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繁体版

第贰部:文治武功 第29章 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是后人对皇帝的最高评价,能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更是屈指可数。

    连汉高祖刘邦都不能被称为千古一帝,汉武帝为什么能被称为千古一帝?

    他有哪些功绩呢?

    年少登基刘彻四岁被册立为胶东王,七岁便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

    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但对于年少的皇帝却不怎么开心。

    因为大权还是在他的祖母窦太后手里,刘彻凡事都要向她汇报。

    他的万丈雄心,在这个老太太面前,只能偃旗息鼓。

    对16岁的刘彻来说,这个皇帝当得着实憋屈,这个时候他选择了隐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5年,窦太后走完了人生的进程。

    汉武帝刘彻终于可以在朝堂上大展拳脚。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其原因是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

    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取代了法家和道家,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2000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兴办太学,培养人才太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大学。

    汉代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政府创办的、正规的高等学府,自汉武时期设立,历两千余年而不绝,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攘夷拓土,国威远扬寻常人家的孩子,从小听的故事是嫦娥奔月,是后羿射日。

    刘彻从小听的故事是:你太爷爷当年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你太奶奶被匈奴单于写信侮辱,你的姑奶奶、姑姑、姐姐们被迫远离故土到匈奴“和亲”。

    对于汉武帝刘彻而言,这是对自己家人的羞辱,也是对大汉皇朝的不敬!这得多亏了“文景之治”,他爷爷和父亲留下了不少财富。

    这一刻,刘彻有了反击的决心。

    于是便有了:北破匈奴直抵阴山;灭南越、闽越、东越、朝鲜;降伏车师、楼兰、大宛、西羌、西南夷;汉武帝在位时,共开拓疆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

    大大降低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刘彻一系列战争“所辟疆土,视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使中国“千万年皆食其利”。

    真正做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至此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汉国威,传遍四海。

    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晚年罪己诏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汉武帝也不例外。

    由于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弄得国库空虚,刘彻的确是个败家子。

    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屡屡受骗,封禅求仙挥霍无度,权利达到顶峰,都想求长生。

    他听信谗言、妄用奸佞,使可怜的卫皇后和皇太子死在奸臣小人之手,成为千古冤案;开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税赋徭役繁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

    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汉武帝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他深刻反省自己所为。

    于是,刘彻写了一篇罪己诏,停止了长达40年的征战。

    开始像自己的祖父和父亲那样,休养生息,成了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用罪己诏自我批评的皇帝。

    公元前87年,70岁的刘彻去世,在位55年,葬于茂陵,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功大于过虽然在统治的后期犯了一些过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总体而言是功大于过。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不仅使得西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更使得大汉民族从此闪耀登场,并在此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

    当然大汉的强盛,从来不是他刘彻一个人的功劳。

    若没有卫青、霍去病、董仲舒等众多能臣的帮助,刘彻就只能是刘彻,成不了千古一帝。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刘彻也许想过后世的评价。

    但他应该不会想到,几千年后,后人会把他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赋予他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西汉社会繁荣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这位千古大帝晚年却沉迷于神仙方术,同样对西汉社会各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汉武帝精神世界入手,通过梳理“泰山封禅”、“亲寻蓬莱”、“服食仙丹”等求仙道路,可以探究其思想渊源以及求仙举动对社会产生的种种影响。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54年的统治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有许多重大举措,建立了丰功伟绩,进一步奠定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把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推向新的高峰。

    然而在他雄才大略的背后却迷信鬼神、追求成仙、长生不死,并且进行了无数疯狂的求仙举动,在历史上也是无人可比。

    汉武帝开创了一代盛世,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无人可比,然而为了求仙所进行的疯狂举动也是空前绝后的。

    《史记》记载:“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帝从元光元年遇到了他生命中第一个方士李少君后,便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上当受骗的求仙之路。

    汉武帝求仙可谓是用尽了浑身解数,真正对他产生影响最早的人还是他的外婆。

    据说他的外婆在早年拜过某一个神君,因而他的母亲才能嫁入皇宫成为皇后,甚至连他自己登上皇位都与这位神君有着特殊关系。

    受母亲与外婆的影响,汉武帝对神灵很相信。

    随着地位的不可动摇和年龄的增长,刘彻追求的已经不是最高的权威和统治权,而是自己如何长命百岁而达到与天同寿的最高境界。

    李少君自称能使人“却老”,“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

    为了考验他,汉武帝亲自进行面试,他取出一面古镜,让李少君说出这是什么年代制作的,李少君当即答道:“我见过此物,这是春秋时齐国所制,齐桓公十年,曾摆放在柏寝宫。”

