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云笈
繁体版

楔子·下(字数超限一篇发不下~)

    (六)打开脑洞

    其实我们也很难下定论这些神话没有发生过,或者是被严重夸大过。我们无法判断地球在演化过程中是否出现过更高级别的文明。地球文明发展到现在,我们对宇宙的了解还不足4%。在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设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级,制定了一个等级标准来衡量宇宙文明的技术水平,通过掌握不同能量控制技术进行文明等级的划分。

    一级文明是行星文明,可以主宰其母星以及周围卫星能源的总和。

    卡尔达舍夫有一套能量利用的计算公式,截止2018年,地球人类文明为0.728级文明。有人预计在200年以内,人类完全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基本摆脱了对石油、煤炭的依赖。人类通过激光电子发射装置,使地球大气电离层形成新的电磁场,人类可以控制自然气象,将不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反动力技术发明得到普遍运用。此时的人类已经能够利用地球上的所有资源,文明等级终于达到了一级。未来人类将有可能与我们在文化方面有很大不同,甚至在神经功能上也会存在差异,他们很可能是未来学家和哲学家们所预测的“后人类”或“超人类”。

    二级文明是恒星文明,可以充分利用恒星的能量,完全控制其母星系恒星。

    可以在其星系的所有行星上自由生活和穿梭,而不用担心能源问题。能够有效利用恒星发出的无尽能量,社会已经高度发展,发展趋向于高度加速。我们想象一下,到4220年,人类的足迹遍布太阳系。火星作为第二地球,大量地球人开始移居火星,金星纳入第三地球改造计划。基因工程重大突破,人类的智力和寿命大幅提升。行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恒星能源得以开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戴森球理论”,此时的太阳更像是地球人的加油站。人类可以充分利用恒星能源的同时,标志着人类文明正式达到二级水平。

    三级文明是星系文明,对于地球人类而言,如果达到三级文明,意味着可以运用整个银河系的资源。

    人类将创造出半机械的新人类,用于殖民恒星。人类想要扩展到整个银河系,最主要的就是解决距离问题。曲率引擎超光速相对于银河系来说还是显然太慢了,虫洞技术将是空间穿越的主要方式,而虫洞对于负能量的要求极高,维持一个半径为一公里的虫洞所需要的负能量物质相当于整个太阳系的质量。所以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将作为人类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但是真正解决能源问题的将是在宇宙物质中占96%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卡尔达舍夫认为三级文明太过于先进,以至于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且不说想要达到这个文明的难度有多大,单是文明提升的时间跨度就非常长,需要数十万年的时间,甚至更久。

    四级文明是星际文明,此文明的高度可以准确到达个体星系位置,并且能与其他星系进行沟通。

    《三体》中的“降维概念”就是在第四阶段中形成。在四级文明面前,三级文明根本不值一提,也只有极少数的三级文明才能够突破自身到达更高等级。这个阶段的文明对于能量的需求已经扩张到了整个宇宙,因此也称为“宇宙文明”。他们已经能够掌握所在宇宙的所有能源,他们是这个宇宙的主宰,他们能在原子尺度上创造复杂形式的生命,并且控制着所有的星系。四级文明可以利用暗物质来操纵时空,还掌握了细胞再生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永生不灭的状态。四级文明虽然无所不能,他们依然无法突破所处宇宙的限制,每次当他们到达宇宙的边界时,又会出现在宇宙的另一边。他们意识到了多个宇宙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找到进入其他宇宙的办法,只有少数几个四级文明突破某个技术起点后进入到五级文明。

    五级文明是多维空间转换文明,具有这种能力的文明可以在行星、星系和更大天体的不同维度之间转换。

    例如,当速度和方法正确时,它可以从地球的三维空间转换到地球的四维空间,甚至是地球的高维空间,从而回到地球的过去,走向未来。此等级将完全突破时间的衡量,也就是说可以穿越时间,进入所谓时间轴的任意节点。其实质是地球运动的每个能量点(量子振动可以将不可见的能量转化为物质状态并产生电磁波形成引力场)都处于一个唯一的密度值空间,其轨迹类似于基因结构。物体转换到四维空间后,我们可以随意捕捉地球所在的每个能量点,在地球一次运行的轨道上进入一个能量点的量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量场的位置情况。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同时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即这种文明可以实现所谓的人类跨越。

