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崇祯
繁体版

第39章 暗查卫所

    安排好这事,郝晋回神了,继续报告:“农家多不愿意出租耕牛,怕牛累了病了死了。如派差人强迫,怕会生出事端。”

    太子摆摆手,说:“连人带牛一起来。按照耕田的数量,给足钱粮。这样,开荒更快。”

    郝晋领旨,众人继续议事。

    冉驸马和巩驸马家有煤矿,邱致中建议用他们的矿工挖井。

    太子指示,为预防蝗灾,顺天府每个县,由官府出钱派人,至少养两万只鸡鸭。地里有蝗虫时,让人带着鸡鸭群抓蝗虫。

    议完旱灾蝗灾的抗灾措施,太子对郝晋说:“郝卿,凡是进宫前主动买国债的人,个个又忠又廉。顺天府要从他们中尽量挑选吏员。比如,菜农汤文琼,让他回老家密云当吏员,管理饥民开荒。”

    这是小事一桩,郝晋领旨不提。

    第二天中午,太子一行人终于到了通州城,入住总督仓场衙门。

    通州为运河上重要枢纽,每年运到京城的400万石粮在此周转,人口众多。户部派驻侍郎在此,称为总督仓场侍郎。

    太子召见众文武,有户部仓场侍郎,工部提督修仓侍郎,通州总兵,通州知州,以及巡仓御史,户部工部各属官,通州总兵下属各将官。

    太子见完各文武官员,准备休息。

    邱致中神秘地递过几本名刺,说:“小爷,这几名军官,想多买国债。”

    太子无所谓地说:“他们派人去户部买就好,何必禀报我?”

    邱致中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们家中的子弟,想当小爷的侍卫。”

    太子问道:“我的侍卫?我身边的锦衣卫都是父皇安排的,找我有用吗?”

    邱致中急了,说:“他们家中的子弟,就是锦衣卫。下个月,小爷您从坤宁宫搬出来,住进东宫。到时候,小爷您可安排人当东宫侍卫。”

    太子明白了。东宫侍卫的长官,当然是父皇安排。自己塞几个人当普通侍卫,该是举手之劳。

    现在有人上赶着送钱,当然笑纳了。

    太子说:“我知道了,你把名单送上来。”

    邱致中拿出5个人的名单。太子看了看,说:“还有呢?”

    “没有了,就这5个人。”

    “还有多少银子?他们送给你的!”

    邱致中吓得跪倒在地,哆哆嗦嗦地说:“小爷圣明。他们确实送了奴婢一些银子。”

    “快拿出来!送了多少?”

    邱致中有点犹豫地从袖子里掏出了一锭银子,说:“他们每人送给奴婢一锭银子。”说完,又掏出了4锭银子。

    太子伸手拿过银子。凉凉的,捏着有点软。

    一股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感觉涌上了心头。前几年,太子吃饭用的是银碗,那感觉跟现在一样。

    后来那些银碗银筷子都被崇祯皇帝收走了,全都炼成了银锭。

    邱致中是身边人,可不能得罪死了。太子问:“他们愿买多少国债?”

    “每人买两千两。”

    太子拿起一锭银子,说:“这事我答应了。这是小爷赏你的。你明天一早回京。”

    太子跟崇祯有样学样,抢走四锭留一锭,不抢你的算我赏你。

    邱致中原不想走,琢磨着怎么在太子身边捞些好处。现在,不得不走了。小太子太精了,再不识相,自己一准倒霉。于是,他赶紧磕头谢恩,抄起一锭银子走了。

    第二天一早,邱致中与方拱乾骑马回京。

    太子安排一番,与李若涟等侍卫换上了一身便服,吩咐身边小珰:“去请孙侍郎过来。”

    说话间,孙传庭来了,说:“殿下,臣听京营巡查报告,这两天出城的人不到两万。是否奏请陛下,下令驱赶城中流民?”

    太子却说:“这事先不管。现在我要去查看军屯的事情,你换上便服,跟我一起走。”

    军屯?皇帝把清理军屯的事情暂停了,没说取消,也没再追查鱼鳞册。现在太子又要清理军屯?

    孙传庭说:“城中现有定边卫指挥,可传他晋见。”

    太子不理,说:“都督府下属各卫,军屯粮这些年越交越少,为何?这些指挥,朝廷让他们交田地册子,他们会不会推脱?我要先查清卫所土地情况,再作决定。我们扮作收购土地的商人,去城外打探。”

    卫所土地的事情,孙传庭很清楚。他原想说:你问我就行了,何必出城冒险?

    不过,从传话游戏看,太子殿下恐怕对所有人都不信任,想要亲自查看底层的实情。

    孙传庭劝阻道:“殿下,城外流民盗匪出没,危险无处不在,还请殿下三思。”

    詹事府师傅林增志得到消息,也来劝阻:“太子殿下,您便服出城,只带了这么少的护卫。若是龙鱼混杂,有不测之祸,臣等万死莫赎。还请殿下三思。”

    太子好不容易出了京城,又把邱致中和方拱乾给支走了。现在正是自己可以自由行动的时候。这两人无权限制自己。

    太子说:“你们若真是忠臣,现在就跟我走。若有祸事,你们不能替我挡枪吗?”

    这两人无奈,只好跟随。只有跟上去,才能保护太子不出事。真出事,不过一死而已。若是不跟上去,真出了事,恐怕全家都不够死的。

    一行十几人,骑马出了通州城。他们要去定边卫后千户所。

    沿途有很多饥民队伍,准备开荒。

    他们走了几里地,人烟逐渐稀少。路边的田地有些抛荒了,稀稀拉拉地能见到一些农夫,正在初春的地上忙碌着。

    走了一会,突然,前面一群人停住了,吵吵嚷嚷的。

    一些人穿着号衣,拿着刀枪盾牌,拦住了去路,要检查行人的黄册,也就是明朝的户口本。

    此时,有人大叫:“我有黄册。不小心在路上丢了。邻居们都能证明。”

    那些人不管,“没有黄册就是奸民,拿住充军!”这个人努力挣扎,最后被绑住了双手,带到一旁。

    跟他同行的众人不敢言语,待过了路口关卡,才敢低声议论:

    “二狗子倒霉了!”

    “倒了八辈子霉,以后子子孙孙都是军户!”

    “哪有子子孙孙?当了军户,哪有女人嫁给他?”

    “不光是没子孙,他能活得过今年,都算他好命!”

    “就是!遇到去年那样的灾荒,我们还能去京城逃荒,军户只能在家里等死!”

    “那是啊。要敢逃走,被卫所抓住了,少不了一顿打!”

    “一顿打是轻的。打死了,他们会在乎?再去抓人当军户!”

    “各位!各位!别议论他人了。自己的黄册可得收好了。”

    “快走快走!离这些倒霉军户远一点,别把霉运传给我们!”

    大家相约,加快了脚步,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