    汉武帝暗暗称奇,这一说辞与古镜后的文字记载竟然一致。

    仅这件事情,刘彻就认为李少君是至少活了几百年的人。

    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只要了解一些春秋文物的特征便能够判断,并非是常人所不能达到的不知其期。

    年轻的汉武帝上当了,实际上李少君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经历,称自己70多岁能使用神秘的物品防止衰老,并且凭借医药奇方能使得自己保持年轻。

    有些有势力的人竟也相信他的鬼话,迷信他,争相馈赠金钱衣食。他说他见过安期生,安期生能够生吃巨枣,枣像瓜那么大。

    于是,武帝亲自祭祀造神,并且派人到东海求仙人安期生,同时用丹砂等各种药剂提炼黄金,可见求仙之心多么强烈。

    然而,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李少君病死,他的骗术也因此告一段落,但汉武帝对李少君仍然深信不疑,“以为化去不死也”。

    元狩二年,才36岁的汉武帝听说齐人少翁能够通鬼神,于是召见了他,希望能够通过他的神通见到已经去世的王夫人,少翁通过自己的骗术让武帝如愿以偿。

    并封他为文成将军,少翁本来没有太多的求仙高招,他对武帝说:“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汉武帝于是便让人做了画有云星图案的车子,并且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在不同的日子里驾着不同颜色的车子来驱鬼。

    接着又花费巨资营建了甘泉宫,宫内筑有高台宫室,并画了天、地、鬼、神,摆上祭祀的用具,想借此招来天神。

    过了一年多后,汉武帝发现少翁的方法没有一点效果,少翁没有办法便制造了“牛腹奇书”事件,少翁用帛书喂牛,自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说牛古怪,命人杀牛取出帛书。

    皇上怀疑这件事,并且有人认出这是少翁的字迹,一问果然是少翁自己所为,可是汉武帝好面子,怕被别人耻笑就秘密处死了这位文成将军。

    四年之后,又有人向汉武帝介绍了新的方士栾大,这个人和少翁出自同一个老师。

    汉武帝正在为诛杀少翁而惋惜,于是立即召见了栾大。

    栾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汉武帝的心理,他自吹自擂,彻底迷惑了汉武帝,汉武帝甚至把他当作神仙的使者。

    栾大对汉武帝吹嘘“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

    他说老师曾经告诉他黄金是可以炼成的,黄河决口可以堵塞,长生不老之药可以求得,神仙也可以招来,但是他担心像少翁招来杀身之祸。

    汉武帝就骗他说,文成将军是误食马肝中毒而死。

    在而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栾大连续获得四个大将军和一个列侯的爵位,用10万黄金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卫长公主为妻,可谓风光无限。

    后来武帝又拜他为“五利将军”,封“乐通侯”,派他去海上求仙。

    他的骗术被随从识破报告给了武帝,他却辩解说自己要入海找师傅去,武帝知道自己又被骗了,恼羞成怒,随即将他腰斩。

    黄帝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初祖。

    到了秦汉时,黄帝被儒生方士们塑造成了一个神圣正统的象征。传说黄帝成仙有两个步骤:一个是铸鼎,另一个就是封禅。

    于是公孙卿出现了,他把黄帝成仙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这样必然会增加武帝对成仙的自信以及对他的信任,使武帝成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公孙卿通过武帝宠幸的人向刘彻献了一本书,书上说黄帝得到了宝鼎,又封禅于是便成了仙。

    恰逢公元前116年汾音巫师在后土祠旁为民众祭祀时,出现了一只鼎。

    宝鼎已经出现,汉武帝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仙了,并且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成仙的追求已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汉武帝拜公孙卿为郎,带文武朝臣去泰山筹备封禅大典,并且下诏改年号为“元封”作为纪念。

