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33章 夜梦金人

    刘炟不仅为政仁德,而且对亲情也很注重,因而史书上评价他“上性宽仁,笃于亲亲”。

    他不仅对抚养自己的马皇后十分的孝顺,而且对宗室王侯也十分宽厚。

    在过去建武、永平五十多年中,光武帝和明帝都对诸侯王采取了抑制措施。

    诸侯王不许滞留京都,不得交结宾客,更不能结党营私。

    明帝更是对自己的亲兄弟们残酷的打压,被当时的大臣钟离指责为“骨肉相残,毒害弥深”,甚至说他“感逆和气,以致天灾”。

    为了弥补前两位帝王的过失,章帝尽量维护皇室宗亲的利益。

    为此,刘炟大大的提高了诸王的待遇,不仅每年食俸提高了四倍,而且更是容许诸王受封后留在京城。

    这些做法缓和了王室的矛盾,但却为东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章帝为人宽厚仁善,待人以诚,但他玩玩没想到这种性格会给王朝带来灾难。俗话说,祸患常积于忽微。

    东汉王朝的外戚之祸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章帝对宗室诸王的宽仁,并没有使王室宗族感恩戴德。

    他们得到优待后,并未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贪婪放纵。

    如乐成王刘党、济南王刘康、琅玡王刘京等都比以前更加有恃无恐,奢侈腐化。

    刘炟最大的错误还不是放纵诸王,而是纵容外戚,这就导致外戚侵入国家政权,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祸,鉴于王莽篡权的深刻教训,光武帝和明帝都对外戚严加防范。

    刘秀甚至立下规矩:“外戚不得封侯当政。”而刘炟却未把这规矩放在心上。

    刘炟对养母马太后十分尊重。他一即位,就开始在朝中重用马太后的家人。他册封马太后的三个兄弟马廖、马防和马光为侯。

    幸亏马太后一贯贤德,知道此举危害颇深,坚决反对,马氏兄弟才没有得势。

    4年后,马太后去世,旁人的话刘炟根本听不进去。

    于是,窦皇后一家就侵入了朝堂。

    马太后去世的第二年,刘炟册封了已故大司马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外戚窦家的势力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窦皇后十分貌美,刘炟对她很是宠爱,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而刘炟后宫妃嫔不少,妃子们为了争宠也暗暗争斗。

    窦皇后虽然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却没有生下儿子;而后宫宋贵人却生有一子叫刘庆,被册立为皇太子;

    而另有梁贵人也生下一子叫刘肇。

    窦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耍起了后宫最常用的手段。

    她买通宫女,诬告宋贵人用蛊毒诅咒皇上;她又将年幼的刘肇据为己有。

    刘炟对窦皇后的话深信不疑,很快就下诏废黜了宋贵人和太子刘庆,册立刘肇为太子。

    窦皇后的势力越来越大,不到几年,朝中权贵都出于窦氏。

    窦皇后的哥哥窦宪,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权倾朝野,骄横跋扈,连皇族也不放在眼里。

    刘炟也知道窦宪的恶行,可他性格宽和,优柔寡断,就是不愿用铁腕政治。

    窦宪曾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田地。

    一次,刘炟带着窦宪出游,故意来到沁水公主的封地,并问窦宪这里的土地现在归谁所有。

    窦宪见罪行败露,以为大祸临头,吓得叩头请罪。

    没想到刘炟只是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并未降罪于他。

    所以,后来窦氏一族虽有所收敛,却仍然狂妄。

    刘炟对外戚的过度纵容,以致养痈遗患,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为后来外戚专权,威胁东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祸根。

    章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

    这时思想也比较活跃,如王充等。

    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

    因为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但由于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

    而且章帝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种下了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

    汉章帝名叫刘烜,他继续推行了光武帝和明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交流,在文化学术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与明帝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明章盛世。

    不过,他纵容外戚弄权,刑罚宽得无度,也使东汉统治开始走向衰弱。

    自古以来,能当上太子的,很多都是因为有个好母亲。

    而刘烜,则有个好养母--马皇后。马皇后是一代名将马援的小女儿。

    在刘秀时期,马援曾是割据陇右的隗嚣的得力助手。

    后来马援为刘秀的宏阔气度所折服,就归顺了刘秀。

    马援驰骋疆场多年,为大汉立过许多功劳,还留下了一句流传后世的豪言壮语:“男儿当立功异域,以马革裹尸还耳!”

