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忠良:我真没想当皇帝啊
繁体版

第三十章 各人的处境

    见到洪皓进来,赵佐连忙起身行礼,以示恭敬。

    但洪皓却只是瞟了赵佐一眼,然后径直走了过去,并未回礼。

    不知是心情不好,还是对赵佐颇有成见。

    赵佐不以为意,在这方面他从来看得很开。

    不过见到洪皓出现在这里,赵佐内心其实有些奇怪:按之前的消息来说,洪皓此前狠狠得罪了一波秦桧,应该正在被疯狂围攻弹劾,自保都难,怎么有心思来李显忠这里串门了?

    几人重新排过座次,洪皓毫不客气,当仁不让的坐在上首,地位最低的赵佐则在最下边。

    洪皓落座后,继续说起了刚才的话题:“不只是吴唐卿,就连吴晋卿(吴玠)也是一般做派,只不过他死得早些,尚未来得及酿成大错而已!”

    李显忠微微皱眉,他当年从西夏归国时受过吴玠吴璘的帮助,算是有一份恩情在此,实在是不能接受洪皓对吴氏兄弟的这种指责。

    “洪学士且住!如此贬斥朝廷功臣,岂是正人君子所为?”

    洪皓一脸的理所应当:“正因为吴唐卿是国之功臣,所以才要将这个道理提前说清楚,免得他一错再错!”

    “那吴唐卿到底有什么错?”

    “拥兵自重是为一错,不知悔改是为二错!”

    “胡说,此事岂能怪到他头上!”

    见两人争执起来,赵佐赶忙圆场,试图在中间劝阻。

    且说,他们两人所说的吴璘拥兵自重这件事,里头其实大有可说道之处。

    当年在建炎时期,金人有一举吞并天下之势,吴玠以惊人的勇气和本事击退金兵,重整川陕局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军政一把抓的四川宣抚使,之后一连多年,几成割据。

    所以,要是说吴玠有拥兵自重的意思,那还真是颇有嫌疑。

    可是吴璘就有些不一样了。

    绍兴九年,四川宣抚使吴玠去世之后,朝廷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重编四川的好机会,派出了文臣胡世将担任四川宣抚使。胡世将去世后,又以郑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

    此时的吴璘,远远谈不上土皇帝的地位,只是四川宣抚使麾下的三支军队其中之一的兴州都统制,另外两支分别由吴玠旧将杨政与吴玠政敌郭浩主管。

    然而造化弄人。

    先是绍兴十六年的时候,郭浩逝世,他所领的兵马由吴玠旧将姚仲所掌,至此川中的三支大军都为吴玠系统的将领所统帅。

    由于吴玠御下严而有恩,深得士卒心,而吴璘继承了这一份政治遗产。因此杨政与姚仲虽然独立门户,职位与吴璘相仿,但是仍然对吴璘执门下礼。

    接下来,秦桧又送上助攻,他对四川诸路军政由郑刚中一人操控的局面难以满意,尤其是郑刚中常在四川问题上忤逆秦桧,招致大忌,最终在绍兴十七年六月,郑刚中被免职。

    于是乎,吴璘半躺半送的重新回归了他哥吴玠当年的地位。

    而洪皓批评吴璘的点就在这里了。

    “吴璘理当遵守人臣本分,自行上书请辞!否则长此以往,四川究竟是朝廷的四川,还是他吴氏的四川?”

    李显忠当即道:“金人虎视眈眈,四川离了吴唐卿,又有何人可堪主持大局?”

    “那也应当牵制一二,不可放任!”

    “怎么牵制?难道要效仿镇江府,也给兴州塞一群反贼进去吗?”

    这话一出,在场几人瞬间沉默。

    片刻后,李显忠平复心情,试图岔开话题,开口问道:“洪学士过来所为何事,总不是特地来挑吴唐卿的刺吧。”

    “当然不是,此事只是恰逢其会而已。”

    洪皓却性子执拗,不肯轻易放过吴璘的话题:“君锡(李显忠字),日后你须记得提醒殿下,吴唐卿那处还得多加注意,不可任其骄矜自功。”

    李显忠闻言一怔,隐约从洪皓的话里听出些别的意思。

    至于赵佐,他还回想着方才的话题,洪皓说要压制吴璘,防止吴璘居功自傲尾大不掉,这一点其实不难办到。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征召吴氏兄弟的子侄入朝为官,例如吴拱,给他们加以高官厚禄,一来以示恩宠,二来削弱他们和四川的联系,将来就算回到四川,也不至于根基深厚。

    不过这些话还轮不到赵佐来说,因此只能暂时藏在心中。

    揭过了这一章,洪皓方才提及了他的来意:“朝廷公文已出,我不日便要被撵出临安府。”

    果然如此,李显忠心底一沉:“怎么说的?”

    “提举江州太平观。”

    这是纯粹的闲职,不过宫观使在一众贬斥当中属于地位和待遇较高的那种,比如岳飞当年被罢免枢密副使后就是万寿观使的身份。

    从某些角度来说,洪皓的结局还算不错,这一点既得益于他清直刚正的性子,又在于他那“宋之苏武”的名望,考虑到国际观瞻,秦桧总算没做的太绝。

    可不论怎么说,其性质都是有去无回的流放。

    洪皓来李显忠府上就是向他告知此事,然后拜托对方一定要用心辅佐普安郡王赵瑗。

    毕竟洪皓这一走,赵瑗直接失去一大助力,夺嫡之路更加凶险。

    唏嘘片刻后,洪皓便打算告辞离去。

    临走前,洪皓不知为何,忽然又盯住了赵佐。

    赵佐被对方盯的有些发毛。

    洪皓忽然问道:“赵郎可有表字?”

    赵佐老老实实答道:“在下是山人出身,并无表字。”

    “且让老夫给你起一个如何?”洪皓缓缓开口,看似是征求赵佐的意见,语气里却带着几分不容拒绝的意思。

    这倒是让赵佐有些意外,他连忙起身谢过:“长者赐,不敢辞。”

    洪皓捻着自己的白须,语气微妙:“佐者,左也。你年纪尚轻,日后少不了要在殿下身旁做事,还望你能牢记根本,莫要被左道小术所惑。”

    “依老夫看,就给你取字‘中正’吧。”

    中正?

    赵佐下意识的朝头上摸了一下,还好还好,很是浓郁茂密。

    另一头的李显忠却是颇为不满,洪皓的这番说辞等同于是在当面责骂赵佐,他立刻道:“洪学士未免太过严苛,这个字取得不好。”

    洪皓反问道:“那君锡有何高见?”

    李显忠语塞了一下,他读书不多,一时取不出来什么好字来。

    洪皓哼了一声,正要说话,就见得李显忠灵光一现,高声道:“我如何不能取个字?”

    “佐者,助也,何不就叫‘佐助’,日后辅佑殿下,自是一番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