    祭祀泰山的礼仪隆重而严肃,从此汉武帝郊祀主神由五帝变为泰一,并且经常拜祭泰一神。

    这件事之后公孙卿掌握了汉武帝梦想成仙的心理,更加大胆吹牛尽施小计,最后还是凄惨收场。

    求仙的丑剧并没有因为武帝的多次上当受骗而告终,而是老年时的巫蛊之祸才使得武帝从梦中惊醒,迷信是古代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不够、认识自然能力低下的产物,是相信星占、卜盆、风水、命相、鬼神的一种思想。

    神仙思想是古代巫术、宗教、神话、礼俗、哲学、文艺等许多精神文化现象的核心,没有这一思想,这些精神文化现象就不可能产生。

    迷信思想是神仙学说的基础,对于汉武帝来讲神仙思想就是迷信思想的核心。

    迷信的基础是相信神仙、鬼怪、命运灵魂等超自然物质的存在,汉代迷信神仙的思想继承前代而继续发展,那些以传播鬼怪、迷信为业的方士们异常活跃地进行着各种活动。

    除了神仙方术盛行之外,汉代还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思潮,即人们认为上帝是世间的主宰,掌管人间所有的事情,星辰日食都是上天对人类行为的指示。

    在现在看来许多事情是封建迷信思想,而由于当时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人们很容易相信鬼神之说,迷信便作为一种传统的信仰由古代流传了下来。

    西汉初年,统治者把黄老学说中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道家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道家思想中迷信成分的扩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汉代中期,董仲舒从阴阳家那里汲取营养,对儒家学说进行了丰富和改造,大大加重了儒学中的神学色彩。

    汉代迷信神仙的思想从几任君王中都可以体现出来,汉高祖刘邦曾说“吾甚重祠而敬祭”。

    除了帝王们对天地、山川、祖先、鬼神的祭祀与崇拜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禁忌、相术、卜盆巫术等其他迷信活动也尤为盛行。

    禁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建立在相信神灵和巫术观念基础上,具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在汉代无论大事小事都有禁忌。

    相术是推测人的气数、命运的一种迷信,从汉代开始相术成为了一门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学问,同时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相术活动的人。

    卜盆是自商周以来就大受重视的一种迷信活动,汉代也颇为盛行。

    在16岁登基之前,汉武帝刘彻主要受两种思想影响较大:一种是黄老思想,另一种是儒家思想。黄老思想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主要就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不扰民劳民,在此基础上实行法治。

    因此,无为而治和依法治国一直都是刘彻早期受到的思想教育。

    关于儒家思想,刘彻主要得道于两位老师:一是太子太傅卫绾,二是太子太傅王臧。

    卫绾一生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位曾至宰相却也一事无成。

    王臧可谓是一帆风顺,刘彻即位后还升为郎中令,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并在武帝的支持下设立了儒家学堂。

    可见武帝早期受到的儒家思想很深。

    还有一件事对武帝的影响也很大,那就是之前被立为太子的栗妃之子刘荣被废,而自己却被立为太子,虽然这件事发生时刘彻只有6岁,但是对于当时的他却印象深刻,此件事中自己的姑母长公主和母亲王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他对天命观产生了疑惑。

    什么是天命?

    到底有没有天命?

    这时,一个人物的出现解答了汉武帝的疑问,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武帝的思想,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肯定了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掌管着世间的一切事物,天能造万物,星辰日月、冰霜雪花都是天所创造的,所以说天是有意志的,天人相符。

    董仲舒解释了什么是天命,认为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天下百姓都得顺从天意,天下之人都得顺从皇帝。

    他的解释从理论上将武帝长期的疑惑解开了,天命观为武帝实施大一统、征服天下的理论基础。

    历代的天命观都把皇帝看成上帝的儿子,是与凡人不同的圣人。

    在刘彻看来,帝王不仅是统治天的主宰,也能同上帝一样与天同寿、长生不死,自己也可以回到天庭中去。

    他的广求神仙、欲学黄帝、封禅巡行、亲寻蓬莱,甚至更为疯狂的求仙举动与滥杀人才与这一思想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为了找到海上的神仙,汉武帝派千万人乘船浮海。

    元封元年的一次封禅,车驾“周行万八千里”,所用的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所经过的郡国都要修桥修道,修缮宫殿,每次宴饮酒池肉林。

