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千叟宴
繁体版

第二十九章

    新任刑部尚书尹继善,从刚刚过世的李卫手中,接过了大清帝国缉盗捕亡的差事。

    心中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能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对他尹家来说,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对他个人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自己的父亲尹泰就曾经当过东阁大学士,那可是被民间称为“宰相”的职位。

    如果能沿着目前这条仕途的康庄大道一路前进,望父亲的项背应该也是不成问题的。

    母亲出身微贱,娘家是辛者库的缝补匠,又是父亲的第三房小妾。

    只要自己也能出将入相,一定能帮母亲奏封一品诰命夫人。

    也让她老人家扬眉吐气一把,不至于终其一生都是灰头土脸,奴颜婢膝,始终无法挺直腰杆,抬起头来做人。

    忧的是,李卫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也很棘手,不是那么容易收拾的。

    其他的刑案且不说,连李卫都束手无策的《千叟盛宴图》失踪一案,该如何破局就是天大的难题。

    自己如果在这个案子上不能有所作为,被乾隆皇帝走马换将,那是迟早的事情。

    正在府上喜一阵忧一阵的尹继善,突然迎来了一个大人物的造访。

    “尹兄,别来无恙啊,虽然你我同朝为官,却不能日日相见、向您讨教。”

    一个唇红齿白、面如朗月的年轻人,大步流星走入尹府的正堂,目光炯炯有神,说话中气十足。

    二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啊,不知傅大人造访,未能远迎,还请见谅。”

    尹继善对傅恒的突然造访,十分惊讶和纳闷。

    自己平日里和他交往甚少,可以说只是闻名,并没有公务上的交集。

    他今天真称得上是不速之客。

    要知道,这位刚及弱冠之年的小伙子,可是当朝的仕途新星,前途无可限量。

    他一奶同胞的亲姐姐,是乾隆皇帝的正宫娘娘,深得乾隆的宠信和喜爱。

    也就是说,这个小伙子是当朝的国舅爷,别看年龄小,还是御前行走的蓝翎侍卫。

    乾隆为了锻炼培养这个小舅子,还让他担任了军机处行走。

    尹继善不知道的是,乾隆前几日把雍正留下的血滴子进行了分解改造,剩下的可用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护龙局”。

    这个“护龙局”的头脑,就是眼前这个少年老成的傅恒。

    分解改造血滴子,那是乾隆深思熟虑过的结果。

    在朝堂内外,血滴子的名声太不好了。

    传说甚多,议论纷纷,搞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言官御史也多次讽谏上书。

    最关键的是,没想到父皇雍正在最后的时刻,将血滴子的领导权交给了汉族出身的李卫。

    虽然这是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无比信任,但是让乾隆心中还是深埋芥蒂。

    这么重要又不能为外人所知的机构,竟然让李卫这个外族人插上一脚,乾隆怎么想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现如今,李卫已经去世,正是解决血滴子问题的绝佳时机。

    所以,乾隆毫不犹豫地出手。

    将瞻代从血滴子中调出,出任察哈尔都统兼古北口提督。

    虽然名义上升了瞻代的官,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将瞻代踢出了权力核心圈。

    血滴子中身怀绝技、忠心耿耿的武林高手,被原封不动地转为护龙局的班底。

    所谓“护龙局”,意图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保护乾隆这个真龙天子。

    这么有创意又职责鲜明的机构,名字还是人家傅恒起的呢。

    “是这样,我来府上是传皇上口谕的。”

    傅恒也不啰嗦,直抒胸臆。

    尹继善赶紧掀起袍袖准备下跪接旨。

    傅恒立马一把搀住了他。

    “这是口谕密旨,皇上说了,你可以不用跪接。”

    “谢皇上隆恩。”

    尹继善肃颜恭语地回答道。

    “皇上怕你庶务繁忙,顾不上破获《千叟盛宴图》的案子,特派我和刘统勋刘大人协助你破案。”

    听到傅恒传达完旨意,尹继善心中顿感释然。

    还是乾隆想的周到,自己是刑部的堂官,百事缠身,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破获一个案子,哪怕是无比重要的《千叟盛宴图》失踪一案。

    现在好了,有了刘统勋和傅恒的加入,自己身上的担子和心中的压力就小多了。

    刘统勋这个人,尹继善是知道的。

    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刘棨当过四川的布政使。

    他自己还是康熙五十六年的进士,是个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而且为人正直、敢于犯颜直谏,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搭档。

    可是,刘统勋目前并不在刑部任职,不知道乾隆是如何安排他和自己搭档呢?

