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崇祯
繁体版

弟64章 暗夜袭敌营

    “我巴不得祖大寿从南边突围,南大营在女儿河与小凌河之间,祖大寿渡过小凌河,从南大营突围,很容易被我们困在两条河流之间,到时候我们调兵包围过去,他只有死路一条。”

    原来济尔哈朗虽然在锦州城周围的8个方向立了8个大营,但是并不是平均分配兵力。济尔哈朗判断,祖大寿从东突围的可能性最大,军队一直向东,突到海边再等待明军派船接走,所以在东大营,他派了两个女真甲喇3000人负责守营,加上汉军蒙古军,共有四千多人。

    第二重要的就是东南大营此处,是围城集团和阻援集团的结合部,同时,离东西石门山最近。如果阿济格挡不住,那么从这里就可以快速支援东西石门山和乳峰山一带,所以济尔哈朗在这里也放了一个女真甲喇,其实就是全军的预备队。

    而其他大营都只有一两个女真牛录,带一些蒙古兵和汉兵把守,汉军在前两条封锁线警戒。

    一旦锦州守军从北方或西方突围,必然需要渡过小凌河和女儿河。此时,利用蒙古轻骑,缠住锦州守军。锦州守军没有船只,只能不穿盔甲光着身子泅渡,到那时,蒙古人在马上射出轻箭,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把锦州守军一个个射死在河里。

    本来济尔哈朗的中军营帐放在东大营,最近洪承畴带兵到了松山城。收到消息以后,济尔哈朗就把中军大帐移到东南大营,随身带来一个牛录再加侍卫和护军500多人,现在在东南大营,光是女真兵这边就有2000多人。当然,有一些女真兵在女儿河以北的两条防线里,看着汉兵和蒙古兵监视锦州城。

    固三泰又问:“既然不怕祖大寿走南边突围,在南大营为什么还要放那么多兵呢?”

    济尔哈朗:“我那是防着洪承畴的,怕他突破乳峰山一线,到时他们就可以接应我军过女儿河,同时沿河阻击南军,同时防止他们夺走我们的浮桥。这两座浮桥可是很关键的。”

    固三态:“听这声音,南蛮子突进大营了!”

    “无妨。他们进来了,等会想出去就难了。南蛮子就是这样,刚开始气势汹汹,没两下子就没劲了,等他们败逃时,你带人骑马追杀,杀个痛快!”

    “多谢王爷,等会儿瞧我的。”

    有侍卫进来报告:“王爷,南军三千余人进了营!”

    “传本王命令,各军不要慌乱,不要急,列好阵势,慢慢来,等周围增援包抄的大军一到,再反攻不迟。”

    明军的突袭被迫转为强袭,激烈的战斗在夜幕中展开。三眼铳、鸟铳、弓箭、砍刀与盾牌,在夜色中交织出一幅生死交战的画面。

    双方的喊叫声、兵器交接的金属碰撞声、以及火铳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幕幕的战地声响。

    明军以精锐的火铳手为核心,短刀和弓箭手则作为辅助,利用火铳的掩护,对敌军进行远程投射和近身突袭。他们的行动迅速而勇敢,显示出他们有着严明的训练和丰富的战斗经验。

    清军则以厚实的盾牌为防御核心,他们排成密集的阵型,利用盾牌阻挡火铳的轰击。他们的弓箭手箭法精准,一枝枝重箭,带走了一个个火铳手的生命。

    明军轻装而来,带的大盾不多,幸好还带了一些大车车箱。明军清军对射,明军明显吃亏。

    江翥:“虎蹲炮,毒火飞炮,给我狠狠打!”

    小号毒火飞炮,一种老炮,前面有点象碗,功能有点像后世的枪榴弹。一颗内装黑火药会爆炸的炮弹,放在前面的碗里面,后边炮管里装上发射药。士兵们把炮调好,固定在地面挖好的洞里,士兵点着炮弹引信,再立即点着炮的引火绳。

    很快,火光一闪,呯地一声,炮弹高高飞出,落到大盾背后的敌阵中,稍顷,轰然炸响,被炸伤的几个鞑子哭喊着在地上挣扎,被同伴拖走。

    虎蹲炮几十斤重,二尺长,前面有两个固定的铁爪子,士兵把铁爪狠狠地砸到土里,调好角度,固定炮尾,装入一颗实心炮弹,点着火门,呯地炸响,炮口火光一闪,一颗弹丸飞出,狠狠地打在大盾上,大盾被打出一个大洞,后面的士兵被弹丸穿过身体,血流满地,当场毙命。

    趁着几发炮弹造成的混乱,明军士兵持刀和小盾,冲进鞑子阵中,进行近身突击。鞑子的士兵如同东北山林中的豹子,灵巧、凶猛、武艺高强,精于各种冷兵器的使用。他们用长矛和短刀对靠近的明军刀盾手进行反击,虽然阵势慢慢后退,却始终不乱。

    战斗激烈而残酷,每一个呼吸之间都有生命被收割。血液喷溅在土地上,刀剑在肉体上留下深深的伤口,箭矢穿过肌肉,钉在身体里。哀嚎声、咒骂声、呻吟声混杂在一起,这就是激烈残酷的血肉战场。

    双方的火铳手在相互对射,他们的火铳在黑夜中喷发出火光,犹如野兽的眼睛,照亮了黑暗。每一次射击都伴随着震撼的轰鸣声,那声音在战场上回荡,让人心悸。火铳铳口硝烟迷漫,战场在营火的照耀下,仍然昏暗难明。

    双方的士兵都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投入战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深刻的仇恨。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取得优势。他们用尽全力厮杀,毫不退缩。在这场残酷激烈的战斗中,生存与死亡只是一线之间,生命一刻不停地消耗着。

    清军人数虽少了一些,但他们拼死抵抗,战斗异常惨烈。尽管明军战士悍不畏死,但面对清军的坚决抵抗,他们始终无法击溃面前的一排排敌军。

    王廷臣很着急,他站在南边的寨墙上四处张望。他本来以为,清军大营里可能只有千人左右,他以三倍的兵力突袭,应该可以击溃驱散敌军,带走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