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11章 师门党羽

    俗话说:黄河清,圣人出!黄河水一旦变清,预示有圣人出世,天下就会太平。

    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黄河虽浊,亦能灌溉;长江虽清,时有泛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都仅仅只是个数字而已。

    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如果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而师门,也就是同一个师傅的弟子们。在现代语境中,同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比如研究生,常被称为出自同一师门。

    古代的党羽,来源于官场,派别内的亲信、支持者。

    党羽通常是指与某一派别或领导人关系密切的人,他们为其提供支持、保护和帮助,也是其权力的基石。

    而官场上的三思,就是思危、思退和思变。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是“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是思变。

    西汉在读书人当中,兴起来的这种不成文的师门党羽习惯,从古至今,延续了中国官场和文化领域达几千年之久。

    在几千年的官场上,恐怕也还没有完全根除这种恶习,这也许是中国各行业中的腐败现象的根源之一吧!

    都说人不如旧衣不如新,可在皇帝看来,衣服和人都是老的好,衣服旧了贴身,人旧了贴心。

    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

    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离九霄而膺天命,情何以堪;御四海而哀苍生,心为之伤!

    翟方进就任朔方郡刺史的时时,当他在地方上干出一点成就时,他就借助舆论的力量,大力去宣扬。

    同时,他还动用自己的文笔功力,将自己不值得一提的的那丁点地方政绩,反复上奏朝廷,借机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

    官场之中,人心叵测,难以捉摸。

    官场就像是一个大熔炉,它能够把每一个人都锻造成一块钢铁。

    而一般官员的升迁,都是靠政绩说话的。翟方进的政绩,反复报告给领导,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这样,不费吹灰之力,他不久就升任丞相司直职务了。

    丞相司直,是丞相的高级幕僚,权力非常大,在朝廷上下,能呼风唤雨,一般想升迁的官员,极力去巴结他。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机关算尽方能步步高升。

    从翟方进的这种为官之道,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属于说大话花小钱的那种人,舆论功夫远远超过了他的实干能力。

    问题是,像翟方进这样的嘴皮子官员,如果在汉宣帝时代之前,那是会遭到贬损的。

    但是,自从汉元帝盛行以儒家经典治国的礼文制度之后,这种扭曲风气越来越猖獗。

    这样,像翟方进这样的重言论轻实干的人,不但不遭贬损,反而还很追捧。

    这就是为什么翟方进当时那么容易荣升高官的原因吧。

    官场里头有着种种矛盾和斗争,其中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权力的斗争。每个官员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能够在官场的漩涡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有力量的那一个人。

    翟方进当时进京担任丞相司直官员之后,他所干的第一个业绩,就是他于汉成帝的河平年间,以儒家礼仪的评判标准,参倒了当时国家的监察高官的司隶校尉陈庆。

    这个河平年号,就是汉成帝专门为褒奖治水有功的王延世而特别举行的。

    当时,负责治水的王延世,使用了都江堰中的治水方法,终于治理住了这场特大水患,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

    那么,为什么这个特别热衷于搞儒家斗争的翟方进,又怎么会连连升迁呢?

    其实,这并不难以理解,这也说明,当时的朝廷中的一批热衷于搞斗争的儒生,已经形成了相当的气候。

    他们已经开始左右了国家政治格局和走向,这个翟方进,后来之所以被朝廷中的许多儒生官员一致推选成为丞相,就是最好的说明!

    官场中充满了权力的争夺和利益的角逐,每个官员都像是一条条的鲨鱼,他们在官场的大海中游弋,互相抢夺着权力与利益。

    史书记载说,就是在河平年间之中,已经被提拔成为丞相司直的翟方进随同皇帝去甘泉宫。

    途中,他的车马走入了当时国家有明令禁止驶入的“驰道”中。

    因为,当时国家规定,“驰道”是国家专门用以皇帝祭祀和军事急报使用的专道。

    一般人都不得使用,即使是太子在没有得到皇帝批准之前,也不能够自作主张的使用。

    当时的翟方进绝对不会不知道这个规矩,但是,由于他急于追赶皇帝车队。

    于是,他的车队就驾驶进了“驰道”之中了。

    官场复杂而微妙,各种势力交织其中,犹如一个巨大的蜘蛛网。

    每个官员都在这张网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在努力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司隶校尉陈庆,是专门负责监察国家官员失职犯禁事情的。

