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繁体版

四十、彝汉藏三兄弟

    聪明的汉人儿子立即行动,抢占先机,搬了许多石头圈了不少地。藏人儿子也不示弱,捡了许多木桩圈地,虽然不能跟汉人兄弟比,但圈的土地也还可以。彝人儿子反应慢半拍,先机已让两兄弟占去,怎么办?只能用稻草圈地。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话用在彝、汉、藏三个民族身上也合适。

    试想一下彝族同胞的生活习性,是不是特喜欢千里跋涉到山上居住?他们不惧山高路远,爬山涉水同不畏艰辛,发誓非高山不居无草木不栖。

    记得访谈沙玉中先生时我明知故问:你们为何喜欢住山上呢?就算住在山脚也比山上方便吧?

    沙先生并不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我们续上茶水,给自己点燃一根烟,望着堂外丘陵说,给你们讲个故事。没曾想,是彝、汉、藏三个民族来历的故事。

    话说女娲补天时代,天穹破损,洪水肆虐,天地间发洪荒,搅得世界一片混沌。浩渺的天地间叫得上名字的也有一个人就是杜姆仁洛。

    相传杜姆仕洛的妻子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他和妻子一共生下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分别是彝人、汉人和藏人。

    三兄弟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人。树大分杈,人大分家。父母知道,三兄弟是时候要分开自立门户了。那么得给他们分土地了。

    怎么分法呢?怎么分都不能保证完全公平,父母手上的一碗水都没法端得平。怎么办?夫妻俩一商量,想出个万全之策:让三个儿子自己圈地去。谁圈的土地归谁,圈多少给多少。

    此话一出,聪明的汉人儿子立即行动,抢占先机,搬了许多石头圈了不少地。藏人儿子也不示弱,捡了许多木桩圈地,虽然不能跟汉人兄弟比,但圈的土地也还可以。彝人儿子反应慢半拍,先机已让两兄弟占去,怎么办?只能用稻草圈地。

    彝人圈的地跟前面两兄弟比就有些尴尬:风一吹,稻草就给吹跑了,来一场大水,稻草也给冲没了。哪儿像聪明的汉藏兄弟,石头稳固冲不走掀不动。木桩也不差,插得牢靠没人能拔起。

    转眼间苍穹也给被好了,洪水退去。可多灾多难的人世间又火山爆发。扛住了洪水的汉人兄弟也扛住了火山,依然故我地存在于自己所圈之地。藏人兄弟躲避了洪水但没架住火山。因为木桩怕火。待火山爆发过后,木桩也只剩下了几个,土地少了,没法跟汉人兄弟比。当然最惨的要数彝人兄弟了。他们缺心眼似地用稻草圈地,既经不起水冲,也扛不住大水,很快,连个圈地的草标志也寻不着了。相当于他们没圈到一寸土地。

    结果是,有石头标记的土地全归汉人所有。木桩标记的极少数土地归藏人所有。那么还能剩下多少土地归彝人所有呢?

    彝人兄弟一寸土地也没捞着。怎么办?只能搬上山。

    父亲明明白白告诉过沙玉中:这个社会的老大是汉族,老二是藏族,老三是彝族。搬到山上的彝族人,有钱的成了土司和黑彝,没钱的成了白彝。于是乎,黑彝成了白彝的主人。

    沙玉中说自己的祖先是白彝,很苦。老祖宗远在昭通,那是彝族发源地。几千年来,到处打仗,到处跑,成年累月都在逃避战火硝烟。最终祖先跑到了凉山地区的大山深处。大山深处的白彝,自己开荒自己种粮自己养活自己。他们知道,只要跑到天高地远的地方才能躲避外面的苛捐杂税。虽然是苦了些,但一辈辈能存活下来。作为白彝后人,他们永远记得我们的祖先来自昆明昭通,但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家园。

    故事讲完,我请沙先生评价一下三个民族。片刻停顿过后,他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历史上每个民族的经历不同,习俗传统也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活法,无法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圈定对方。彝族是最懂得求同存异的,过自己的生活不妨碍他人,尊重其他民族个性,在并不单纯的人世间体戚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