    六级文明是平行宇宙文明,这种文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能量与物质相互转化的叠加状态。

    灭霸的无限手套已经掌握了六级文明,可以掌控所有认知领域里生物的能量。能够实现独立宇宙与另一平行世界之间的旅行,能够适应不同宇宙之间的任何环境和任何维度。

    七级文明是神级文明,这种文明是一种具有统治意识的能量体,是低级文明无法观察到的。

    它有能力在11个维度中进行转换、观察和控制。人类目前认为宇宙符合11个维度中最低的维度,最高的维度可能是无限的。也可以认为,在这个层面上的文明创造了宇宙游戏。它的存在类似于人们所提到的神,它能够操纵组成宇宙的最基本粒子,并且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粒子进行复杂的创造。任何文明在它面前都失去了描述的可能性,因为它可能是一片虚无,也可能只是一个意识,又或者整个宇宙只是它模拟的一个游戏而已。这难道不是很类似中国“道”的概念。

    ----

    在宇宙诞生之初,哪怕只有千亿分之一的概率,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至少都会诞生上千个生命体。如果其中一支文明发展到了现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卡尔达舍夫认为,宇宙很可能存在着神级文明。

    以上几种文明层次都是根据“卡尔达舍夫等级”对于文明层次的理解和推演,当然还有0级文明存在,就是还没有发展出任何社会形态的原始文明,不过人类出现之前的地球虽然有生物存在但连0级文明都不算,是属于依靠行星天然环境才能存在的生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就提出了一个“球型能量源”的概念,即可以在一颗恒星周围建立起球型结构,获得最大化的恒星能量。这个超级能量壳体就是所谓的“戴森球”,虽然这是一个传奇式的构想,但天文学家们通过一些红外空间望远镜也发现了类似特征的天体,处于尘埃团笼罩的恒星看起来很像一个戴森球。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广域红外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巡天调查就曾发现笼罩在宇宙尘埃团中的恒星。上个世纪70年代,天文学家们进行一项对全天25万个天体的红外巡天调查,发现了17个类似戴森球特征的天体。根据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理查德·卡里根介绍:“我们可以想象宇宙超级文明首先将能量殖民范围从自身所在的行星系统开始,获得最大化的恒星能量。”

    卡里根希望能在附近的星系中观察到巨大的“戴森球”痕迹,对于卡尔达舍夫第二级宇宙文明而言,其不仅对一颗恒星进行戴森球化改造,可能会对一个恒星集群进行能量殖民,所带来的影响将会被我们观测到。比如,我们将会探测到在银河系中出现反常的黑暗空隙,恒星的部分能量将会以红外波段的形式泄露出来,使得在红外线空间望远镜上可观测到明亮的发光现象,也可将其认为是戴森球体表面的热辐射。

    科学家认为猎犬座M51螺旋星系是一个理想的戴森球体寻找场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与斯皮策红外空间望远镜将对星系中的无数恒星世界进行观测,通过可见光与红外照片的叠加跟踪被尘埃团笼罩的恒星。但是卡里根粗略估计在M51星系中应该不会存在无法解释的“泡沫”或者空间。由于巨型椭圆星系不存在尘埃团的干扰,如果其中出现了不寻常的黑暗空隙,那么从整体上看就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但距离我们较近的椭圆星系至少有6000万光年,因此需要更大的空间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可提供足够的分辨率。

    在卡尔达舍夫文明体系中,可利用最高能量的宇宙文明为第三级文明,足以控制整个星系中的所有能量,但现有的天文观测并未发现整个星系的能量发生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在猎犬座第三级文明要么不存在,要么还未出现。

    -----------------

    (七)山海奇观

    甲骨文“昔”字,画的是一个太阳,下面是水波纹,一派波涛汹涌的景象。意思是曾经有大洪水泛滥的日子,大家不要忘记。

    世界上多数民族,也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可见自然变迁,沧海桑田,遍及全球,人们一直到今天还有洪水为患的深刻记忆。