    武帝自己修了一座行宫,并且命令诸侯王自己建造王邸。

    为了迎候仙人,武帝下令广造亭台楼阁,破坏了农业经济。

    元光三年,黄河决口,洪水向东南侵袭巨野,有十六郡受灾,武帝派人堵塞决口,但是又被洪水冲开。

    大臣们纷纷向武帝建议:“江河的决口这是上天的事情不能够通过人的力量强行得堵塞,这样是不会顺应天意的。”

    汉武帝又征求了很多方士的意见,于是决定不再堵塞决口,任其自生自灭。

    汉武帝的求仙,公孙卿起了最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元封二年,公孙卿又向54岁的汉武帝发表了一通议论:仙人是能够见到的,但是皇上您来去太匆忙,所以没能见到。

    接着公孙卿第一次提出了仙人都喜欢居住在高楼上。

    于是汉武帝在长安建造了甘泉宫,后来又在甘泉建造了更大的通天台。

    武帝准备了仙人所用的房屋用具,时刻等待着仙人的降临,还命人扩建建章宫。

    建章宫是完全可以和秦始皇阿房宫比肩的一大宫殿建筑群,亭台楼阁十分雄伟,尤其是建章宫里的“井榦楼”高50余丈,与其他楼观皆车道相属。

    虽然说汉武帝的大兴土木无疑是劳民伤财的举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中国的古建筑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这无不展示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当时我们强大的国家实力。

    汉武帝的求仙对当时的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武帝的求仙心理使得方士有了可乘之机,想骗得汉武帝的信任就必须掌握所谓的科学知识。

    如当时的方士栾大有让棋子互相击打的本事和能看出铜镜年代的本事,少翁能让武帝与死去的王夫人隔着帷幔相见。

    公孙卿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地理知识观察天象,来骗取汉武帝相信巧遇仙人。

    在当时,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骗术层出不穷,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武帝的求仙心理,另一方面也间接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武帝的神仙思想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方士集团。

    方士不劳而食,专门以迷信活动为自己的能事,是西汉社会的一个大毒瘤,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

    在方士的推动下,神仙思想不断发展,到王莽时已经出现了谶纬、灾异说。

    愚昧的人们接受神仙思想,并且代代相传,受其害而不领悟。

    另一方面,使得神仙方术思想蔓延,后来东汉的道教吸纳了神仙方术,方士们逐渐蜕变为道士,而在道士们的主导下,神仙思想与求仙活动仍不绝如缕,如大诗人李白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和武帝一样,也做过一场神仙梦。

    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

    他们就和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

    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

    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

    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

    灌孟年纪已经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常攻击叛军的坚固的阵地,因而战死在吴军中。

    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

    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

    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

    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

    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吴军几十人。

    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了,只有他一人回来。

    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

    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

    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便坚决地阻止了他。

    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汉景帝汇报了,汉景帝就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

    过了几个月,因为犯法而丢了官。

    后来到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

    汉景帝时,灌夫官至代国国相。

    汉景帝后三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

    建元元年,又把灌夫内调为太仆。

    建元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

    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国国相。

    几年以后,又因犯法丢官,闲居在长安家中。

    灌夫家中职累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少则几十,多则近百。为了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

    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灌夫闲居在家虽然富有,但失去了权势,达官贵人及一般宾客逐渐减少。

    等到魏其侯窦婴失去权势,也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

    灌夫也想依靠窦婴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人互相援引借重,他们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间那样密切。

    彼此情投意合,没有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田蚡,田蚡随口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现在服丧不便前往。“

    灌夫说:“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设置帷帐,备办酒席,您明天早点光临。“

    田蚡答应了。

    灌夫详细地告诉了窦婴,就像他对田蚡所说的那样。

    窦婴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

    天刚亮,就让府中管事的人在宅前伺候。

    等到中午,不见田蚡到来。

    窦婴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

    灌夫很不高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应该来。“

    于是便驾车,亲自前往迎接田蚡。

    田蚡之前只不过开玩笑似地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来赴宴的意思。

    等到灌夫来到门前,田蚡还在睡觉。

    于是灌夫进门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备办了酒食,从早晨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

    田蚡装作惊讶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你说的话。“

    便驾车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

    等到喝酒喝醉了,灌夫舞蹈了一番,舞毕邀请田蚡,田蚡竟不起身,灌夫在酒宴上用话讽刺他。

    窦婴便扶灌夫离去,向田蚡表示了歉意。

    田蚡一直喝到天黑,尽欢才离去。

    田蚡曾经派籍福去索取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

    窦婴大为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将军虽然显贵,怎么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地呢!“

