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造反开局,老朱崩溃了
繁体版

第五十四章 从社学到国子监

    看着众人的眼神,詹徽心中有得意之感,他知道目的已经达到。

    “其实这个方法说出来也很简单。”

    “那就是物尽其用!”

    “如今皇上开建大明,天下稳定,读书人日益增多。”

    “每个乡县之中,大多有不少的童生!”

    “臣以为,太子所说的九年义务教育,此举只要是开民智,若是以童生当做教书之人,已经足够。”

    詹徽的话让大臣们陷入了沉思。

    用童生来教书,这个提议既新颖又实用。

    这些童生虽然还未考取功名,但他们也是读书人,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而且,他们也需要生活,从朝廷中拨发银两给他们,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也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至于这些童生,大多数都是还未考取功名,甚至是已经考取功名无望。”

    “但是这些人也是需要生活的,从朝廷中拨发银两给这些教书之人,想必还是有人愿意做的。”

    “臣以为,当择童生中年龄长者为师,以德行观察之,想必此法就可以顺利实施。”

    “朝廷可以统一标准,派专人负责勘察,以防欺世盗名之徒!”

    “当然,这只是臣的一些浅薄见识,究竟如何办理此事,还需要太子拿主意!”

    詹徽很是谦虚,把主动权又交回了太子的手中。

    朱标欣赏的看着詹徽,此人如果可以的话,倒是可以重用。

    不骄不躁,懂得进退。

    有真才实学,也懂得为臣之道。

    怪不得能坐上如此重要的位置。

    “诸位大人们认为这个建议如何?”

    朱标满意的点了点头,顺便问向其余的几位大臣。

    工部尚书秦达,刚才一直在仔细的思考,此时听着太子发问,率先开口。

    “此法虽未实施,但是目前听来,确实是最合适的解决之法。”

    “而且这个方法也能够顺利的实施。”

    “詹大人不愧是才思敏捷,短短时间就想出了如此应对之法,佩服!”

    能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不会太蠢,现在谁都能看出来,太子很满意这个解决的办法。

    詹徽肯定会因此得到太子的青睐,所以秦达不介意顺嘴夸上一句。

    随着秦达的表态,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詹徽的提议。

    他们认识到,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教师资源的问题,同时也为那些未能成功考取功名的童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詹大人的提议确实精妙。”刑部尚书赵勉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稳重而有力,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朝廷只需拨出少量的银两,就能让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而且,这也为那些生活困难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余人也是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案。

    朱标坐在椅子上,沉思了许久,这个方案目前来说,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

    目前最主要的就是开民智,这些童生已经完全足够胜任。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

    既然决定做了,朱标就准备一次性给他做好。

    “诸位大臣都知道,自大明开创以来,人才一直都是紧缺。基层的官员一直都是有着不少的空缺。

    更是有不少人是带罪之身,身上枷锁,却坐于大堂之上!”

    朱标说的是现在大明的实际情况。

    底下诸位大臣也都是低头闭口不言。

    这些情况,这些身为六部的头头们又怎么能不知道。

    只不过确实也是没办法为之。

    当今皇上刑罚严苛,对于官员的要求更是严格。

    本来经过连年的混战,读书人就少之又少。

    前期都是靠着举荐制,才能有官员治理一方。

    可是当今皇上是乞丐出身,对于这些当了官的人,向来是不放心。

    从大明建立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官员都死在了屠刀之下。

    试想一下,举荐制推选出来的官员,又有几个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尤其是那些地方之上,更是天高皇帝远。

    因此胡作非为的更是胆大妄为。

    虽一人不足以危害国家的安全,但是长此以往下去,再好的梁柱也要被蛀虫腐烂。

    这也是当今皇上重启科举的原因。

    但是科举毕竟有所限制,一直也无法完全满足朝廷的用人需求。

    这才会出现了公堂之上,县令和罪犯都是同戴镣铐的情况。

    说不得审判结束,两人还要同赴刑场。

    这也是大明独有的景象。

    这些事,从上到下,都是心知肚明。

    但是却从来没有人公开谈论,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潜规则,见怪不怪。

    朱标端起茶杯,环视众人,仿佛是看出众人心中所想。

    “选贤任能,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大计。而今这种情况出现,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是诸位在做的官员失职。”

    “也是我这个太子做的失职。”

    诸位尚书听道这里,心中明白,这是太子表达对于此事的决心。

    朱标接着沉声说道;

    “既然要开民智,那就得有个明确的章程。”

    “不可能一锅大杂烩,那样同样是没有结果。”

    “刚才我仔细想了一下,心中有了初步的一个计划,诸位尚书们听听,是否可行。”

    众人屏息静气,竖耳倾听。

    “鉴于百姓的文化水平不同,学校数也应当分为几个等级。”

    “我认为,既然要开民智,选拔人才,那就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只有范围足够广,才能有机会选拔出更多的人才。”

    “比如,学校要开到乡镇之上,统称为社学。这是每家每户适龄的孩子都要上学,学会读书识字。”

    “社学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教会百姓们认字就行。”

    “然后县一级的是县学,可从社学中择优录取。”

    “县学可以进一步加深所学习的知识,其中优秀者,可进入到州学。”

    “州学的其中优秀者,通过考核,可以进入到省学。”

    “这样源源不断的筛选下来,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大明也就不会再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

    “省学优秀者,通过考核,可进入到国子监。”

    “以后的官员空缺,都可直接在国子监中挑选优秀者担任。”

    “太子,此事万万不可!”

    朱标的话音刚落,旁边就响起一声急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