    中国神话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传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炎黄子孙世代和黄河共生共荣,对黄河的治理始终贯穿整部华夏文明史。与洪水的抗争、对自然的改造古来有之,正是这种对命运的不屈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

    中国关于洪水的古老传说非常多,大水曾不止一次侵袭大地,给地面上的生灵带来惨痛的经历,较早的记载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舜以为圣。

    《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

    后来的记载逐渐将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一说共工与颛顼争帝位而战,共工失败后触断不周山,使得天塌地陷,才有女娲补天。依据《山海经》记载,共工为炎帝后裔,共工与颛顼之争,亦是黄炎战争之余绪。此战又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

    关于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历史记载则更为详细。

    《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尚书·虞书·益稷》中记载: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又有:(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吕氏春秋》中记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又有: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

    《孟子·膝文公上》中记载: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

    上古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筑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鲧治水九年毫无进展,洪水反而越涨越高,他为救苍生不息破釜沉舟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终激怒了天帝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鲧死于羽山。

    《归藏·启筮》中记载:鲧死三年不腐,刨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鲧化为黄龙后沉入羽渊,而他腹中刨出一条虬龙则腾空而起,盘旋腾跃,他就是禹。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

    天帝也终于有所悔意,派应龙下来帮助大禹,还带来了息壤。可这却激怒了水神共工,他更助长了水势。于是大禹在会稽山集会群神,斩了共工派来捣乱的巨人族防风氏。于是,大家齐心合力开始治水。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还记载了: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相柳经过的地方都会被挖成沼泽和溪流,可见相柳确实继承了共工水神的职能。禹杀了相柳,这依然是炎黄大战的余续。

    大禹到了黄河岸边,河伯献上一幅治水的地图,就是河图。禹让一只大黑乌龟驮着息壤,应龙用尾巴在前面开路,他一边疏导河道一边用息壤来阻挡洪水四流。大禹从源头的积石山一路疏导,到了吕梁山洪水被挡了回来,他用神力在龙门将山辟开,据说江海上的大鱼都要来这里试试能否跃过去。他又在下面将挡住河路的山斩为几段,凿开了神门、鬼门、人门,就是三门峡。河水奔流而下,浩浩荡荡。

    他在桐柏山斩妖除魔,擒住了淮水、涡水的水怪无支祁。他斩了妖龙,用来儆戒其他引水的龙。云神伯翳引来神鸟帮他,他们驯服了很多鸟兽前来助阵。青丘的九尾狐也来给他昭示。

    大禹手持耒耜,带着九州万民输江导河,步履蹒跚,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他发明了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历时十三年,大水终于退去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还收集了九州的铜铁,在荆山脚下铸造了九鼎。鼎上绘刻了九州万国的凶恶神兽和鬼神精怪,教导人们辨认奸邪,人们看到图像就可以提前预防它们,免遭戕害。

    ----

    传说大禹治平水患后,和他的臣下伯益根据治水过程中游历九州的见闻编著了《山海经》。

    《吴越春秋》中记载: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几经后人增删修改。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山海经》是由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而来,人们从荒蛮的远古时代起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增益,最后才见之于文字。成书约在战国之前,成书后仍不断经后人修改增订而成。这部存世最古老的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实际上是一部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其中山经是介绍山川地理、水文植被、矿产物藏以及奇禽异兽等;海经主要记叙海内外奇异的国家和部族,以及神明祭祀、神奇事物和神话历史。《山海经》最早可能是一部图册,配有文字说明,后来图画部分佚失,后人根据文字说明增补。

    《山海经·禹曰》云: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大禹为了治水游历了九州土地,天下万国。除了山形地貌、水文矿产、奇珍异兽,还记录了九州山海中有很多天神,英招、陆吾、泰逢、计蒙……他们各司其职。还有天地创生后留下的上古妖兽,九婴、离珠、猰貐、驺吾、穷奇、梼杌……当然还有天帝神明的记录,帝俊、羲和、西王母、烛阴、祝融……

    这些天帝神明,有的各司其职,但有的却是闪烁其词。其中最为神秘的就是天帝帝俊,作为《山海经》中的最高神明,他有庞大的子孙传承谱系和后代邦国,然而却不见后世其它文献的任何记载,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

    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落,显然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