    不答应。

    灌夫听说后,也生气,大骂籍福。

    籍福不愿两人有隔阂,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田蚡道歉说:“魏其侯年事已高,就快死了,还不能忍耐吗,姑且等待着吧!“

    不久,田蚡听说窦婴和灌夫实际是愤怒而不肯让给田地,也很生气地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魏其侯没有不听从他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灌夫为什么要干预呢?我不敢再要这块田地了!“

    田蚡从此十分怨恨灌夫、窦婴。

    元光四年的春天,田蚡向汉武帝说灌夫家住颍川,十分横行,百姓都受其苦。

    请求汉武帝查办。

    汉武帝说:“这是丞相的职责,何必请示。“

    灌夫也抓住了田蚡的秘事,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接受了淮南王的金钱并说了些不该说的话。

    宾客们从中调解。

    双方才停止互相攻击,彼此和解。

    同年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窦婴拜访灌夫,打算同他一起去。

    灌夫推辞说:“我多次因为酒醉失礼而得罪了丞相,丞相近来又和我有嫌隙。“

    窦婴说:“事情已经和解了。“

    硬拉他一道去。

    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蚡起身敬酒祝寿,在坐的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

    过了一会儿,窦婴起身为大家敬酒祝寿,只有那些窦婴的老朋友离开了席位,其余半数的人照常坐在那里,只是稍微欠了欠上身。

    灌夫不高兴。

    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武安侯时,武安侯照常坐在那里,只稍欠了一下上身说:“不能喝满杯。“

    灌夫火了,便苦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这杯就托付给你了!“

    田蚡不肯答应。

    敬酒敬到临汝侯灌贤,灌贤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话,又不离开席位。

    灌夫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便骂灌贤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给你敬酒祝寿,你却学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说话!“

    田蚡对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都是东西两官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仲孺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有余地吗?“

    灌夫说:“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

    座客们便起身上厕所,渐渐离去。

    窦婴也离去,挥手示意让灌夫出去。

    田蚡于是发火道:“这是我宠惯灌夫的过错。“

    便命令骑士扣留灌夫。

    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

    籍福起身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

    灌夫越发火了,不肯道歉。

    武安侯便指挥骑士们捆绑灌夫放在客房中,叫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

    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之罪,把他囚禁在特别监狱里。

    于是追查他以前的事情,派遣差吏分头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

    窦婴感到非常惭愧。出钱让宾客向田蚡求情,也不能使灌夫获释。

    田蚡的属吏都是他的耳目,所有灌氏的人都逃跑、躲藏起来了。灌夫被拘禁,于是无法告发田蚡的秘事。

    窦婴挺身而出营救灌夫。

    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对,怎么能营救得了呢?“

    魏其侯说:“侯爵是我挣来的,现在由我把它丢掉,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再说我总不能让灌仲孺自己去死,而我独自活着。“

    于是就瞒着家人,私自出来上书给汉武帝。

    汉武帝马上把他召进宫去,窦婴就把灌夫因为喝醉了而失言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认为不足以判处死刑。

    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赏赐窦婴一同进餐,说道:“到东朝去公开辩论这件事。“

    窦婴到东宫,极力夸赞灌夫的长处,说他酗酒获罪,而田蚡却拿别的罪来诬陷灌夫。

    田蚡接着又竭力诋毁灌夫骄横放纵,犯了大逆不道的罪。

    窦婴思忖没有别的办法对付,便攻击田蚡的短处。

    田蚡说:天下幸而太平无事,我才得以做皇上的心腹,爱好音乐、狗马和田宅。我所喜欢的不过是歌伎艺人、巧匠这一些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样,招集天下的豪杰壮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商量讨论,腹诽心谤深怀对朝廷的不满,不是抬头观天象,就是低头在地上画,窥测于东、西两宫之间,希望天下发生变故,好让他们立功成事。我倒不明白魏其侯他们到底要做些什么?