    不过他晚年曾得罪刘秀的女婿梁松,遭其诬陷而死。

    马援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因为“德冠后宫”而被封为后。

    刘烜的母亲贾氏,本人并不出色,他是马皇后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女儿。

    贾氏入宫被封为贵人,于建武中元二年生下了刘烜。

    马皇后才貌双全,德行又好,刘庄对她很宠爱。

    但是马皇后无子,就想要过继一个儿子立为太子。

    明帝儿子不少,刘烜并不是长子,也并不是最出色的。

    但因为母亲贾氏与马皇后的关系,刘烜就被过继给了马皇后。

    明帝永平三年,4岁的刘烜被立为皇太子。马皇后对他视若亲生,悉心栽培,母子二人关系也一直很好。

    因为马皇后的地位稳固,所以刘烜也就稳稳当当地在皇宫中成长。

    永平十八年,明帝病逝,19岁的刘烜即位,视为汉章帝。

    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

    汉明帝遵奉他父亲所制定的政令,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宣扬文教,兴办太学。

    他尤其尊重儒家学说,特地到南宫创办了一所贵族子弟学校,让皇族和外戚的子弟学习五经,尤其是《孝经》。

    他还到鲁地,祭祀孔子和他的七十二个弟子,亲自上讲堂,吩咐皇太子和诸王讲解经书。

    在他的身边,有邓禹、刘苍为辅佐,所以汉明帝即位两三年内,天下太平,国家兴盛,边境也很安宁。

    汉明帝想到,汉朝得以中兴,全靠一班功臣辅佐父亲,为了永远纪念这些功臣,公元60年,他命令画师在南宫云台中画上他们的像,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将军,即云台二十八将。

    那就是:高密侯、太傅邓禹;广平侯、大司马吴汉;胶东侯、左将军贾复;

    好畴侯、建威大将军耿弇;雍奴侯、执金吾寇恂;

    舞阳侯、征南大将军岑彭;阳夏侯、征西大将军冯异;

    鬲侯、建义大将军朱祜;颖阳侯、征虏大将军祭遵;栎阳侯、骠骑大将军景丹;

    安平侯、虎牙大将军盖延;安成侯、卫尉铫期;东光侯、东郡太守耿纯;

    朗陵侯、城门校尉臧宫;扬虚侯、捕虏将军马武;慎侯、骠骑将军刘隆;

    全椒侯、中山太守马成;阜成侯、河南尹王梁;祝阿侯、琅邪太守陈俊;

    参蘜侯、骠骑大将军杜茂;昆阳侯、积弩将军傅俊;合肥侯、左曹坚镡;

    淮陵侯、上谷太守王霸;阿陵侯、信都太守任光;中水侯、豫章太守李忠;

    槐里侯、右将军万脩;灵寿侯、太常邳彤;昌成侯、骁骑将军刘植。

    外加四个功臣:山桑侯、横野大将军王常;固始侯、大司空李通;安丰侯、大司空窦融;宣德侯、太傅卓茂,合成了三十二个功臣。

    汉明帝严格遵守父亲制度的规矩,不让外戚干预政事,不给他们尊贵地位。

    马援功勋巨大,但因为身为外戚,女儿是汉明帝的贵人(贵人是宫中女官名),所以不得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数中。

    馆陶公主曾经为她的儿子求官,汉明帝不准,只赏钱十万。

    皇族和外戚中有谁犯法,汉明帝更是毫不留情。

    附马梁松,曾陷害过马援,后又为非作歹,干预政事,汉明帝把他处死。

    公元70年,楚王刘英被告结交方士,作符瑞图书,阴谋作乱。

    汉明帝即派人调查,废了刘英的爵位,刘英被迫自杀。

    第二年,汉明帝继续查办那些跟刘英谋反有嫌疑的人,被处死或被迁徒的外戚、诸侯、豪强、官吏就有一千多人,系狱的还有几千人。

    汉明帝即位第二年,即公元60年,立马援的女儿马贵人为皇后。立贾氏生的皇子刘炟为太子,由马皇后抚养。

    马皇后谦虚谨慎,节俭朴素,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绲边。

    马皇后还喜欢读书,经常研究《易经》《春秋》《楚辞》和董仲舒的著作,汉明帝也很佩服她的学问。

    但是,马皇后和阴丽华一样,都没有干预朝政,更没有发展外戚势力,所以当时宫廷的风气比较好。

    马皇后被后世称为汉室贤后。

    公元64年,阴太后去世了。

    汉明帝十分怀念他的母亲,常常夜里做梦。有一次梦到一个头顶发光的金人。

    第二天,汉明帝把这梦告诉大臣,博士傅毅说:“天竺有神称为佛,据说就是头顶发光的。”