    帝俊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记载帝俊内容的多达16则记录,只有帝颛顼多至17则,此外黄帝10则、炎帝4则、帝喾3则、帝尧2则、帝舜8则、帝丹朱2则、帝江1则、帝鸿1则。

    通过这16项帝俊的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是他赐给羿彤弓。

    《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大荒西经》云: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又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海内经》云: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我们看到天帝帝俊不仅生了十日、十二月,其子孙在人间建立的国家遍布九州。后稷是周人的祖先;“舜之所浴”的从渊是羲和浴日的地方,而且传说舜就是姓姚;此外《诗经》中还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可见,夏商周三代的祖先都跟帝俊有关,拥有如此庞大家族体系的帝俊为什么在后世记述中却消失了?这些“食五谷、使四鸟”的后代去了哪里?

    《山海经》里的至尊天帝神秘的帝俊到底是谁?他是什么人的信仰?为什么会被后世隐去而逐下神坛?除此之外,还有《楚辞·九歌》中屈原歌颂的最高神东皇太一,都有同样的命运。神话传说太过久远,历史记载的迷雾难以拨云见日,但还是不禁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故纸堆里寻找蛛丝马迹。或许将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远古时代的景象会越来越清晰。

    -----------------

    (八)天下长河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这条母亲河。除了上古神话中的补天治水,信史史料记载的黄河,不仅滋养了两岸人民,更是一位暴虐无常的母亲。

    黄河自古以来就“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其摆动幅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世所罕见。黄河夺淮就是其决溢侵犯其他河流的重要表现,古淮河水系是独流入海的,包括淮河干流和诸多支流。

    《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入海。

    桐柏即今桐柏山,淮浦故址在今涟水县治。这两条史料,概括地描述了先秦西汉时期,淮河干流的基本流路及其入海口的所在位置。

    东汉、三国的《水经·淮水篇》,尤其是北魏的《水经·淮水注》,对淮河干流的流路以及其所接纳的支流,都有详细系统的记述。在历史早期,黄河沿河东北流入渤海,淮河东流入黄海,它们各行其道,基本互不干扰。

    ----

    先秦时期,为了沟通黄淮之间的水上交通,先人利用有利的自然水系,开凿河渠,才使黄淮水系互相沟通。

    首先是菏水的开凿。淮河支流泗水与黄河支流济水,于鲁西南地区相距不远,中间又是一片湖沼洼地,为了沟通黄淮水运,春秋后期在今鱼台与定陶之间,开挖了一条运河,这就是菏水。它东连泗水,西接济水。从此,由淮入泗,由泗入菏,由菏入济,由济而达于黄河,黄淮之间首次建立了人为沟通关系。

    然后是鸿沟的开凿。鸿沟实质上是利用出自广武山北的黄河济水分流,引流经由圃田泽的调蓄之后,至大梁之北折南流,在项城与颖水汇合。而颍水又与汝水沟通。鸿沟自大梁之南,向东分出汴水、睢水、涡水、沙水等,加上其所接连的颍水和汝水,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系统,这就是鸿沟系统。

    《史记·河渠书》载鸿沟: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鸿沟系统的建立,加深了黄淮之间的联系,直至汉唐时期,鸿沟系统仍在起着联系黄淮水运交通的重要作用。

    菏水与鸿沟的相继开凿,使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沟通密切,从而促使淮河流域经济迅速发展,繁华的都市大量出现。但自西汉开始,运行千年之久的运河,由于泥沙的淤积,决溢开始趋于严重。一旦南决,便进入淮河流域地区,干扰淮河水系,破坏地区经济。

    ----

    淮河的灾害主要来自黄河的侵犯。黄河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侵夺淮河河道,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特别是夺泗入淮。

    据史料记载,黄河曾多次南犯夺淮,但时间都不长,对淮河流域的改变都不大,唯有1128年开始的第四次夺淮大改道,给淮河带来灭顶之灾。这次夺淮时间长达727年,造成淮河水系的重大变化,使淮河成为天下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黄河最早侵犯淮河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汉文帝前元十二年,黄河在酸枣决口。《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今河溢通泗。”泗水是淮河的支流,既通泗,势必入淮。

