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语文老师后的100天
繁体版

书籍分享,第65天。

    今时览书满心悦,后为书意领神会。闲暇十分,翻一本书,阅出好坏,何乐不为?某日黄昏后借点点星光阅览了《红流纪事——共和国开国大典》,心中起伏万千,身临其境一般,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筹备开国前的日日夜夜是血脉贲张的。1949年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了,也将迎来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全国人民满怀着期待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自修整天安门广场工程计划一出,北平各界人民纷纷主动支援。为了整理天安门广场上的路面,书中写到“BJ市4300名大中学生、150名儿童团员、华北人民政府800多名工作人员、北平邮政管理局留用人员训练班300名学员,于9月10日参加了建设广场的义务劳动,填平了广场上309个坑。”由此可见,大家对祖国的期盼都是那么的迫不及待,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劳动都是骄傲自豪的。旗杆的电动工程比较难,工程师们思索了很多天才想出来。“从设计、找电机、备料、加工、实验、安装、调试到使用,谁都知道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在期限内只准成功,不能失败。”在看到书中这一句话时,自己仿佛被带入到了那个紧张的氛围里。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9月30日晚试升成功了,所有人都很开心。在收工前大家决定再进行最后一次试升,可是突然发生了故障,实验的大红布被紧紧卡住了。当时还借助了消防队的云梯,可云梯也是够不到旗杆顶。在焦急中,他们请到了爬高杆的能手马氏兄弟,经过大家一起抢修、反复实验,一直到10月1日凌晨确定不会发生问题后升旗工程的同志们才离开工作现场。在种种事迹的背后都是先辈们在无私奉献,他们刻苦工作的样子让我不禁感叹今朝“看城头,风卷红旗遍。喜此日,我军建”。

    新国家标志酝酿时大家是侃然正色的。新中国的国号在当时有了争议,“是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面是否要加上“中华民国”的简称呢?”这是个象征新中国开始的标志啊!大家都严谨的商量着。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意见,确定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国号后的“中华民国”又是一个问题。为此,周恩来和林伯渠联名相邀了二三十位辛亥革命时期长辈到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进行商议。中国有句老话“请教长者”,对国号后的“中华民国”疑问请教老前辈们的看法。前辈们一一发言着,从书中我看到了大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虚心请教的氛围。最后,大家同意去掉“中华民国”,之后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就完全去掉了。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人民的团结一致,还呈现出了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卑礼仪。国号有了国旗图案也在紧张的筹备中,五星红旗的诞生与新中国的诞生一样也有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历!1949年4月从挂在南京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落在地下的同时,新的国旗便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的心底开始描绘了。自登报公开征求起,国内外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化为手中的画笔精心的设计出一幅幅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