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11章 一战定乾坤
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
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固陵,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
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不胜焦躁,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
此时,张良对韩、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对应之策已思谋成熟,见刘邦询问,忙答道:“楚兵既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界。
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
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
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汉军各路兵马陆续会集垓下。
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迫其别姬、自刎。
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正式即帝位,史称汉高祖。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
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
刘邦显得特别高兴,当论及楚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时,刘邦道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并用三杰(即萧何、张良、韩信)。
他语中盛赞张良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劝都关中国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处?
这无疑对新兴的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起初,刘邦本想长期定都洛阳,群臣也多持此见。
一天,一介戍卒齐人娄敬从西域返回洛阳,求见刘邦,陈说关中的地势险要,劝刘邦定都关中。
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而这时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却纷纷陈说建都洛阳的好处。
这些人多是六国旧人,眷恋故旧,乐土重迁,劝道:“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
东有成皋,西有崤函、渑池,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独有张良支持娄敬的主张。
他说:“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则左有崤函之险(即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
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还是娄敬的主张正确。”
张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负重望,又深得刘邦信赖,因而汉高祖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汉五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一天,刘邦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
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
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
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
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
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
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
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
张良此举,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明哲保身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
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汉高祖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
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
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
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
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
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
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更加敬重。《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
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历史评价两汉三国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运筹帷幄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
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退隐黄袍山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
“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名虞,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了她作《垓下歌》。
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
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较少,甚至连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向败局,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此时,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
雍齿虽出卖刘邦,但刘邦念旧情,不忍杀害他,欲偷偷放走他,却被张良发现。
张良并没怪责刘邦,反喜他仁厚,但劝他应当众释放雍齿,刘邦不明所以。
刘邦按张良指示当众释放雍齿,表明他之所以出卖众人是因暴秦逼害而铤而走险,刘邦把坏事归咎于暴秦,令群众更恨秦,决心跟随刘邦,刘邦大赞张良妙计。
一月之期到,张良返韩,刘邦挽留,吕雉知他能助夫君成大业,不惜下跪恳求,张良被她感动,决定暂时留下。
项梁领军救齐,韩信投靠项家军当炊事兵,他暗中观察项梁军情,发现形势不妙,劝众人留下干粮,准备彻军,被众人取笑。
后项梁果然退兵,得韩信早有准备,众不致捱饿,更赞他神机妙算。项
梁出战前,项羽叮嘱他要等自己的援军到来才可迎战章邯,项梁相信项羽说话,不理众将士要求出兵的劝喻,继续退兵死守。
及后,项梁接到军报,以为项羽援军即将到达,其实这只是宋义的诡计,骗项梁出兵,项梁不虞有诈,于是立即出兵与章邯于定陶决战。
韩信分析章邯兵法及项羽援军的去向,认为这是一个陷阱,坚决反对项梁继续进攻,但他地位低微,意见不获接受。
项梁果真中了宋义的计,而宋义亦拒助项梁,项梁战败惨死。
项羽得悉项梁战死一事,伤心欲绝,心知是宋义设计陷害所致,但碍于形势,未能杀他报仇,心情恶劣。
虞姬见项羽伤心,加以相陪,二人倾诉心曲,虞姬曾经历丧亲之痛,理解项羽之苦,二人距离拉近。
项梁出殡,项羽暗暗立誓必杀宋义。
韩王找刘邦,欲讨回张良,刘邦竟诈病拒接见他,而张良亦舍不得刘邦,借故留下,气坏韩王。
项羽因项梁之死大受剌激,为报仇拼命训练士兵,令军队疲于奔命,陈平等找刘邦劝解他。
刘邦劝项羽应忙里偷闲,更看出他对虞姬有意,落力为他做媒。刘邦游说虞姬,却被戚姬误会他想追求虞姬,大吵大闹,被吕雉喝止,刘邦向二妻解释,吕雉心生一计。
吕雉亲近虞姬,与她结义金兰,为未来打算。楚怀王下令救赵,宋义请缨领军,往钜鹿与章邯一战,项羽欲同行被宋义所拒。
楚怀王派刘邦和项羽兵分两路攻入关中,约定谁先攻陷咸阳,即成关中王,令二人抽签定路线,结果刘邦抽中较易行的西路,项羽抽中难行的东路。
刘邦自知实力与项羽相差甚远,答应不抢在他前面,但求项羽把咸阳的财宝分一部分给他,项羽慷慨答允。
项羽教虞姬骑马,被范增发现,即怒斥项羽贪恋女色,项羽不以为然,但虞姬却担心自己拖累他。项
庄等人见项羽终日陪伴虞姬,担心军情有误,劝告项羽,项羽反驳他们。
刘邦出征前夕,张良送他三个锦囊,叫他依指示行事。项羽和刘邦大军起行,二人在誓师大会上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
刘邦心地善良,不欲滥杀无辜,以和谈方法,令各县投降。虞姬堕马,项羽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