    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又在瓠子决口。夺淮事件发生后,汉武帝命大臣率士卒民夫前往堵口,然而堵而复失、失而复堵,持续24年之久。直到元封二年,汉武帝亲自坐镇,下令汲仁和郭昌带数万军卒进行堵口,终于成功。

    北宋以前,黄河泛滥决口,或夺颍入淮,或夺涡入淮,次数并不多。到了北宋初期,黄河由于沿隋唐以来的河道行水日久,下游河床淤积严重,因而多次在南岸决口。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黄河在滑州大决,东南流至彭城界,进入淮河。朝廷一边命兵夫堵口,一边派人了解水情。使者看到黄河水冲过决口汹涌奔流的情势,感到难以堵住决口,便将视察的情况向朝廷写了一份建议,“治遥堤不如分水势。自孟抵郓,虽有堤防,唯滑与澶最为隘狭。于此二州之地,可立分水之制,宜于南北岸各开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节减暴流,一如汴口之法。其分水河,量其远迩,作为斗门,启闭随时,务乎均济。通舟运,溉农田,此富庶之资也。”但宋太宗急于把决口堵上,该计划并未实施。

    自此以后,黄河河道愈来愈不稳定,30年间四次南流侵淮注入黄海,直至宋仁宗天圣五年七月,“发丁夫三万八千,卒二万一千,缗钱五十万”,才堵住了决口,使黄河重归故道。此后至宋神宗熙宁十年,黄河又发生一次较大的南决侵淮,其余时间基本上以北流入渤海为主。

    -----------------

    (九)黄河夺淮

    到了金朝和南宋初年,黄河因战乱爆发,缺乏治理,决溢入泗入淮更加频繁。

    《金史·河渠志》中记载,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决开黄河李固渡堤口,黄河水自泗水入淮。

    据分析,当时黄河干流自李固渡经濮阳、郓城之南,在鱼台入泗水,由泗水经徐州,至今清江夺取淮河下游千流东注黄海。独流入海的淮河水系,从此演变成为黄河下游的支流水系。

    杜充决河不仅没能阻止金军的铁蹄,还淹死沿岸百姓20余万人,而因此流离失所和死于瘟疫的更是数倍于此。当时正值南北用兵之际,金朝也无暇过问。自此以后,黄河数十年间,迁徙无定,而以东南入泗夺淮为常,成为黄河全面夺淮之先声。

    ----

    金世宗大定八年,黄河又在李固渡大决。金朝既想动工堵塞决口,又怕南宋乘机北进,于是采取不堵口政策,使黄河脱离了北流入渤海的河道,更向南移,终于形成夺淮之势。

    金世宗于大定二十九年正月驾崩,皇太孙完颜璟即位,当月,黄河在曹州小堤之北决溢。

    金章宗明昌四年,黄河在卫州决堤,大名、清州、沧州都遭水淹。洪水北流,冲垮长堤十多处,河水平地漫灌,泛滥成灾。明昌五年,黄河又从阳武决口。随后分为两支,其北支流注入梁山泊后由济水入渤海。其南支在砀山以下侵汴水由徐州冲入泗水,最后从淮阴注入淮河,夺淮入海。

    《金史·河渠志》中记载,金大定八年至明昌五年,黄河水势趋南,下游分成三股夺淮。干流自李固渡开始,南移经今东明,定陶、单县之南,砀山、萧县之北,又东至徐州沿今废黄河入淮。建炎二年的黄河干流此时成为北汊流,至徐州入干流;南汊在今延津分出,东南经封丘、睢县、商丘之南,在砀山西北汇入干流。

    对奔腾咆哮的洪水,金朝上下束手无策,仅调集民夫在孟阳河堤和汴河堤岸作些填筑修补,使洪水不至于浸没南京(商丘)而已。这场大水灾,使山东、河北、河南等路黄河两岸大批百姓失去生命,幸存者流离失所,农业基础受到严重破坏。

    金朝把这次决口的责任推到都水监王汝嘉等人身上,责杖七十,以掩天下耳目,对黄河决口却依旧是置之不理,任其泛滥。金代末年战争频发,因人为决口,黄河更趋南徙。金哀宗正大九年,黄河全线夺泗入淮。天兴三年,黄河干流又南下夺取涡水入淮水。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元军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黄河横冲直撞,在淮河流域南北滚动,淹没数十州县,灾情惨重。