    于是汉武帝向在朝的大臣问道:“他们两人的话谁的对呢?“

    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为国而死,灌夫手持戈戟冲入到强大的吴军中,身受创伤几十处,名声在全军数第一,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罪恶,只是因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争,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状来判处死刑的。魏其侯的话是对的。丞相又说灌夫同大奸巨猾结交,欺压平民百姓,积累家产数万万,横行颍川,凌辱侵犯皇族,这是所谓'树枝比树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后果不是折断,就是分裂。丞相的话也不错。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决这件事吧。“

    主爵都尉汲黯认为窦婴对。

    内史郑当时也认为窦婴对,但后来又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去回答汉武帝。

    其余的人都不敢回答。

    汉武帝怒斥郑当时说:“你平日多次说到魏其侯、武安侯的长处和短处,今天当廷辩论,畏首畏尾地像驾在车辕下的马驹,我将一并杀掉你们这些人。“

    于是起身罢朝,进入宫内侍俸王太后进餐。

    王太后也已经派人在朝廷上探听消息,他们把廷辩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了王太后。

    王太后发火了,不吃饭,说:“现在我还活着,别人竟敢都作践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后,都会像宰割鱼肉那样宰割他了。再说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自己不做主张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这班大臣就随声附和,假设皇帝死了以后,这些人还有可以信赖吗?“

    汉武帝道歉说:“都是皇室的外家,所以在朝廷上辩论他们的事。不然的话,只要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了。“

    这时郎中令石建向汉武帝分别陈述了窦婴、田蚡两个人的事情。

    汉武帝派御史按照文簿记载的灌夫的罪行进行追查,与窦婴所说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君之罪行。被弹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别监狱里。

    元光四年冬天,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了。同年十二月,窦婴也被斩首弃市。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

    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人士,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

    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人士们也因此而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

    凡和他交往的那些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奸巨猾。

    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

    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

    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

    李陵曾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越过居延侦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顺利返还。

    后升为骑都尉,带领5000名丹阳楚人勇士驻扎酒泉、张掖等地,教习箭术以防备匈奴。

    几年后,汉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其五千兵马随后。

    行至边塞,武帝又诏令李陵,要他留下手下将士,只率五百轻骑出敦煌,至盐水,迎接李广利回师,然后仍驻屯在张掖。

    天汉二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大军运送粮草。

    李陵来到武台殿,向武帝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力可缚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到兰干山南边以分单于兵力,请不要让我们只做贰师将军的运输队。“

    武帝说“:你是耻于做下属吧!我发军这么多,没有马匹拨给你。“

    李陵答道:“不须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汉武帝为他的勇气所感便同意了,并诏令强驽都尉路博德领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

    路博德以前任过伏波将军,也羞于做李陵的后备,便上奏:“现在刚进秋季正值匈奴马肥之时,不可与之开战,臣希望留李陵等到春天,与他各率酒泉、张掖五千骑兵分别攻打东西浚稽山,必将获胜。“

    武帝见奏大怒,怀疑是李陵后悔不想出兵而指使路博德上书,于是传诏路博德:“我想给李陵马匹,他却说什么'要以少击众',现在匈奴侵入西河,速带你部赶往西河,守住钩营之道。“

    又传诏李陵:“应在九月发兵,应从险要的庶虏鄣出塞,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以观敌情,如无所见,则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将情况用快马回朝报告。你与路博德说了些什么?一并上书说清楚。“

    于是,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扎营。

    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

    陈步乐被召见,陈说李陵带兵有方得到将士死力效命,武帝非常高兴,任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

    李陵军驻扎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下令:“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

    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

    李陵挥师搏击,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

    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匈奴兵数千。

    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

    李陵向南且战且走,几天后被困在一个山谷中。

    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创者坚持战斗。

    李陵说:“我军士气不如前,又鼓不起来,是何原因?莫非是军中有女人么?“

    原来,军队出发时,有些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盗贼的妻女随军作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藏匿在车中。

    李陵把她们搜出来用剑杀掉了。第二天再战,果然斩匈奴首三千多。

    他们向东南方突围,沿着故龙城道撤退,走了四五天,被大片沼泽芦苇挡住。

    匈奴军在上风头纵火,李陵也令将士放火烧出一块空地才得以自救。

    又退到一座山下,单于已在南面山头上,命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

    李陵的步兵在树林间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匈奴兵数千,并发连驽射单于,单于下山退走。

