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开始
繁体版

第38章 该告别了

    看着张凤英天天这么开心的样子,周林也为她高兴。

    可是,时不时的,他又没来由的感到心慌:现在是高兴了,再过几个月可怎么办?

    他真是不敢再往下想。

    每回看着张凤英抱着孩子神采飞扬地跟人说着话的时候,他就不由得会在心里叹一句,这也是个苦命的女人。

    秀云奶奶之前说过的话,周林并没有忘记。

    而且奶奶猜得没错,小洪博满月时,张凤英是一点动静也没,压根就没有去带孩子去娘家过满月的打算。

    距离小洪博满月,过去了也有十天的时间了,这母子俩没有过去不说,那张家也是一点动静也无。

    期间只有阿香婆过来了两趟送了点东西,那天的那个刻薄女人再也没有来过。

    而凤英嫂子她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上辈子周林也没有太关注这个,连阿香婆都没怎么接触过,他一直以为张凤英是个没有娘家的女人呢。

    要是一般女人,娘家人这么冷漠,还不知道会伤心成什么模样呢。

    可张凤英呢,她就跟个没事人一样,整天风风火火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点伤心的意思都没有。

    看来,她真的已经放下了,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没有娘家的女人了。

    不过,正如阿香婆之前断定的,张凤英她又是个有福的,刘大娘这个婆婆待她是真好,基本可以说是把她当成了亲女儿了。

    只是据秀云奶奶所说,刘大娘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原来,刘大娘自己也是个没有娘家的人。

    不过,她跟张凤英的情况不一样,张凤英是娘去世得早,爹娶了后娘才这样。

    刘大娘是个孤儿,小时候运气好,被慈济堂收容了,最起码没有被饿死。

    后来刘元志的爷爷看中了她,把她抱了回去,给自己儿子,也就是给刘元志他爹当了童养媳。

    然后还给她取了新名字,跟了夫家姓刘。

    其实刘大娘在刘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这是个良善的人家,并不会因为她是童养媳就不给她吃饭,只让她干活。

    而且刘元志他爹对她也很好。

    这也是刘大娘后来坚持守寡,一直没有改嫁的原因了。

    可惜就是好人不长命。

    刘大娘自己没有娘家,唯一的依靠就只能是夫家,她从张凤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所以对这个儿媳,她是真当女儿来疼的,将心比心嘛!

    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小洪博在户外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张凤英不忍心婆婆一人上工支撑这个家,干脆请木匠给小洪博做了个小木车,每天她都会带着儿子去上工。

    孩子睡着的时候就放在木车里,她去干活儿,孩子醒了,她就去哄孩子、换尿布、还有喂奶。

    本来陈家姐妹俩说要帮张凤英带孩子,让她安心去地里干活的,孩子饿了的时候,她们会把孩子抱到地头让她喂奶的。

    在农村里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好些人家老人身体不好,就在家带孩子,儿媳去队里上工。

    所以,在田间地头,经常会看到有妇女随便找个僻静处给孩子喂奶的。

    周林当初头一回见到,都震惊得不知如何是好了,眼睛都不知道该往哪里看了。

    后来见多了也就习惯了,当然,他碰到这样的场景,都会自觉地转过身去。

    子曰,非礼勿视。

    陈家姐妹的好意却被张凤英拒绝了。

    理由就是,陈家姐妹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走了。

    万一她跟儿子习惯了由她俩照顾,到时候形成了依赖性怎么办。

    而且她也不想跟儿子分开,哪怕几个钟头她也不愿意。

    陈思乐她们一听,觉得也挺有道理的。

    说实话,她俩其实也没多大信心照顾好一个小娃娃。

    不过,她俩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既然在跟刘家搭了伙儿,她们就把做饭的这个活儿接了过来。

    除了一些比较难烧的菜,平时做饭煮粥,还有一些家常菜,都由这两个丫头全包了。

    而张凤英呢,带着孩子上工也不是没有困难,不过基本都是能克服的。

    而且她所在的那个工作组以女人居多,对她这些困难,都是很能理解的。

    大家伙儿也是能帮就帮。

    农村就是这样,有争吵,有极品,但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质朴的,能搭把手的,大多都会伸手拉一把。

    最最重要的,张凤英的男人可是队长的族亲,有队长的照应,也不会有哪个不长眼的去往上撞。

    更何况,人家刘家婆媳平日里待人处事一向不错,都是有口皆碑的。

    小洪博可能是因为一直在户外长大的,他性格开朗得很,谁抱都不哭,不像有些孩子认生,只认家里的几个亲人。

    无形中,这也给张凤英减少了许多负担。

    每回孩子哭了,都不用张凤英起身,有的是人抢着去抱。

    其中跑得最快的人当中,就有秀云。

    她可喜欢小博这个孩子了。

    人都说,喜欢小动物的人心肠都软。

    秀云就是这样一个人。

    为此,那些大嫂大娘都爱开她玩笑,

    “秀云丫头啊,这么喜欢孩子,干脆自己早点生一个呗!”

