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谋略过人!绝处逢生!
“隋末曹操?他何德何能?前面说我好色,现在又以一个口是心非的人来评议我?我的名声就那么差?”曹操不满道:“他也平了北方?最后天下不是李世民得的吗?难道他和刘备孙权一样只能偏安一隅?窝在关中不出来?就像马腾他们一样?”
刘备道:“这李密被称为曹操?罪不至此吧?他屠城?好人妻?我从未见过像曹操那样狡猾的人。”
刘邦道:“很难想象关外有人能打进关内。之前在将袁绍的时候,曹操能能打败他,定了北方,的确了不得。”
“瓦岗一炉香?”李渊暗笑:“李密是后来人,争权夺势,逼宫自大,若以谋士军事自居,或许还能吞下王世充。河南本就是四战之地,首要应是对外。内外皆乱,不亡都不行。”
老年李世民道:“李密虽有才能,但性轻狡。”
【李密,北周名将李弼的曾孙。好读书,尤喜兵法,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以救世济民为己任。开皇中,袭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
【大业初年,凭借父爵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也就是羽林军的一名将领。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有一次杨广在仪卫中看见他,回宫后问宇文述说:“刚才在左边警卫队里的黑脸小孩是个什么人?”宇文述回答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杨广说:“这个小孩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
【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李密非常高兴,于是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人们很少看到他。他曾经准备去拜访包恺,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
刘秀道:“羽林军护卫?宫中?执金吾?李密一开始就当了那么大的官?年少有为,朕在太学时不曾得到重用。”
曹操道:“出身名门,好学博识,宫廷护卫,还可以。我年少时也如此,没什么不对啊。这杨广一开始时应该也没有乱来,报效朝廷是有大志之人的向往。可惜了乱世,断了我的志向!可如此喜欢读书,尤以史书为主,更像谋士,而不像将军。”
【《旧唐书》记载,多方平乱,功盖天下,扶持杨广上位的第一功臣越国公杨素,途经李密隐居之处,看见李密在勤奋读书,拉紧马缰轻声慢步紧紧跟在后头,赶上他后,问道:“哪里的读书人,这样好学?”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拜了两拜,通报了自己的姓名。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李密回答说《项羽传》。杨素对他感到惊异,跟他谈得非常愉快。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他的儿子杨玄感遂与李密倾心相交。】
刘邦惊讶:“读《项羽传》,这是很早就有了反心啊,这杨素也是心大。他不是支持杨广上位的大臣吗?居然还支持读项羽的人?我的臣子,谁敢读项羽?”
曹操笑了:“这个记载不真实吧?和之前那些一样给李密脸上贴金?这杨素不是平定了很多叛乱吗?应该是丞相这类的人物,且杨广也不是弱夫。莫非杨素也有反心?而且项羽有什么好读?能学什么?你有他这个本事吗?”
老年李世民摇头道:“读项羽,学他妇人之仁,好勇斗狠,沐猴而冠,锦衣夜行?李密也无项羽之勇,只学到造反的本事了。这是谁记载的事情?”
【后来杨广征讨高句丽,派杨玄感在黎阳监理军需运输。这时天下动乱,613年,杨玄感筹划起兵,暗中派人到长安迎接李密,让他主持谋划工作。李密到了以后,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使隋军溃散关外;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
【杨玄感听了三策后说:“您说的下策,才是上策。现在朝臣们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攻取它,怎能影响世人?并且经过城镇却不攻打,用什么显示威力?”李密的谋略就没有执行。】
【杨玄感攻打洛阳,连站连胜,隋朝逃将李子雄投奔杨玄感,劝说其称帝。杨玄感向李密征求意见,李密说:“秦朝末年陈胜想要称王,张耳劝阻因而被赶走;东汉末年曹操准备要挟献帝赐给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虎贲、斧钺、弓矢、禾巨鬯等九种器物作为夺取政权的演习,荀彧制止因而被疏远。今天我如果说直话,又怕走上张耳、荀彧的老路;如果阿谀奉承顺着您,又不是我的本意。为什么呢?起兵以来,虽然频频胜利,但到州郡县城,还没有人响应。洛阳的防守力量比较强大,各地的援兵越来越多。您应身先士卒,尽快平定关中,却想急于称帝,为什么要向人们表现器量狭小呢?”】
看了地图,曹操感兴趣道:“果然造反!可这三策也不错,只能怪杨玄感不懂形势。虽然已经有人造反,但并不成势,他手下也没有多少人吧?如何长驱直入攻破长安?一路过去,隋朝多方将领阻击。就算你有项羽那样的能力,也是双拳难敌四手。那李渊就很厉害,等到几年后再反。”
同时,也对李密的进言表示了认可。
“如果一定要反,应该选择上策,作为隋朝将领,可以吸纳隋军,割据幽州青州冀州之地,借攻打高句丽的众怒得民心,然后图南。”
“中策和下策难度都很大,长途跋涉,粮草供给,沿途受阻,还想攻城略地?杨玄感同袁绍一样,好高骛远。打幽州会被随军阻挠,打长安也会被随军阻挠,为何不选更容易成功的方式呢?”
“稍微成功便骄气,这就是我当初兵败赤壁的缘故,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王道,以幽州为据,谋河北,行袁绍事,再图洛阳长安,抢先进入蜀地,即可。”
朱元璋对李密的计策给予了肯定,“上策很好理解,高筑墙,广积粮。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能着急。李渊距离关中近,你距离远,不一定要去关中,幽州也是可以守的,甚至可以学李渊得到突厥以及高句丽的支持。可惜了杨玄感,幼时未经冷暖,是将臣之后,如何明白创业之艰难?还选洛阳,得了洛阳又如何?关中有隋军。且当时隋军又不是东汉末年曹操时的那样已经变成了荒地,粮草丰足,兵精将广,四面围攻,如何能胜?”
刘邦摇头道:“选我这条路?无人帮你牵制隋军主力,把下策当成上策,杨玄感有勇无谋。”
【而后杨玄感战败,李密被捕,以金钱贿赂看守官兵,让他们放松防备。李密请求买来酒菜,每天晚上吃喝,通宵达旦,押送官员更加放松。走到邯郸,李密等七人趁机挖穿墙壁逃掉。】
【到淮阳郡,隐姓埋名,常常以失败而悲痛,可他并没有就此作罢,瓦岗军起义时,主动投靠,得到瓦岗领袖翟让的信任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