苛,就算江夏郡王的事真的有东宫参与,那又如何?

    思量了片刻,长孙无忌自语道:“老夫怎么会帮着东宫储君说话,就因这一声声的舅舅吗?”

    一直以来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对陛下的忠心是坚定的,忽然又想笑,怎么可能因为太子的几声舅舅而动摇?

    天亮的时候,李承乾发现自己趴在桌案上睡着了,困顿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的。

    眼前是宁儿的睡脸,她就睡在一旁,手臂枕着脸,另一只手还拿着笔。

    将毛笔从她手中拿过,宁儿这才恍惚睡醒,连忙道:“殿下,什么时辰了?”

    小福昨晚也睡在了殿中,她是坐在地上,靠着柱子睡着的,后知后觉地擦了擦嘴角的口水,急忙跑出殿外,慌张道:“殿下,快辰时了。”

    宁儿连忙拿出朝服给殿下换上。

    李承乾顾不上吃早饭了,洗漱了一番便脚步匆匆走出了东宫,又见东宫门口站着的人,意外道:“舅舅。”

    长孙无忌手执笏板,低声道:“殿下该去早朝了。”

    “对。”李承乾整了整衣襟,又道:“舅舅先请。”

    长孙无忌退后一步,还是示意让太子走前面。

    有舅舅在这里,李承乾心里总算是踏实了一些,他迈步朝着太极殿走去。

    一路上没见到别的官吏,这个时辰大家都已在太极殿了。

    李承乾见舅舅一直不问为何会这么迟,也干脆默契地不说。

    走到太极殿门口,一众文武大臣都已站在了殿内,殿内很安静,朝班上文武各自站一旁。

    一眼看去皇位上空空的。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抬头挺胸迈开脚步,一步迈入太极殿,目视前方从朝班文武两派中走过。

    目视前方,从一个个朝臣的身边走过,一直走到父皇平日坐的皇位的台阶前。

    父皇不在,青雀也不在,李恪也不在,眼下只剩下自己面对朝臣。

    李承乾停下脚步,回过身目光看着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