    这天李陵捕得俘虏,俘虏供出:“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久攻不能拿下,却日夜向南退走把我们引到塞边,会不会有伏兵呢?'而许多当户和君长都说:'以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打汉朝几千人,却不能把他们消灭,那以后将无法再调兵遣将,也使汉朝越发轻视匈奴。务必在山谷间再度猛攻,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即使不能破敌,返回也来得及。'“

    这时,李陵军处境更加险恶,匈奴骑兵多,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匈奴兵又死伤二千余人。

    匈奴军不能取胜,准备撤走。

    恰逢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出投降了匈奴。

    对单于说:“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只有李陵将军麾下和成安侯韩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阵式前列,分别以黄白二色作旗帜,派精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了。“

    单于得到管敢,大喜,命骑兵合力攻打汉军,边打边喊:“李陵、韩延年快降!“

    接着挡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

    李陵处在山谷底,匈奴军在山坡上从四面射箭,矢如雨下。

    汉军坚持南行,未等冲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弃战车而去。

    当时,还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

    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狭谷,单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在险要处放下垒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进。

    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干掉单于!“

    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

    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陛下不会让您死,以后可想别的办法回去,像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陛下仍以礼相待,何况对将军您呢!“

    李陵说“:你别说了,我不战死,不为壮士。“

    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鸟兽散,还可能有逃回去报告陛下的人。“

    他令将士们每人拿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遮虏鄣会合。

    准备夜半时分击鼓突围,但鼓未响。

    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多名壮士和他们一道冲出。

    匈奴数千骑兵紧追,韩延年战死,李陵长叹:“我无脸面去见陛下呀!“

    于是下马投降了。

    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余人。

    李陵兵败之处离边塞只有百余里,边塞把情况报告了朝廷,武帝想必李陵已战死,就把他母亲和妻子召来,要相面的人来看,却说他们脸无死丧之色。

    后来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了。

    文武百官都骂李陵,武帝以李陵之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则说:李陵服侍母亲孝顺,对士卒讲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

    他长期以来养成了国士之风。今天他一次战败,那些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实在令人痛心!

    况且李陵提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杀数万之师,敌人被打死打伤无数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来一起围攻。

    他转战千里,矢尽道穷,战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的箭雨仍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

    起初,武帝派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只令李陵协助运输,后来李陵与单于主力战斗,李广利却少有战功。

    武帝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腐刑。

    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

    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

    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

    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

    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

    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

    此后,有汉使到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而要杀我全家?“

    使者说:“陛下听说李少卿在为匈奴练兵。“

    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

    李绪本来是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来攻便投降了。

    单于对他优礼有加,坐次在李陵之上。

    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诛,便派人刺杀了李绪。

    大阏氏要杀掉李陵,单于把他藏到北方去了,大阏氏死后才回来。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立卫律为丁灵王,他们都成了掌权的贵族。

    卫律的父亲本是长水胡人,但他却在汉朝出生长大。

    他同协律都尉李延年很好,李延年推荐他出使匈奴。

    出使回来,恰逢李延年家被抄斩。

    卫律害怕株连,就出逃投降了匈奴。他很受单于宠爱,经常侍于左右。

    而李陵则住外边,遇到大事才召入计议。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一向与李陵很好,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

    任立政等到匈奴后,单于置酒款待,李陵、卫律都在座。

    他们虽见到了李陵,但不能私下讲话,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几次把佩刀上的环弄掉,趁捡环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他可以回汉朝去。

    此后李陵、卫律备牛酒慰问汉使,一起博戏畅饮,他们都穿着匈奴的服装蓄着匈奴发式。

    任立政大声说:“汉朝已宣布大赦,国内安乐,陛下年少,由霍光、上官桀辅政。“

    想用这些话使李陵动心,李陵沉默不语,又不经意地摸着头发说:“我已着胡服。“

    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更衣,任立政说:“少卿,你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问好。“

    李陵说“:霍公与上官大人可好!“

    立政说“:他们请少卿回故乡去,富贵不用担心。“

    李陵小声对任立政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无可奈何!“

    话未说完,卫律回来了,好像听到了他们最后的话,说:“李少卿贤能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到秦国,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

    说罢告辞了。

    任立政接着对李陵说:“你也有这个意思么?“

    李陵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

    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

    几次上书,都能切中时弊。

    他认为,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连城数十,还有相当的实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这种情况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

    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向武帝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