    秀云脸皮薄,红着脸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个时候,张凤英就会挺身而出,为秀云解围,

    “去去去,咱们秀云还是新媳妇,脸皮嫩得很,可不比你们这些老菜帮子,一个个脸皮厚得很!”

    然后一个大嫂就笑着说道,

    “哎哟,说咱们是老菜帮子,那凤英你是新媳妇呢,还是老菜帮子呢?”

    另外一个马上接话,

    “凤英可不能算新媳妇了,人家娃娃都有了!

    可要说老菜帮子也不对,毕竟人家结婚也才只有一年,顶多啊,算是颗还没团心的大白菜!”

    这话一出,地里的人全都笑开了。

    秀云的尴尬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小洪博也肉眼可见的长大了。

    等到他终于能抬起自己小脑袋的时候,也是到了该跟陈家姐妹告别的时候。

    她们出发的日子定在了五月一号。

    临走之前,她们把能留下的东西都留下了,只带走了一些必须带走的随身物品。

    秀云跟张凤英,一人分了一条红围巾。

    据她们所说,这两条红围巾是纯羊毛的,是陈思乐爸爸在蒙古的战友送给小姐儿俩的礼物。

    秀云跟张凤英自然是不肯收,可陈思安却说,

    “这围巾在我们手里只是围巾而已,我们家里还有很多别的款式的。

    可围到了两位嫂子的脖子里,却显得异常的好看,我们想,你们这里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吧。”

    这话说得很动听,那俩人当场就不再反对,也不顾天气已经热了,坚持把围巾围在脖子里,相互欣赏了许久。

    小姐妹的零食还有不少,她们全都留下了,分给了队里的孩子们。

    刘大娘收到的礼物是一只手电筒。

    “就是电池被我俩用完了,还没来得及去买。”

    陈思乐说这话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至于姐妹俩的那些锅碗瓢盆,还有带不走的那些被褥什么的,除了秀云挑了两只精致的小碗跟小勺,还有刘大娘看中了她们那口铁锅外,其余的,全都交给了队长,让他看情况分配给队里那些比较困难的人家。

    最后,周林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有礼物。

    “周哥,这些日子借了你不少书看,也受了你不少照应。

    我跟我姐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什么可以报答你的。

    之前看你解那些初中题都很困难,却一直坚持在解,我就抽时间把你那本初中的习题册上的题目全给你解了一遍。

    这就是所有的答题过程。”

    看着陈思乐递过来的这一本本子,周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真没想到,这俩姐妹还真是有心人。

    他接过本子,嘴巴蠕动了下,却什么感谢的话也没有说出来。

    最后笑着说了句,

    “真不枉费我想了好久的主意,出谋划策,精心给你们准备了一道送别宴。”

    “真的?”

    姐妹俩顿时目露惊喜。

    送别宴就放在刘大娘家,除了知青小院的这几人,另外就只邀请了队长刘元昌,以及队里的拖拉机手张学明。

    一会儿吃过饭以后,姐妹俩将乘着拖拉机去镇上,再从镇上坐车到市郊的码头,晚上乘船离开。

    送别宴可花了几人不少的心思。

    除了刘大娘婆媳还有秀云的拿手菜外,周林还特别供应了两道沪市本帮菜。

    他到河边钓了小半天,终于被他凑齐了满满一碗大虾。

    不过今天他没有水煮,而是做了一道葱爆大虾。

    除了虾,他还做了一道糖醋小排。

    他早上去食品站时,那些带肥肉的部分很快就被抢光了。

    排骨要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东西没有多少油水,骨头还占份量,对于农家人来说,太不划算了。

    要买骨头,他们寄可买那些剔掉了肉的大骨,那个便宜,用来炖汤的话,汁水也足。

    周林乐得没人跟他抢。

    于是,他很是豪气地称了两斤多的小排。

    做这两道菜都是要先油炸的,刘大娘在旁边看了直砸吧嘴,

    “城里人就是舍得,做这么点子东西,要用这么多油!”

    周林听了有点哭笑不得,

    “大娘,不是说城里的菜都费油,而是我恰好选了两道费油的菜罢了。

    大娘您放心,刚才我去买排骨的时候,顺便称了两斤猪板油,您有空地把它熬了,今天费的油就又回来了。”

    刘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