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北方异动,操将伐备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归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意图在七月份率兵南下,一举荡平南方,一统华夏。
曹操站在玄武池旁边,看着麾下的水军在玄武池内进行操练,熟悉水战,不满意地摇了摇头,无他,因为北方少河,北人鲜有善水战者,亦无水战之能,这也成为了曹操一统华夏的阻碍。
这也是曹操在自己的大本营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的原因。
当然,水战非一日可成者,曹操亦未指望短时间内能操练出一支精锐之师。
他所冀望者在荆州水师。
其友蔡瑁在荆州扶持刘琮,意图携荆州之众来降。
这也是他敢于南下的底气,毕竟这天下能与江东水师争雄的,也只有这荆州水师了。
然近日荆州细作传来的消息让他感觉有些棘手了。
彼刘备何时这般有魄力了?竟不顾世人对其的攻讦而取刘表之荆州耶?蔡家经营两代,势力为襄阳之冠,蔡瑁竟无能如斯耶?!
曹操叹了口气,掐了掐眉心,他感觉自己的头痛病又有些要犯了。
唉,且先与文若与公达子扬商议一二吧。
曹操回身离开玄武池,前往自己在邺城的官署。
而此时的邺城官署里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讨论。
“公达,刘备夺取襄阳,横据汉水,今已成气候,以公达之见,是否要劝曹公放弃南下呢?”刘晔放下手中的竹简,凝视着荀攸。
“子扬以为呢?”荀攸面目古井无波地反问道。
“晔却以为不可,”刘晔捋捋胡须,“刘备者,一世之雄也。昔故广陵太守陈元龙有言:‘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此人若龙,虽遇困厄而游于浅滩,然一遇风云变幻之机,则可腾于九霄矣。今刘备据有襄阳,则若龙遇风云矣。”
荀攸看着刘晔滔滔不绝,没有说话,只是捧着茶杯静静地喝茶,微笑地看着看着刘晔,时而轻轻点头。
刘晔却突然起身,荀攸也随着站起,一位儒士缓缓步入官署,其人面若珠玉,长髯飘飘,身姿挺拔若山间青松,眉毛有些花白,却也难掩潇洒气度,细细品嗅,一丝异香传来,衬托的此人更加飘洒俊逸,虽已是四十多岁,却仍不下于那洛阳城中的翩翩佳公子。
此人正是荀彧荀文若,王佐荀令君。
“叔叔。”
“文若。”
二人恭敬地行礼,请荀彧入座。
荀彧施施然坐下,温和笑道:“方才听闻子扬正在与公达商议是否劝阻曹公南下荆州一事?”
刘晔点点头,“正是。”
荀彧意味深长地看了刘晔一眼,浅笑道:“战或不战,以子扬之智,必有定夺。”随后荀彧顿了顿,又加重语气说道:“只是,子扬言事论计,可要从一而终啊!”
刘晔被说的哑口无言,内心一阵羞恼,面色有些泛红。
他刚才确实存了些许与荀攸争斗的心思,不然也不会引诱荀攸劝阻曹操发起南征。
毕竟刘备虽然占据荆襄,但毕竟不过是新附之地,纵然蔡家失势,待朝廷大兵压境,以奉命讨不臣之名义,岂无世家愿以身为内应耶?
其刘备收荆襄新附之卒,焉能于区区数月之间收军将人心,使之死不旋踵乎?
可荀彧又何必如此直白?他刘晔亦为名士,何必这般赤裸裸地羞辱?!
一人的进入打破了有些冷寂的气氛,“文若公达与子扬皆在,那操就不必再去一一相请了!哈哈哈哈!”
曹操大步流星地走进官署,大笑着看着面前的三位贤才。
“见过牧伯!”
“免礼免礼。”曹操顺势坐上主座,也不废话,整顿脸色,说道:“三位今日来的正好,操正想向三位请教南下荆州一事。”
“荆州之地,征还是不征?”
三人对视了一眼,刘晔有心上去谏言,可碍于颜面,只能气闷地一言不发。
荀家叔侄戏谑一笑,也没有说话,曹操见此也明白了些什么。
无非是文人间的明争暗斗而已,只要不危害到社稷,不超过可控范围,曹操也不想掺和。
曹操又殷切地看向了荀攸,“公达可有言语教我?”
世人皆道荀彧王佐之才,可殊不知,荀攸才是曹操座下的第一谋主,昔年水淹下邳擒吕布,计斩河北二庭柱的种种谋划,可皆出于荀攸之手。
“可伐。”简简单单两个字给了曹操强大的信心,他霍然起身,看着三位谋士,豪情溢满了胸襟,统一华夏的大业近在眼前,他又如何能不激动呢?
暂抑澎湃的心绪,曹操又问道:“敢问诸公,更有何良计?”
“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荀彧轻声进谏,“至于个中调度,皆在曹公。”
曹操点了点头,走到官署外,看向南方,目光逐渐深邃。
刘备,孤来了,你,准备好再战了吗?
建安十三年,曹操传令赵俨督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预备南下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