    ----

    元初,忽必烈迁都燕京,后改称大都,使全国政治中心移至北方。由于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发展滞后,大量的粮食、布帛丝绸等物资需从南方运往大都,故河道漕运显得尤为关键。为保运河通畅,以备京师供应,元朝及后来的明清两朝都采取防止黄河北决的措施,不顾及黄河向南泛滥危及两岸人民之后果。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开凿了济州河,南北大运河畅通。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半年后贯通,忽必烈对此十分高兴,亲自赐名为会通河。

    至元二十三年,黄河南徙夺淮的势头发展至极限。颍水流域是黄河冲积扇的西南界,黄河夺颍入淮,是黄河夺淮发展至极限的标志。当时,黄河在今原阳县境分为三股:主流经陈留、通许、杞县、太康等地仍由涡水入淮水;北汊大致沿古汴水流路至徐州江泗入淮;南汊则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地南下夺颍水入淮。

    自此以后到元末的80余年间,黄河在淮北平原上肆虐泛滋,淮河水系遭受严重破坏,故《元史·脱脱传》云:“方数千里,民被其害。”

    元惠宗至正四年,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北决,洪水冲淤会通河。正面临王朝危机的元朝政权,派贾鲁征调大量民夫堵治黄河,使黄河又复归到古汴水故道。至正十六年,贾鲁自郑州引索水、双桥等水经朱仙镇入颍河,以通颍、蔡、许、汝等地的漕运,当时又把此河称为贾鲁河,即现代沙颍河上游的贾鲁河。后来,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又出现了以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为次的南、东分流局面。

    ----

    明代,黄河下游对淮河水系的干扰不亚于金、元两代。明朝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

    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黑洋山决口,东南至开封城北,主流折南流经陈州循颍水入淮称为“大黄河”,原先干流因水势减弱变为支汊流被称为“小黄河”,这是黄河主流首次夺颍水入淮河。当时,淮河中下游的主支流河道,几乎全为黄河及其分流所夺。

    弘治初年,黄河自开封以下,河堤南高北低形势更为严重。为保护运河大动脉,明朝进一步采取南疏北堵的治水策略,先后派河臣白昂、刘大夏等人治黄,在黄河北岸筑堤,在黄河南岸引黄河南行,迫使黄河进入淮河河道。此后黄河在淮北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多股并存,迭为主次,变迁极为紊乱,淮河水系遭受彻底破坏。

    弘治四年,黄河在曹州黄陵岗、金龙口等7处决口,洪水北行在张秋进入会通河,北上的漕船、货船都被堵在张秋。明孝宗紧急任命副都御史刘大夏堵口。刘大夏制定并实施北堤南分的策略。在他的主持下,兴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长250多公里的黄河北大堤,太行堤。

    太行堤建成后,阻止了黄河的北泛,保障了会通河的畅通。但是,任其向南分流给黄河以南广大地区造成了经年不断的严重洪水灾害,导致黄河下游南向分支越来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挟沙能力愈低,黄河河道状况愈益恶化。直到正德三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颍入淮的水量才日益减少。

    嘉靖二十五年以后,黄河南流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后潘季驯出任总理河道前后历时27年,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黄河基本上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由于泥沙的长期堆积,河床大部分被抬高成为地上悬河。

    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高家堰建成后,洪泽湖成为淮河洪水停蓄的空间,由此带来了新的防洪问题,即洪泽湖水位上升,回水使湖区上游的泗州城和明祖陵被淹。

