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村落漫记
繁体版

二十七、婚姻的约束

    我们彝族是一个祖先,就像一棵大树,下面有许多根,沙马家族只是下面的一个根。为了自身家族根深叶茂,沙家这个根应该和其他根结合在一起,以盘根错节的方式从其他根上吸取养料。如此,我们的根才会让家族大树长出铜枝铁干根深叶茂。假如不与其他根结合,只靠自己有限的能量培植自己,那么这个根迟早会枯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沙家这个根总算呈外延式散枝开叶了,与其他根枝连藤、藤连叶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彝族特有的闭圈婚姻有它的优势,但,凡事一定有利就有弊,有正效应也一定有负效应。若从优生学来看,如果家族长期处于封闭的婚姻圈,或是只能在一个小范围的家族内循环,那他们面临的就是能否确保优质基因的问题。

    如何保证后代子嗣基因优质是彝族同胞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面对闭圈婚姻导致的基因问题,彝族人秉持两条原则:一是同姓不能联姻,就是一个家族之内不能联姻,不管家族中间隔了多少代都不能联姻。二是姑娘一般远嫁,儿子一般远娶,同村的人很少结婚。

    在彝族群落内部流行一种娃娃亲。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地域距离相对远的两个彝族异姓家长会给两家年龄相近的孩子订娃娃亲。有些娃娃亲早得离谱,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已经“被指婚”。被指婚的孩子会按照彝族习俗,举行娃娃亲仪式,女方家长要收取一定聘礼,从娃的成长过程到完婚,任何一方不得毁婚。女方一旦毁婚将要支付更多的赔偿金。男方也不得毁婚,一旦毁婚,过去支付的聘礼不但一分退不回来,还要额外支付毁婚费。

    锅底塘的青年男女,大都在这种婚姻模式下完成了人生中的婚姻大事:组建家庭,生育繁衍,保证家族香火不断。

    作为村里第一代名牌高中毕业的沙玉中,青春萌动时期曾一度想遵照个人意愿寻找爱情,想跟钟情的女孩结婚,后经母亲劝告,打消了自由主义想法,重新回归本族婚姻模式。

    沙玉中按照父母事先计划好的,与娃娃亲结婚。在两大家族举办的隆重婚礼上,沙玉中在皆大喜欢氛围中自我宽慰:没娶自己的最爱,但我相信一定可以生出爱;我与新娘暂时没有感情,但我相信一定可以培养出感情。一转眼,沙玉中与娃娃亲妻子已结婚40多年,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现已子孙满堂,乐享天年。

    我在沙玉中家里见过他的妻子。女主人不仅举止端庄,心灵手巧,还与丈夫非常有默契,是典型的贤内助。几十年来,她一直为丈夫为孩子默默奉献。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一对夫妻若有几十年的陪伴相守,相貌会愈发酷肖,就是民间所说的夫妻相。我能从两张洋溢着笑意的面庞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对生活是满意的。像沙玉中夫妇这样的娃娃亲,在锅底塘比比皆是,大都生活得幸福美满。

    现代都市的大龄未婚人士很多,不是他们自身条件不好,也不是缺少相遇的机会,主要是缺乏相爱相处的经验。爱是一种能力,现代都市人因受多重事物干扰,爱的能力有所下降乃至丧失。有时造化也会弄人:当时间岁月给了他们经验能力的时候,可能让他们错过最佳婚姻年龄。不能不说,这种遗憾是没办法弥补的。

    联想彝族婚俗,假如现代都市未婚大龄青年能像彝族人那样与“娃娃亲”结婚,局面可能比现在好很多。“娃娃亲”对现代都市人而言,不失为一个稳固的选择。有人会觉得这种观念土得掉渣,但仔细想想,里面是否也包含了某种智慧?

    从人性的角度看,婚姻应该要有约束。不能毫无约束地寻找另一半。有些约束乍一看不够自由,但要是过些年再看,会发现这其实是对人的一种保护,是流传上千年的经验对现代人实施的一种保护。只是这种保护很难让更多人理解罢了。毫无约束地寻找另一半恰恰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彝族对青年人的婚姻约束除了娃娃亲以外,还表现在同姓不能结婚上。

    沙玉中一再强调:沙马家族内部不能结婚,绝对不能结婚,就是几十代以后也不能结婚。他们恪守一条铁律:沙家只能与非沙家结婚。

    问及沙家人之间为何不能结婚?沙先生原话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彝族是一个祖先,就像一棵大树,下面有许多根,沙马家族只是下面的一个根。为了自身家族根深叶茂,沙家这个根应该和其他根结合在一起,以盘根错节的方式从其他根上吸取养料。如此,我们的根才会让家族大树长出铜枝铁干根深叶茂。假如不与其他根结合,只靠自己有限的能量培植自己,那么这个根迟早会枯萎。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沙家这个根总算呈外延式散枝开叶了,与其他根枝连藤、藤连叶相辅相成生生不息。有的族群几代以后就识不得分不清自己的根了,而我们几十代以后还都认得自己的根,绝对不会乱套,无论枝叶多繁复,根,永远只有一个。

    沙先生的一番话,无意中涉及到优生学。我告诉他诠释了优生学,沙先生望着葱郁的山丘陵笑了,笑得很开怀。

    看好自己的根并从其他根上吸取营养真的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