    于是,汉明帝就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往天竺去求佛。天竺也叫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降生之地。

    蔡愔和秦景经过千山万水,历尽艰险,终于到了天竺国。

    他们在天竺住了一段时期,学会了一点当地的语言和文字,也初步了解了佛教的道理。

    后来,他们带着两位沙门(高级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一幅佛像和四十章佛经回到中国。

    他们用一匹白马驮着佛经,到了洛阳,在东门外的鸿胪寺里受到欢迎。

    汉明帝吩咐把佛像供在鸿胪寺内,由两位沙门主持。那匹白马也养在里面,鸿胪寺改称白马寺。

    汉明帝和王公大臣以及老百姓既听不懂佛经,也不相信佛教。但是佛教自此便传入了中国,渐渐也就成了中国的一大宗教。

    汉明帝即位后,派人去周边少数民族进行慰问,缓解了汉朝因为王莽暴政而和少数民族变得恶劣的关系。

    他还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学习儒家思想,并加强中央集权,严厉禁止后宫嫔妃的族人参与朝政,对那些有突出功绩或者身份高贵的大臣贵族们也加强了防范。

    对待违法犯罪之人,汉明帝绝不手软。

    汉明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很尊崇儒家学术,他的老师也是儒家学派的著名学者桓荣。

    明帝天资聪慧,很快就学有所成,登基后,他常常在中央最高学府——太学里讲经,很得学生们的喜爱,不管提出什么难以解答的问题,明帝都能一一详细讲解。

    有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面有一个浑身发着金色光芒的人,盘腿坐在半空中,头顶上还有一圈白光,整个人摇摇晃晃地在空中飘荡。

    忽然间,这个浮在半空中的人用手指着西方,接着便快速地朝西边的方向飞走了。

    汉明帝醒来后,怎么也想不通梦的含义,于是他在上朝时把这个梦讲给众大臣听,希望有人能解答出来。

    大臣们听完之后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妄加评论。

    这个时候,一个名叫傅毅的大臣说:“听说西方有一个国家,信奉一个叫佛的神明,陛下梦里的人手指着西方,又朝西方飞去,很可能就是佛。”

    汉明帝顿时来了精神,连忙命傅毅详细介绍那个国家的情况。傅毅便一五一十说了起来。

    原来那个国家名叫身毒,也叫天竺,西汉时期就和中原有来往。

    骠骑将军霍去病讨伐匈奴时去过休屠国,从休屠王的宫殿里带回来一尊金像,听休屠国人说,那尊金像是从天竺国传过来的,休屠王很重视,把它供奉在宫殿里。

    武帝得到后曾细细观摩过,那尊金像的模样和汉明帝梦中的人很相似。

    只可惜这尊金像在战乱中不知去向。

    汉明帝听完之后,决定派人去天竺国看一看。

    于是,郎中蔡愔和秦景带着大批财物,领着一队人马,带着汉明帝的托付出使天竺。

    蔡愔和秦景一路向西前行,在大月氏国停留的时候,他们正巧碰到了从天竺国来的两位高僧。

    蔡愔和秦景很高兴地邀请他们去汉朝传播佛教,两位高僧便随着汉朝的队伍来到了中原。

    二僧把佛经和释迦牟尼的金像用白马驮到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了他们,让他们住在专门接待宗教人士的鸿胪寺。

    汉明帝请两位高僧来宫里给他讲解佛经,可能是思想不同的原因,汉明帝对佛经不是很了解,不过倒是很喜欢那尊释迦牟尼的金像,感觉它很像自己梦中的那个人。

    公元68年,汉明帝命人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专门修建了一座寺庙,供天竺僧人居住。

    因为那两位高僧是用白马把佛教驮过来的,因而这座寺被命名为白马寺。

    东汉初年,匈奴发生内讧,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

    南匈奴单于日逐王,为表示和汉朝友好,也改称为呼和浩韩邪单于,他们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