    万历二十年,泗州积水久不消退,潘季驯因此被削职为民。束水攻沙的方略遭到朝廷上下的质疑,甚至有人提议废毁高家堰。

    万历二十一年,黄河大水,淮河入黄口门被堵,洪泽湖水位急剧上升,浸没泗州城和明祖陵。

    万历二十三年,再次侵袭明祖陵,洪泽湖大堤溃决。

    万历二十四年,继任总理河道的杨一魁为缓解泗州淹城之灾,动用民工20万,实施了分黄入海工程,导淮入运,进而入江和入海由此而拉开了序幕。

    万历三十二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

    在明万历统治时期,黄河决口18次。

    有明一代,淮河自洪泽湖下泄的洪水,主要出路是向东经里下河地区入海,分洪入江仍属次要。但由于淮河下游入海河段被黄河泥沙淤填抬高,淮河入海通道严重被阻,汛期上游来水,下游宣泄不畅,导致洪泽湖水面的扩展与溃决。这是黄河夺淮之后,淮水入海受阻而疏通入长江的开始。明清两代曾设法整治,但因顾此失彼,流路极端混乱,灾情愈演愈烈。

    ----

    清朝,黄河已不再向涡、颍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受灾最重,其次为皖北与山东。

    清康熙、乾隆、嘉庆三代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阴和洪泽湖大堤等地亲自巡视。

    康熙初年,黄河多次南决,主流由涡河下入淮河,高含沙的黄河洪水进入洪泽湖后使湖区迅速淤高。造成高家堰多次开坝泄洪和决口,导致了淮扬地区大水灾,泗城淹入湖中。

    康熙十六年至二十六年,靳辅连续十年担任河道总督,又拾起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靳辅治河22年,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增建了归海闸、归江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

    到了道光、咸丰期间,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黄河尾闾河床淤积速度加快,连年决口。当时的治河总督差不多年年更换,以惩处治河不力。

    咸丰元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南端蒋坝附近大堤决口,洪水经三河东入高邮湖,流经高宝洼地、金湾河、芒稻河,在三江营注入长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雏形。

    直到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北徙,发生大改道,由利津入海为止,终于结束了自金代以来长达727年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而淮河却已完全失去了入海的通道,由三江营汇入长江,随长江东流入海。原属淮河支流水系的沂、沭、泗水,因入淮无路,或淤塞、或壅成湖、或乱流东注入海。黄河河床大部分被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历史上著名的泗水今已不复存在,汉唐时期上百个大小湖沼也已消失在地图上。

    ----

    七百余年间,黄河洪水漫流遍及整个黄淮平原,由于水流不畅,汛期来临,横流漫溢,积涝成灾。不知黄淮两岸有多少百姓受灾,洪水泛滥,瘟疫肆虐,死者不可计数,生者被迫流徙他乡。

    就这样,曾经是中华版图上最为丰裕富庶的膏腴之地、钟鸣鼎食的礼乐之邦、文脉不息的齐鲁大地、战略腹心的华北平原,终年饱受黄河旱涝之灾饥民遍野、一片哀鸿,黄河下游各路州府百姓流离失所、迁徙四方。这也是继衣冠南渡、建炎南渡以来,明清两朝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根源。

    从此,多少繁华的印记深埋于河床之下,多少传承千年的氏族宗庙远走他乡,星河灿烂的中原文明从那时起归于黯淡。几千年来,繁荣鼎盛的河洛中原,帝国的心脏,也因此永远的告别了它的帝都时代。这是皇权时代辉煌的余烬,也是中华文明告别古典时期走向衰落的肇始。

    -----------------

    (引子)

    这就是几千年来黄河水在华夏中原大地上留下的故事。有史以来,明确记载的黄河泛滥多达1500余次,改道26次,对黄河的治理和改造贯穿了我们整部文明史。

    短短几万字理不清华夏脉络传承,匆匆数千年诉不尽黄河儿女情长。正是因为黄河是这样的存在,让上古先人不得不联合起来,大规模治水的组织能力是中国得以凝聚的基因,一辈一辈的传承下来。

    千万年来,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没有什么能替代黄河对华夏文明产生的滋养,也没有什么能超越黄河给炎黄儿女带来的灾难。

    黄河,不仅雕塑出华夏大地的轮廓,更雕塑出炎黄子孙的风骨。

    黄河,既是民族的文脉,也是文化的长城。对黄河的征服与捍卫,是这个民族记忆中永恒的主题。

    治水,是这个民族最古老的传说,而我要讲的正是一段与黄河相关的神话。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喜欢以纪录片的手法来讲述一段华夏上古传说,如果你也同样喜欢,就让我们一起从探索黄河开始,翻开瑰丽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