    所以,翟方进的车队就被陈庆的下属抓了个正着并没收了翟方进的车马。

    这就让翟方进结仇了陈庆了,他一直伺机报复陈庆。

    后来,陈庆在与主管国家司法的廷尉范延寿闲谈的时候,说自己过去当皇帝秘书的尚书的时候,曾经因为一次忘记而将一份奏章耽误了一月之久。

    谁知道,这个闲谈不知道怎么被翟方进听闻到了。

    于是,翟方进急忙借机报复陈庆,他上奏皇帝说:“案庆奉使刺举大臣,故为尚书,知机事周密一统,明主躬亲不解。

    这就给陈庆上纲上线了,说过去担任尚书的陈庆利用职权对皇帝大不敬,还弄权皇帝等等。

    如此大罪名,这陈庆就被皇帝立即撤职了。翟方进达到了他整人害人的目的。

    官场如战场,波诡云谲,暗流涌动。

    翟方进以儒家的标准去陷害他人,并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屡屡如此。

    当时的翟方进是个熟读儒家和司法经典学说,并以这样的词句标准动辄就对别人扣帽子和打棍子的人,人们不知道怎么评价他才好。

    于是,就送了他个通明相的绰号。

    这个词的意思是,他很会搬抬各式各样的经典词句和司法文书去框套别人和政治事务。

    其实,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像翟方进这样的,动辄就搬抬经典文献词句,去折腾人和事务的唯书唯上的通明相,不是一直就不少么!

    宋朝的那个朱熹,就是翟方进这样的“通明相”。

    大概是翟方进整人害人不但没有遭到贬损,反而在当时还不断得以升迁的缘故吧。

    所以,这翟方进后来整人害人就有癖瘾了,紧接着,翟方进又开始陷害另外一个司隶校尉涓勋了。

    涓勋担任司隶校尉之后,他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不愿意去拜谒当朝丞相和御史大夫。

    但是,涓勋与光禄勋辛庆忌的私交又很多。

    有一次,他看见成都侯王商的车队过来,他还特意下车静立以待王商的车队走过。

    这本来也算不上什么,也没有违反当时任何规定,顶多就算是涓勋有点自己的个人好恶小脾气而已。

    但是,翟方进就抓住此事上纲上线了,这“通明相”的翟方进运用《春秋》经典到是得心应手。

    但是,这《春秋》不是被他拿来治理和搞团结和谐的,而是被他拿来打别人的棍子和扣别人帽子的武器,也是他翟方进向人显摆自己很有学问的敲门砖而已。

    当时,围绕翟方进拿着儒家经典去打棍子和扣帽子,朝廷中的一些正义人士也站出来批评了翟方进。

    当时,太中大夫平当指责翟方进为人为官都不正派,还像特务一般的探听陈庆和别人的私语,然后又打别人小报告。

    然后,这翟方进又攻讦涓勋。平当也是当时的名儒,看来,这儒生中也有正义之士。

    但是,不知道这汉成帝是怎么回事情,他明明是个重视实干业绩的皇帝,可能是他出于权谋的原因吧,他当时还是支持了这奸诈的翟方进,认为翟方进弹劾别人的话都很是符合经儒家典学说的。

    这样,就把涓勋也给撤职了。

    当时,因为翟方进在一年之中就以打棍子扣帽子的手法收拾掉了两个朝廷中的监察官员司隶校尉。

    于是,满朝皆惊惧,这样,翟方进就越发得意了。

    当时,丞相薛宣告诫自己的属下说,按照翟方进这样的当官路子和时代潮流,恐怕他接任我的丞相,那是早晚的事情呀。

    汉成帝永始二年,也就是西元前15年,翟方进被提拔成为了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是三公之一了,仅仅次于丞相。

    不久,因为广汉郡发生了郑躬农民起义事件,丞相薛宣因此被撤职成为了平民。

    而翟方进也因为办丧事骚扰老百姓而受到降职处分。

    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丞相位置空缺,当时皇帝让群臣推选新丞相,人们居然就把翟方进这个好打棍子好扣帽子的咬人儒生推举成为了新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汉王朝的是非标准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翟方进咬人咬出了癖瘾,紧接着,他又以儒家经典标准咬了不少人,造成这些人要么被撤职,要么就被降职处分。

    而且,翟方进打棍子扣帽子还习惯引用孔子的言论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在这翟方进担任丞相的时候,他就“以身作则”地搞了许多这样的名堂了!

