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晋察冀
繁体版

第九章,县大队征兵

    春日将近,天气越来越热,倒春寒和早晚巨大的温差又逼人不得不穿着厚厚的棉袄。

    “哥,你说这是咋回事?一上午一个来参加的人都没有。”

    顺子当啷一声,把借来的破锣扔在石磨上,解着袄扣子埋怨。

    赵义同样深锁眉头,坐在石磨上思索。

    杀了两个便衣队后,接连下了两天的雨,把踪迹冲刷的一干二净。

    两人在村里待了几天,见没有外人进村,就放心的到十几里外的大黄村征游击队员。

    可是敲着锣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连一个人都没征到。

    钟政委的腿快好了,要是没能拉起个游击队的框架,手里那把驳壳枪就要被他收走。

    驳壳枪不重要,赵义一次就缴获了三把满弹匣的十发装驳壳枪。

    重要的是意义!

    钟同志这把驳壳枪意味着八路军队伍上的承认,意味着是有归属的正式队伍,而不是无人管顾的游杂武装。

    就像是番号对一个部队的重要性。

    “走,再转一圈。”赵义抓起破锣。

    “这次要是还不行,就换个村子。”

    顺子穿上刚脱下的棉袄,一边走一边系扣子。

    “铛!”

    赵义左手拿锣,右手拿着石头,狠狠一敲。

    “喂,别敲了!”

    嗓子眼里冒出头的声儿被一个从村口跑过来的小孩憋了回去。

    小孩约莫有十一二岁,正是招猫逗狗、爬树掏鸟的年纪,破锣就是用两块馍馍从他手里换的。

    名叫狗子的小孩抹了抹嘴角馍馍残渣。

    “县大队在隔壁小黄村招兵,村里人都去看热闹了,就算你把锣敲破也找不到一个。”

    闻言,赵义当即明白过来,把手里的锣递给狗子。

    “这个锣先存在你这,下次我们用的时候再找你。”

    “行。”狗子年纪虽然小,但却颇有一股爽快,拍了拍干瘪的胸脯。

    “我家住在大槐树向东第五户,尽管来找我。”

    “走!”

    赵义领着顺子急急向小黄村。

    大黄村、小黄村相隔不远,也就隔着两三里路。

    两人刚到村口,就看到乌压压一群人,或坐或站围了半圈。

    圈中间,是个打着绑腿的魁梧战士,头顶戴着八路军帽,正慷慨激昂的向众人讲抗战救国。

    赵义顺着人群缝隙,挤进前排,顺子紧随其后。

    “......乡亲们,要想不受苦不受累、有粮食吃、有衣服穿,最要紧的是把小鬼子赶出中国......

    ......我杜国富是八路军亲自任命的县大队队长,带领乡亲们打鬼子、灭汉奸......”

    杜国富一番话讲完,周围群众都被动员起来,四下嗡嗡议论不停,只有赵义和顺子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注意到两人,杜国富压压手,止住嘈杂的议论,走到两人面前,笑着问道。

    “老乡,你们说我刚才说的对不对?”

    “很对!”赵义点头。

    “老乡你们两个年纪轻轻、身强力壮,不如就加入我们的队伍,一块打鬼子?”

    “不加!”赵义一口回绝。

    杜国富愣了,自己当县大队队长这么些年,哪次讲完话不都把群众动员的积极性十足,嗷嗷着要加入队伍打鬼子。

    这两个人年纪轻轻,思想怎么这么落后!

    在杜国富愣神的空当,赵义越过他,走到半圆中间,他原先站立的位置。

    “乡亲们,我是八路军游击队队长,赵义,来小黄村征兵,刚才杜队长的讲话想必大家都听到了。

    有谁想加入队伍打鬼子,可以到我这来报名。”

    这话一出,场上立刻安静下来,围圈而坐的百姓纷纷把目光投到赵义与杜国富两人身上。

    然后开始与身边相熟的小声讨论。

    杜国富也回过味来,原来也是八路军的人。

    一丝敌意在两人之间弥漫。

    虽然都是打鬼子的队伍,但一个是游击队,一个是县大队。

    都想征兵,但人就这些,在这一点上,两人却是彻头彻尾的“敌人”。

    况且,杜国富讲话动员起来的群众,游击队却要来摘桃子,县大队当然不乐意。

    背后另一个半圆里,县大队几十号民兵握紧手里的梭镖和长矛,磨刀霍霍。

    顺子一瞪,站在赵义侧后,手就往腰上摸。

    同为打鬼子的队伍,当然不可能刀剑相向,但也得把实力摆在明面上碰碰不是?

    顺子不信,自己一把十响的盒子炮还镇不住几十杆梭镖长矛。

    杜国富毕竟老成持重,挥挥手示意县大队民兵把手里的兵器放下,笑呵呵的递出根自己卷的香烟。

    赵义不抽烟,摆摆手回绝,杜国富也没有什么反应,顺手叼在自己嘴上,开口了。

    话语虽然和气,但却隐含着老资历对新人的说教。

    “小兄弟看起来年纪不大,哪人啊?”

    “赵庄。”

    “哦,先进村的,怪不得这么年轻就加入游击队。”

    “嗨,打鬼子嘛,我也想出一份力。”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忽然,杜国富话锋一转,话里带了刺。

    “小兄弟可不厚道,我动员起来的群众,你倒是想占个便宜。”

    “打鬼子嘛,分什么你我,跟谁打不是打,群众想跟谁就跟谁,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

    赵义一口回掉杜国富给自己戴的高帽子。

    “好!”

    杜国富转向激情还没消退的百姓。

    “乡亲们,我和游击队的赵队长今天都在这征兵,大家想跟哪支队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

    杜国富向身后摆摆手,盘坐的县大队民兵立即站起来,排成队列,威风凛凛。

    胸膛高高挺起,像是开屏求偶的孔雀。

    最前头是几个竖背着老套筒,和扛着大抬杠的民兵,后边则是拿着长矛、梭镖、大刀的。

    拢共没有十杆枪,已经是把县大队的家底都拿出来了。

    县大队虽然人多,还排成了队,看着威风,可游击队那边也不差啊。

    两个板正的青年,打扮利索,衣着干净,两个人的精神面貌愣是胜过了县大队所有人。

    尤其是领头的队长,身材硬朗,长得也俊,单凭这一点就已经完胜县大队。

    围坐的百姓在两拨人之间看个不停,拿不定主意。

    “加入县大队,每天按人头分粮,可以轮流练枪,家里春种、夏收、秋收的时候可以由县大队统一进行帮助。”

    杜国富手一摊,亮出了自己的条件。

    能练枪,能分粮,农忙的时候县大队还能统一帮助?

    群众们的眼睛立刻就亮了起来,纷纷扭头看向县大队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