    傅恒好像看出了尹继善的心思,不紧不慢地说道,

    “皇上为了便于你们沟通和配合,已经将刘统勋从上书房行走的位置上调到你们刑部担任侍郎,以后他就是你的左膀右臂了。”

    “好的,皇上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真是让在下佩服。”

    尹继善想把对乾隆的无限敬仰之意,通过眼前这位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传递到乾隆的耳朵里去。

    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溜须拍马机会,更是直接向皇上献媚的终南捷径。

    “皇上还说了,《千叟盛宴图》于我大清国来说,那就是国画,事关国运和朝廷的脸面,要不计代价地拿回那幅画。不能流落在民间,形成无穷祸患,让那些意图闹事的刁民轻慢我朝廷无人,趁机造谣起事。我们三个组成侦破国画被盗案的基本班底,还会陆续加入于敏中和袁枚两人。”

    “好的,一切听从傅大人调遣就是”

    虽然是刑部尚书,尹继善还是要在傅恒面前表现出毕恭毕敬来,谁让人家的关系后台比自己硬呢。

    一听说还有于敏中和袁枚,尹继善的心里开始翻江倒海起来。

    于敏中是乾隆钦点的新科状元,才思敏捷,举世无双。

    在会试后已经到自己府上登门拜访,拜自己为座师,那可以说是自己人。

    提起这个袁枚来,那就一言难尽了。

    论才学,那是没的说,与于敏中不相上下,难分伯仲。

    也是乾隆钦点的进士出身,这次考试总算找回了上次恩科考试不利失去的颜面和锐气。

    论性情,袁枚恃才傲物的劲头儿实在让人受不了,而且这次金榜高中后更是愈演愈烈。

    他好像对上次未能拜师成功的事情耿耿于怀,心胸气量上不敢恭维。

    前几天,有几句袁枚非议尹继善的话,就已经传到了尹继善的耳朵里了。

    好事之人添油加醋的成分肯定有,但是说尹继善“外饰忠厚、内藏奸诈、沽名钓誉”的评价,恐怕绝不是瞎编的。

    尤其是那句“心似玲珑八面通”的评语,肯定是袁枚所说无疑。

    明褒实贬的文辞里隐藏了多少袁枚对尹继善的痛恨啊。

    真后悔上次没收其为徒,这样既不用结怨于袁枚,又能将一个大才子笼入麾下,变成自己的人。

    这一恩一怨的差距,可是有着天渊之别啊。

    尹继善想到这,心中的后悔劲就甭提了,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谁说聪明人不办傻事,傻事都是聪明人干出来的。

    傅恒看了一眼默不作声的尹继善,起身要走。

    “尹大人,在下还有公务在身,就不多叨扰了,告辞。”

    “啊,啊,好,好的,就不多留傅大人了,我也准备到刑部走一趟,处理一下李大人留下的差事。”

    尹继善赶忙站起,拱手送傅恒出门。

    刚到刑部大堂坐下不久,尹继善就听到了乾隆皇帝对李卫的最终处理结果。

    这次还挺体面,乾隆亲自为李卫赠赐谥号为“敏达”,意为聪敏练达。

    按照总督职衔厚葬李卫,让朝中有名望的满汉大臣代表乾隆到李卫府上吊唁,李卫的儿子中挑选了一个能充任公差的,补了一个苏北盐道的实缺。

    总算是盖棺论定,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

    乾隆看到了李卫临终所上的奏折,为他公忠体国的精神打动了。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李卫在奏折中详述了自己对大清朝的无限热爱,把自己对社会治平安定的设想都和盘托出,让乾隆感到颇受教益。

    在提到那幅乾隆视为国画的《千叟盛宴图》时,李卫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开诚布公地写道,

    “臣李卫有罪,罪在识人不明,致使歹人有机可乘,陷先帝于险境而不知自;罪在缉盗不利,遭至国画下落不明,使主上忧心分神而不得解。此皆是臣才疏学浅、愚钝无知,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过也。临表涕零,不禁五内俱焚、深感自责。”

    乾隆看完,心中的怨气消掉了一大半。

    贾士芳进宫面圣,也不能全是李卫之过。

    如果雍正不下旨,李卫敢让贾士芳入宫吗?

    当然不敢,即使李卫胆大包天,他也没胆子将一个大活人频频带入宫禁啊。

    借他十个胆子,李卫也不敢。

    至于《千叟盛宴图》被盗一案进展缓慢,李卫有难辞其咎的领导责任。

    但是形势发展迅速,江湖还是那个江湖,套路已经不是李卫以前玩的烂熟的那个套路了,也不能全怪李卫。

    廉颇老矣,不能饭啦。

    宝刀未老那是期许,宝刀已老才是现实。

    心情释然的乾隆做出了让满朝文武、朝廷内外暖心的处置决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李卫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大家都弹冠相庆,为李督师有了好结果奔走相告。

    即使是江湖中人,往日里也多蒙李卫成全活命,更是对乾隆的这个决定大树拇指,不禁对这位年轻的帝王刮目相看。

    哪怕是李卫曾经因为公务得罪的仇家,也不再幸灾乐祸,反而生出一股子惺惺相惜的知遇知己之感。

    毕竟,李卫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人家能有个好结果,对自己也不是坏事。

    坐在刑部大堂上胡思乱想的尹继善,被声若洪钟的呼唤惊醒。

    “尹大人,我有要事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