    同时,中国历史以来的一些人热衷于动辄就搞揭发和打小报告,这鼻祖人物,也应该算是这翟方进。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的王莽新朝时期的朝野之所以都热衷于搞互相揭发和好打小报告的原因吧。

    一个高官一旦以身作则的把社会风气搞坏了,那是许多年都无法纠正过来的。

    其这一系列被翟方进咬过的人中,陈咸的遭遇最曲折。

    陈咸本是汉成帝时代的名吏,担任过许多地方的主政官员,他的为官和政治经验十分丰富。

    照理说,要放在汉宣帝时代之前。

    他这样具备丰富政治治理经验的人早就被提拔到官员的位置上了,绝对不应该论到翟方进这样仅仅依靠玩弄经典词句治国的人去当什么丞相。

    所以,当时的翟方进非常害怕像陈咸这样的人进入官员阶层。

    因为,一旦让陈咸这样的人担任了靠近皇帝的高官,他们的政治业绩肯定非常杰出。

    这样,仅仅靠耍嘴皮子的翟方进等儒生高官就没有什么戏可唱了。

    所以,翟方进一定要玩弄诡计将陈咸等人排挤出高官行列。

    这样,翟方进就对别人记仇了。

    后来,翟方进被汉成帝任命成为了新丞相,这下,翟方进应该满意了吧。

    但是,翟方进依然不放过陈咸和逢信这两个昔日的竞争对手,他是害怕今后这两人随时还可能威胁自己的高官爵位。

    当时,匡衡、王商和翟方进都在陷害朝廷打功臣陈汤,他们这些人使用儒家标准给陈汤栽赃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

    因此,糊涂的汉成帝竟然答应了匡衡、王商和翟方进对陈汤的陷害要求,不仅仅严厉处分了陈汤,还把一代大功臣驱逐到敦煌边地去充军了。

    由于陈咸二人与陈汤交好,这样,在陈汤遭遇莫须有陷害之后,这翟方进就顺势要搞株连而收拾陈咸二人了。

    这样,翟方进就一边高念着孔子的语录,一边使用莫须有罪名把陈咸也给陷害撤职了。

    这下,他就一杆子到底把陈咸给逼死了。

    这样带有明显是非评价倾向的传记到底出于谁手呢?

    恐怕其多半是出于当时的史学家扬雄之手,因为,汉书有很大部分,其实并非班彪班固父子所著作,而是扬雄所著作,这正如王充所披露的那样。

    这就是说,是西汉末期的史学家扬雄著作了自汉宣帝到汉平帝时期的史书,班彪与班固父子不过是继续了扬雄的史书的工作而已。

    翟方进最让后世诟病的疯狗咬人劣迹,莫过于他协助匡衡和王商陷害一代大忠良的陈汤了。

    但是,由于匡衡、王商等人一贯不喜欢陈汤,认为陈汤作战中不守礼法。

    这样,他们多次迫害陈汤。

    最后,他们策动汉成帝把一代大功臣陈汤削职得一无所有,被当成为小兵充军到了敦煌去守边关。

    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屈原才是那类一旦受到君主的轻慢就要闹自杀的人,这翟方进也是一个这方面的典型人物。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屈原和翟方进这样的一批读书人。

    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己的命运永远栓在君主上级的裤腰带上,一旦君主上级不信任他们了,或者批评了他们,他们就觉得自己的天就塌陷了。

    汉成帝时代,由于暴雨原因,这些湖泊中的湖水就漫溢出了堤埂对湖泊周边地区造成了一定水灾。

    其实,湖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古今中外,谁都不可能完全阻止住这样的情况,只要湖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作好防洪准备就行了。

    他们下令说,干脆把这湖泊堤埂挖开,将湖水全部放走。

    这样,不但今后省了修建堤埂的费用,还可以填湖造田,多弄出不少良田。

    要说翟方进与当朝皇亲国戚的关系还是挺好的。

    只是,由于他这人眼睛里只有功利要害,却常常分不清楚人的人品。

    所以,他与汉成帝的表兄弟的淳于长的亲密关系,就差点让他栽了政治跟斗。

    汉成帝后来是原谅了翟方进的,但是,可能大家想都想不到这翟方进是怎么样去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宽大恩情的。

    后来,汉成帝宽大处理了翟方进。

    但是,这翟方进恢复职务之后为了表示自己的将功折罪,他竟然又连续参本上奏弹劾了二十余个大臣。

    这下,就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丞相翟方进了。可能翟方进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被自己的属下装进笼子里去套住了!

    汉成帝就给翟方进下了一封策书,相当于私信与公文之间的一种函件。

    公元前7年春天,汉成帝以天降异象的说法,命令丞相翟方进自尽。

    汉成帝先是被天象之说吓到了,后来又见到弹劾翟方进的人这么多。

    自己仔细想了一下,翟方进任丞相以来,除了帮自己铲除异己之外,还真的没有做到什么对天下有异的事情。

    于是,决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将翟方进赐死了。

    虽然从名义上来说,翟方进被赐死,是因为所谓的天象之说。

    而天象之说,仅仅只是一个幌子。

    但实际上,汉成帝之所以赐死翟方进,其实是因为翟方进没用了。

    试想一下,翟方进如果能力强,将政务搞得明明白白,又懂得汉成帝的心思,能够为汉成帝做事,成为汉成帝的刀,汉成帝怎么会因为区区的天象之说,赐死翟方进呢。

    天降灾祸,做了祭天仪式就好了呀,至于为难一个翟方进吗?

