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余烬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 忧患谷

    离开水泽已经是正午时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无论是人族还是妖修,都有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回到桃源村,村长梁振盛情款待大家,听说这方天地中有儒家亚圣孟轲遗留下的文界忧患谷,一众儒家读书人欣喜若狂、跃跃欲试。

    达到圣位的儒家先人,皆有演化一域的能力,圣人孔丘留下的《春秋》战场、圣塔、曲阜三孔,是读书人获取学问的理想圣殿,孟轲留下的忧患谷、生义亭,是读书人磨砺心志的最佳场所。

    忧患谷一词,出自于孟轲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文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儒家尊奉“仁”,春秋战国之时,人族内耗严重,妖族乘乱崛起,残杀人族,人族差点沦为妖族的附庸。

    后来孔丘封圣,人称孔子,人族迎来由弱到强的重要转机。

    孔子毕生操劳,上妖山,下魔海,镇龙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圣人言语一出,万族皆得教化,有不服教化者,孔子信手斩之,从此万族自危蛰伏,人族日益强大。

    孔子之后的一百五十多年,孟轲成就亚圣,人称孟子,开启了儒家另一个兴盛期。此时万族不为祸,七国纷争流血漂橹、哀鸿遍野,孟子在孔子“仁”的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的主张。

    面对内忧外患,孟子游说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统治者。

    后来演化出文界忧患谷,让读书人在其间磨砺自己。

    次日黎明,由张方做向导,云杉与二十四名儒家读书人经简易传送阵进入忧患谷,甫一进入,就听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烙印之音在天地间回荡,这是孟子的本源道音,稀珍异常,众人连忙席地而坐,静静承受本源道音的洗礼。

    这道音虽不甚洪亮,但却如温润的风,让每个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云杉并非儒家读书人,但这些年也略微读过或听人讲起过几本儒家经典,曾经他梦想着走儒家之路,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只是后来家遭变故,改变主意踏上了武者的修行之路。

    对于忧患谷这样难得的圣地,云杉自然不会放过,崔崇久、管家等人原本不同意云杉进入忧患谷,但当炼神炉出现在跟前时,他们瞬间变得安静了。

    在其他读书人眼中,云杉就是那种出身寒微、不学无术、好高骛远的半吊子,只是运气比较好,得到了天子镇国剑和蚩尤的垂青,逼的别人对他刮目相看。

    外人怎么看、怎么想,云杉全然不在乎,此时的他,在心中一遍遍默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节奏与谷中的道音高度重合,渐入佳境。

    随着时空轮转,他进入到了一个原始、僻静的地方。周围无比空旷,在其不远处,一间小茅草屋虚掩着门。

    屋顶的茅草,像是时时承受天地元气的滋养,白茅穗之下的茅杆及叶片,仍生机活现、绿意葱葱。

    云杉走上前去,伸手轻轻推门,就在这时,屋门吱呀一声被从内打开,门后徐步走出一个儒衫白须的老人,温文尔雅地邀请云杉进入屋中。

    “所为何来?”老人含笑问道。

    云杉:“饱尝忧患,求得洗礼。”

    老人抚须点了点头,“何为忧患?”

    云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四体不勤,守志不坚;惧于生死,当断不断;求之不得,爱而不久……人之忧患形形色色,稍有不慎便深陷其中。”

    老人点头,轻叹一声接着问道,“那何为安乐?”

    云杉:“所求皆如愿,所行尽坦途。”

    老人骤然间变了脸色,“你所愿所求,皆由心造,须知炼心之难,难以上青天,你且去好自领受,但我要提醒你,在忧患谷待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好处便越大,究竟能有什么收获,就看你的毅力与造化了。”

    说罢,老人广袖一挥,将云杉甩出小屋。

    云杉眼前奇景变换,出现在一片风景秀丽山谷之中,谷中有一块界碑,上书“舜谷”二字。

    循着山谷走势看去,只见两山之间有万亩田地,谷中有人声响起。

    “欲得几重忧患?”

    云杉略一思忖,反问道:“如何判定忧患的多寡,前人的记录又是怎样的?”

    谷中继续有声音响起,“一亩田地便是一重忧患,在过去的读书人中,最低记录为三重忧患,最高纪录为五十七重忧患。”

    “那我先来六十重忧患试试。”

    说罢,云杉选定近水的六十亩田地,开始整理耕作器械。

    这地方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耕作方式,农具少得可怜。只有蓄力犁、桔槔、镰刀、扁担、竹筐、铁锹、铁锄等几种常见的农具。此外,还有不限量供应的小麦、水稻、大豆种子。

    尽管所选田地临近河流,但河床很高,水位又比较低,如何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武陵郡,寻常百姓皆以捕鱼为业,几乎没怎么经营过种植,但云杉以前在父亲的带领下曾去过邻郡,见识过农民生产劳作的场景。

    于是云杉将耕作、种植、乃至于收获的过程在脑海中梳理了一遍,开始用蓄力犁犁地。

    蓄力犁的犁头是铁制的,能够破入土地深处,但却需要以人力牵引,对体力消耗巨大,云杉看了看待耕的土地,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第一天,因为不怎么适应人力耕作,云杉仅耕作了五亩土地,心内有些沮丧。

    第二天清晨直到夕阳西下,刨去短暂休息和进食时间,他耕作了十五亩土地。

    第三天俯首耕作,直到第四天中午,云杉将六十亩土地耕作完成,看着这几日的成绩,云杉心中充满了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