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明末
繁体版

第33章 七星台镇之战

    “报————”

    探马飞驰而至,陡然停在左良玉身前,急促地道:“将军,我方探马已在二十余里外发现流寇,约五千人左右。”

    左良玉面色凝重,眼中闪过一抹寒芒,也有一丝贪婪,他冷静地吩咐:“在探,看清流寇有何武器和甲胄。”

    旁边一大汉焦急不耐地插话:“将军,敌军仅五千余人,恐怕连骑兵都没有,俺们可直接冲阵!”

    这人便是马进忠,号称“混十万”,昔日陕西延安一带的盗贼头目,烧杀掠抢的事儿那是家常便饭,直至崇祯十年才归附于左良玉麾下。

    左良玉缓缓摇头,“不急,我们先扎营休息一晚。一路奔波劳累,士卒们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明日上午,直接总攻。”他目光坚定地看着众将,“金声桓,你负责派好探马,以防止夜袭。”

    金声桓,号称“一斗粟”,字虎符,来自陕西榆林,起初也是一名义军头目,叱咤风云。他和马进忠、惠登相、王允成、李成等五人并称“外五营大校”。后来,降左良玉之后,多次率军出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实际上,他只是在欺负着那些农民军而已。

    第二天清晨,太阳的第一抹曙光照亮了大地,照耀在已吃完早饭的太平军战士们身上。他们早已穿好甲胄,等待着战斗的开始。

    七星台附近,徐心然立于高台之上,俯瞰着聚集在山下的太平军众人。他认出了一些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与他一同战斗的同袍,也看到了一些新加入的同袍。

    徐心然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传遍整个军营,激励着众人:“我等小民生在世间,忍受了太多的苦难。贪官污吏肆意横行,肆意欺凌我们,不问是非曲直。我等所求,只是要有一口饭吃,一身衣穿而已。”

    他的声音逐渐升高,如同激流般奔涌:“然而,崇祯元年至今,天旱已久,百姓颗粒无收,赋税却沉重如山。那些士绅豪族却荒淫腐化,贪婪享乐,将我们视若无物。凭什么!”

    太平军的士卒们被徐心然的言辞激起了内心的怒火,他们高举手中的武器,大声呐喊:“凭什么!凭什么!”

    “凭什么!!”

    徐心然见士气高涨,继续慷慨陈词:“如今,明军已经追杀而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站起来,面对他们!干掉他们!!”

    “然后我们还要让那些欺辱我们的官吏士绅明白什么是太平军!”

    士兵们的呼声愈发激昂:“杀!杀!”

    喊杀声如雷霆般响彻天际,徐心然挥手示意他们稍稍平静下来,接着说道:

    “我们要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界,一个农民的天下。我们要薄赋税、均贫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太平军的士气已经达到了巅峰,他们齐声高呼:“太平军万岁!统领万岁!”

    下方山间,呼喊声如洪流般汹涌,战鼓的声音更是如雷霆之怒,士气高昂。

    上午,不到九点,阳光洒在战场上,映照着层层战士的紧张表情上。

    徐心然的太平军已经准备就绪,除了李定国所率领的骑兵,其他部队都在前线列阵,太平军的拒马等已经布置得井井有条,摆出了坚实的阵势。

    对面的明军阵容却显得东倒西歪,毫不整齐,就像一支乌合之众。这情景让太平军士气大增,尽管他们只有六千人,而面对有着近二万的明军,但在士气方面,太平军却完全压倒了对手。

    此刻的太平军早已悍不畏死,饿死也是死,不如把欺辱我等的头颅砍下来,指导员说过“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军摆的是方圆阵用于防守,对方是方阵,用于进攻,而且别的阵型没有好的军纪是摆不出来的。

    左良玉注视着对方的阵容军纪,不禁产生了忧虑之情。他突然明白,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本来是觉得这徐心然只是小流寇比张献忠之流简单不少,又抢掠了富裕的汉阳府,才领命来此,这样收益说不定可不少,现在看来不简单啊。

    希望别要磕着牙啊,还好自己有骑兵,看着对方情形没有骑兵在,只有少量的探马。

    不到一盏茶的时间,战鼓声响起,明军开始进攻。无数前锋士卒挥舞着长枪大刀冲向太平军,当他们冲锋时,明军后方的弓箭手开始释放箭矢。太平军开始遭受伤亡,尤其是那些没有甲胄保护的士兵,不过,在其他战友的掩护下,伤亡还算可控。

    在近一些,太平军也开始还击,也射出自己的箭矢,是弩箭,铺垫盖地的如同黑云压城一般,人数不多,但是在连弩持续压制下,射出如此的效果,而且对方的甲胄更少的可怜,如同割麦子一般刷刷的倒下。

    太平军的旗帜又变动了,这是要重新装填继续射,徐心然的计划是引诱对方的骑兵冲锋,只有在近身战斗之后,明军才会使用他们的骑兵,这样,太平军埋藏的炸药效最大化。在此之前多消耗一些人数。

    炸药是黑火药,就算徐心然提升好几倍杀伤力在战场上效果也很一般,除非用在炮上,徐心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骑兵而用,惊到战马,或者战马炸伤就会乱跑。

    对方的炮只有虎蹲炮,这炮比较轻便,所以才带来这里的吧,还好不多,只有五门,每次使用冷却很长时间,但每次太平军就有伤亡。

    短兵相接后,明军发现他们面对的敌人极具默契,穿着坚固的锁子甲,几乎令明军的进攻毫无效果。伤亡虽然有,但却十分有限,明军却损失巨大,局势再度陷入僵持,焦灼的气氛令人紧张不已。

    左良玉看如此,便知道是骑兵出动时候,对着马进忠说道:“召集众骑,跟随我一同冲破敌军的阵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