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崇祯
繁体版

第87章 文华殿演习

    也有大胆的说,:“上面既然说了要去捣乱一下,搞乱了也没什么吧。那些锦衣卫大汉将军看着个子高,其实都是样子货,没什么用。”

    另外一个人附合:“那是。要是让他们去校场跟我们比试,那可能有人连弓都拉不开,力气大拉得开弓的又不一定能射到靶子上去。”

    “他们最好的功夫就是站功,哪象我们还经常上校场去练一练呢。我就整年都没看见他们有人去练武的。”

    “要不我们哥几个等会去称称锦衣卫的本事?反正是皇爷的意思。让我们去称称锦衣卫的斤两,看看他们守卫皇宫能不能守得住。”

    “好啊!我们5个人一起发动,谁能得到赏钱,五个人平分,怎么样?”

    5个小太监都点头称好,“就我们5个人,看看能不能突破他们的守卫。”

    “说好了,等会你们听我指示,我说冲,咱们同时分头往外冲!”

    三座门前,兵马司的人要排队搜身,然后放了100个人进了三座门。随后三座门关上,这100个人走进长安东街。

    有锦衣卫和户部的官员们拿了文件出来,填写每个人的姓名地址,然后每个人发了一个进宫的腰牌,随后众人就可以进入长安左门。

    在锦衣卫引导下,众人走过承天门,穿过端门,来到左顺门,锦衣卫会检查众人的腰牌放行。过了左顺门,这就是进宫了。

    众太监走过会极门,右转就是内阁办公地文渊阁,左前方就是文华殿。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几个太监,猛地冲向旁边拦人的绳索,想越过绳索和后边的锦衣卫冲去内阁。

    旁边的锦衣卫赶紧阻拦捉拿,就在众人手忙脚乱时,有一个小太监身形灵活,从一个大汉将军的裤裆下钻了过去,直奔内阁。

    这一下子就乱套了,其他的太监们有的停下看热闹,看他会不会进到内阁里面去。这小太监吗,就是跑得快,在宫里要想出人头地,跑得快可是基本功。再加上大汉将军手执器械,转过身来时,人已跑出去好几步远,再追之不及了。

    会极门到内阁太近,就在小太监快要冲到内阁门廊里的时候,突然间有一个大汉,手里拿了一根短棍,突然挥手把棍子投了出去,正砸在了那个太监的右大腿上,小太监扑通摔倒。正挣扎着想再次爬起来,就这会功夫,后面正追逐的锦衣卫两个人赶上来,抓住了那个小太监。两个锦衣卫一左一右抓住胳膊,小太监一瘸一拐地,被押着往右顺门而去,准备押出宫去。

    正在承天门城楼上的皇帝,刚才发生的一切,全部都看见了。于是下了城楼,看看准备如何处理?“刚才是谁扔那个棍子的?”

    这时候有一名大汉走了出来拱手行礼,他是锦衣卫的李若涟,时任锦衣卫指挥佥事。

    “吴孟明,赏李若涟银十两,抓到人的两个锦衣卫一人一两。”

    吴孟明一头大汗的,赶紧跑了过来,说:“臣万死。竟有小太监能脱离掌控,冲撞内阁。”

    “那你有什么办法,防止下次还出现这样的事啊?”

    “锦衣卫不能全部都排在前面,要排成两排。穿了盔甲执长大武器和盾排的排前面,持腰刀棍棒无甲的隔几步在后面。再安排人守在内阁前面。这样应该可以万无一失。”

    “六科廊那里也加派人手保护。宫中就这两个办公地方最紧要。你们继续演习。”

    皇帝问御马监掌印方正化:“方伴伴,刚才跑出来的小珰叫什么?”

    “他叫顺子,李长顺,胆子大,竞敢在宫中乱跑,冲撞了皇上,请皇上重重治罪。”

    朱经理插话:“他这是遵旨行事,演习不是演戏,就要敢动真格。赏他五两银子,给他治好伤,提拔一下。”

    “奴婢遵旨。”

    随着闹事的5个太监被押出右顺门,剩下的95人进到文华殿中,一人拿二两银子买国债。这些人出殿以后再经东华门出来,交回进宫腰牌。这第一批人出宫后,再放第二批人从东长安街进来。

    第二批太监中,也有人想冲破队列,但是被锦衣卫两层守卫困住捉拿。皇帝观看了整个演习过程,总算有些放心了。

    皇帝觉得这演习是个好东西,昨天听朱经理讲解整个人群如何分群,控制,走动,出宫,路线安排,保卫安排,众人都觉得整个安排非常严密,没想到真到演习时候,几个小太监一冲,就出了漏洞。

    要是以前宫里的守卫也这么经常演习,应该没有“梃击案”了。梃击案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的一场有关当时太子朱常洛(祟祯父亲,明光宗泰昌帝)被刺杀的大案。

    当时,万历帝皇后无子嗣。万历帝先与宫女王氏生子朱常洛,郑贵妃后生子朱常洵(后封福王)。开始,因郑贵妃得宠,万历帝想违背“立嗣立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引发国本之争,遭到朝中大臣反对,不得已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此事君臣相争二十余年,万历为此几十年不上朝,朝政为之混乱多年。后来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

    张差被审时,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的。时人怀疑郑贵妃想谋杀太子,但皇帝不愿深究,最后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又在宫中密杀了庞保、刘成二太监,以了此案。

    梃击案遂成为明末三大疑案之一,严重破坏了皇家内部的信任和气氛,破坏皇家威信,与另两件疑案一起,合称明宫三大案,毒化了明朝末年君臣信任和皇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