    北匈奴仍旧住在蒙古高原。

    北匈奴贵族经常带领骑兵进攻东汉的北方郡县,焚烧城邑,抢走人口和牲畜。

    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

    北匈奴还控制西域各族政权,征收很重的贡税,隔断西域和汉朝的交通。

    西域派使者到洛阳,请求东汉政府派兵驱逐匈奴的势力,重建西域都护。

    在汉光武帝时,由于内乱未平,没有力量征伐匈奴,车师、鄯善、龟兹等先后投降了匈奴。

    公元73年,汉明帝决心解除北匈奴的威胁,扫除西域和东汉交通的障碍,他派窦固(窦融的侄子,汉光武帝的女婿)领兵出击北匈奴。

    汉军从酒泉出塞,打败北匈奴,占领了西域东部的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南)。

    为了联络西域,斩断匈奴的右臂,公元74年,窦固派班彪之子班超出使西域。

    班彪原为隗嚣的部将,班彪离开隗嚣后,汉光武帝请他做了史官,整理历史。

    班彪的儿子班固、班超和女儿班昭是他的助手。班彪死后,班固和班超都做了兰台令史。

    班固专心在撰写《汉书》,班超却老想着从军打仗。

    有一天,他愤慨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到塞外立功,怎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

    于是,他投笔从戎。

    至于那《汉书》,就由班固和班昭继续完成。

    班超带着三十六人,到了鄯善。

    鄯善王表示脱离匈奴结交汉朝,对他们非常有礼。

    但几天以后,鄯善王没那么殷勤了。

    班超起了疑心,一打听,原来匈奴也派使者来了。

    班超对手下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率领三十六人,趁夜袭击匈奴使者,把他和随从都杀了。

    鄯善王知道后,又喜又怕,表示真心和汉朝交好。窦固向汉明帝奏明班超的功劳,汉明帝再派班超出使于阗。

    班超到了于阗,同样是杀了匈奴的使者,迫使于阗王归附汉朝。班超又到了疏勒,废了亲附匈奴的疏勒王,疏勒也归附了汉朝。

    窦固让班超暂时留在疏勒。西域各国和汉朝中断往来已有65年了。到了这时,又恢复了张骞那时的局面。

    在这条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上,经常有使者和商人来往。

    由于汉朝主要的出口商品是丝绸,所以这条道路又叫“丝绸之路”。

    班超打通了西域,汉明帝就派陈睦为西域都护,耿恭、关宠为校尉驻扎在车师。

    公元75年,北匈奴大举反扑,焉耆王和龟兹王帮助匈奴,杀了西域都护陈睦,耿恭和关宠各被围攻。

    就在这时,汉明帝病死了。汉明帝30岁即位,在位18岁,享年48岁,死后葬于显节陵。

    公元七十六年,太子刘炟即位,就是汉章帝。尊马皇后为皇太后。

    汉章帝即位时已18岁,得知西域两将被围,即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大多认为国中有大丧,不便发兵,独有司徒鲍昱认为:应当发兵去求援。

    汉章帝听了鲍昱的话,派征西将军耿秉,领兵驻扎酒泉,而令酒泉太守段彭为大将军去救援关宠和耿恭。

    鲍昱,山西长治市屯留县人。东汉司隶校尉鲍永之子。

    饱昱历仕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三朝,位至司徒、太尉,是东汉初年比较著名的奉法守正,注意实绩的官员。

    光武帝建武初年,他的家乡还不平静,上党太守戴涉听说他是鲍永的儿子,又很有智谋,便亲自登门拜访,任他为晋城的县令。

    鲍昱到任后,平定了那里的局势,开通了上党通高都的道路,因此而有了名声。

    后来,被调任河南泌阳县的县令。

    沘批阳县任上,鲍昱爱护百姓,亦有仁爱之声。

    沘阳人赵坚固杀人而被监禁,其家尚有70岁老母和新娶之妇。

    他的老母求见鲍昱,诉说苦情,要求为赵家留一根苗,鲍昱同情这家人的处境,但又不能越法纵放赵坚,便让赵坚的妻子来到狱中,与赵坚宿居而怀上身孕。

    正因为这样,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沘阳地属荆州,鲍昱的政绩受到荆州刺史的重视,上奏朝廷。