    根本不至于。

    汉成帝不过是突然意识到,翟方进无能!

    朝廷上下,再加上他树敌颇多,最重要的是,汉成帝发现,翟方进这个人的性格确实睚眦必报,他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怨,就借机铲除异己。

    如果留着翟方进,那么朝廷一定会陷入混乱之中,所以,汉成帝必须让翟方进死。

    皇帝亲自命令一个丞相自尽,在历朝历代都是比较少有的事情。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翟方进,难道真的像皇帝和群臣们说的那样,睚眦必报吗?

    而翟方进这样的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后来竟然做了丞相,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头说起。

    翟方进在太守府任职,做了一个小官吏,但是翟方进在太守府做事的时候,经常被府里的老人欺负。

    翟方进被人欺负得受不了了,内心比较沮丧,感觉前途渺茫。

    这时候翟方进想起来,汝阳蔡父会相面。

    于是,翟方进去找他相面,蔡父仔细观察过发现,翟方进的相貌与众不同。

    就对翟方进说,你面相很好!将来会大富大贵,有封侯拜相的命格。

    翟方进听了之后,非常高兴,马上称病不做了,翟方进告诉他的继母,他想要去长安读书。

    翟方进的继母担心他年幼孤苦,就跟随他一起来到长安,做些手工活,来供养翟方进读书和日常开支。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后,翟方进终于不负众望,通过朝廷严格的选官考试,考到了甲等。

    就这样,翟方进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往上爬。

    几年后,翟方进升任为朔方刺史。

    翟方进做官的时候,做事非常认真负责,后来又被调任为丞相司直,回到了长安做官。

    有时候,官越大,人就容易飘起来,就忘乎所以,容易犯大错。

    有一次,他跟随汉成帝去甘泉宫,在驰道中行车,被司隶校尉陈庆,借此机会弹劾了。

    古代朝廷有严格的规定:驰道只能由天子来走的,而下面的臣子,一旦在驰道行车,被会被视为僭越!

    到了甘泉宫之后,陈庆就和范延寿私下聊天。

    当时,陈庆正在为自己被人弹劾的事烦心,就随口发了几句牢骚。

    说:“已经发生的事情,按照罪名处罚就是了,现在尚书拿着弹劾我的奏章来,想必我将会在这里被判决。

    以前我做尚书的时候,上奏的事情,我不小心忘了,已经搁在哪里一个月了。”

    隔墙有耳,翟方进在暗处听到了陈庆的话,就用陈庆懈怠政务的事情来弹劾他。

    陈庆因为翟方进的弹劾,被免职了。

    当时,北地郡义渠县的县长,下令逮捕浩商,公共场合张贴逮捕令。

    这个浩商被逮捕之后,竟然想方设法,找准机会逃跑了。

    没想到,义渠长竟然将浩商的母亲抓来,和公猪一起绑在一起,以此来羞辱折磨她。

    浩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非常气愤,联合手下兄弟,伪装成官吏,将义渠县长的妻子等人满门杀害。

    这件案件之后,上级领导下令抓捕浩商,后来果真抓到了,最终,浩商被判处了死刑。

    浩商的家人,因为这件事,远走家乡,迁居到了别处居住。

    当时在浩商灭门案中,义渠县长处理方式也有问题,但是义渠县长后来将浩商的母亲抓来羞辱折磨也是不对的。

    虽然最终,义渠县长因为这件事被灭门,也付出了代价。

    但是错了就是错了,法不容情!不能因为他死了亲人,就饶恕他罪过,宽恕他的亲人。

    因为浩商灭门案,案情非常复杂,牵连到的朝廷官员众多。

    如果负责的官员,能力有限,办不好,是会出大问题的!

    而当时,这个案子被移交到了朝廷,由当时的丞相薛宣负责处理,而薛宣当时器重翟方进,认为以翟方进的能力,处理这件事,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当时,这件事的直接处理人是涓勋。

    涓勋在家里走来走去,心里琢磨着:这个案子是由丞相薛宣负责处理的,而丞相将这件事交给了下面的官员来督促自己做事,实在是不负责任又不合规矩的行为。

    于是,涓勋就以丞相做事让下属代劳,对朝廷不负责任的理由,将薛宣弹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