    于是,在光武帝中元元年升迁至司隶校尉。

    汉明帝初年,又出任汝南太守,明帝永平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至汉章帝建初四年又为太尉。

    鲍昱一生从地方到中央,不断升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老百姓的利益。

    他在地方上,能够为百姓兴利除弊,创造条件,恢复发展生产。

    他在任汝南太守时,那里曾因西汉末年战争的影响,水利失修,多所废弃,至东汉初,陂地仍然“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经他上奏朝廷,拨款整治陂塘,“作方梁石洫“,即用石砌筑渠道,再筑以水门,成永久性水利工程,使那里“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同时,他还善理狱讼,能够依照法律,公平合理地处理一些繁难大案。

    东汉初年,由于战争刚刚平定,法治尚不健全,所以不少案件的处理,往往随心所欲。

    光武帝刘秀也曾说过,当时的情况是“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面对这样的现实,鲍昱十分注意谨慎地处理地方和中央的荆狱。

    他在汝南时,因楚王刘英谋反,仅涉及在汝南的人就有千数,都被杀头或监禁。

    后来,他在朝中为司徒,主管刑狱。

    建初元年,适逢太旱,章帝问他如何消灾,他便乘机进言,说这是冤狱不平所致,要求“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章帝同意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故被囚禁的人。

    鲍昱谨守职责,从不越权谋私,欺下惘上。

    他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刘秀曾诏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加封自己的印章,签注姓名。

    可按照当时的规定,类似这样的露布是由司徒签署盖印的,光武帝让鲍昱签署的目的,只是要让人知道他自己善于对待忠臣,使前司隶的儿子又做了这个官职。

    但鲍昱认为这是违反常规的怪事,很不情愿接受。所以,范哗说他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

    总之,鲍昱一生治理地方,有仁爱之政,位在朝廷,又能奉法守正,使讼狱息平。

    这不仅在当时为东汉政权的巩固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后来的人们也有借鉴意义。

    虞诩,河南省鹿邑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举孝廉出身,接受太尉张禹征召,起家郎中。

    外放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

    迁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

    虞诩的祖父虞经,任郡县的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

    每逢冬月案件上报时,常为之流泪。

    曾说:“东海的于公高筑里门,而他的儿子于定国终于做了丞相。我治狱六十年了,虽比不上于公,也许差不多吧,子孙为什么不能做九卿呢?“

    所以为虞诩取字升卿。

    虞诩后成为孤儿,孝顺的奉养祖母。县里推举他为顺孙,陈国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召他为吏。

    虞诩推辞说:“我的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无人奉养。“

    国相才打消这个念头。

    后来虞诩的祖母逝世,他在服丧期满后,被太尉张禹征召,授任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作乱,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边。

    于是召集公卿商议,邓骘说:“这就好比衣服坏了,坏一件补另一件,还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这样,将是两无所保。“

    众人都附和他的意见。

    虞诩听闻后对李修说:“据说众人决定放弃凉州,在我看来,这不合适。

    先帝开辟疆土,辛辛苦苦,现在怕费事,丢掉它。

    凉州既然丢了,那三辅就算边塞了,三辅作了边塞,那祖宗的园陵坟墓,就在界外了,这是万万不行的。

    俗话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凉州习兵练勇,超过它州。

    现在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三辅的原因,就是因为凉州在他的后方,是他的心腹之患啊!

    凉州百姓拿起武器,保卫凉州,毫无反顾之心,因为凉州是大汉的啊!

    如果放弃它,迁走百姓,人民安于故土,不愿迁徙,这样一定会发生变故。

    假使英雄豪杰集合起来,乘势东来,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太公那样的将领,还恐怕抵当不住。

    议论的人认为补衣还有剩完好的作比方,我看就像疽的溃烂,越烂越宽,没有停止。

    放弃凉州不是好的计策。“

    张禹说:“我没有想到这点,如果不是你,几乎坏了国家大事。那么你有什么好计策呢?“

    虞诩说:“现在凉州骚动,人情不安,我担心发生突然事变。应该下令四府九卿,各推举所属州数人,对牧守令的子弟,都授予散官,表面上是奖励他们的功勋,实际上监视他们,防止他们作乱。“

    张禹很赞同他的观点,命令四府都照虞诩之计办事。

    于是下令征召两州的豪杰为掾属,授任牧守长吏的子弟为郎官,来安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