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谁还没有点野望
繁体版

第159章 战后总结 四

    “第二中队负责驻扎鸣风城与浅田家交界的关卡附近,由黑田元吉负责统领。第三中队驻扎在原山内家与神谷家交界的关卡附近,由新发田秀家负则统领。第四中队则是驻扎在原甲野家与其他武家交界的关卡附近,由山井康久负责统领。”

    “第五中队则是驻扎在原横井家与神谷家交界的关卡附近,由佐藤政信负责。这些中队在没有命令时进行队形队列及战阵等训练,如果有战事则是由我进行统一调度!”

    作为一名擅长纸上谈兵的键盘侠,大多数下班时间都泡在网上的源义境比较熟悉的大概就是戚家军的鸳鸯阵了!

    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由戚继光创立,而鸳鸯阵的人数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每个小队12人,一名则是每个小队11人,而大致上差别不大,就是12人的鸳鸯阵中多出来的1人,有人称这多出来的1人为火伕,有人称之为副队长。

    “鸳鸯阵“,即一种特定的具有对称性的阵法。因为形似鸳鸯结伴而行所以被称为“鸳鸯阵“。一个最基本的阵营,戚继光在其中安排了12人。

    这12人,最基本的是分别组成五排:有两人为第一排,执盾,且一为圆盾、一为方盾;有三人为第二排,旁边的两人执一种特殊的武器狼筅,中间一人为队长;有四人为第三排,皆执长枪;有两人为第四排,执“山“字形,且可发射火箭的镋钯;有一人为第五排,负责后勤。

    一个鸳鸯阵的步兵班总共有12名士兵组成,基本配置如下:

    队长1名,主要负责全阵的指挥和协调,火伕或是副队长1名,负责协助队长。

    小型圆形藤牌兵1名。位于阵型的左前方,主要任务是匍匐前进,并在牌后投掷标枪,引诱敌兵离开有利的防御位置。

    大型长方五角形藤牌兵1名。位于阵型的右前方,主要任务是保持既得的位置,稳定本队的阵脚。

    狼筅兵2名,位于藤牌兵后面,他们手执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当前方的圆形藤牌兵引诱敌兵成功后,立即用狼筅将敌兵扫倒于地。狼筅兵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术,臂力过人就可以胜任,主要任务除了扫倒敌兵外,还有隐蔽的作用,可以为本阵士兵壮胆。

    长枪兵4名。位于狼筅兵的后方,担任攻击的主力。当狼筅兵将敌方扫倒之后,立即一跃而上,将倒地的敌人戳死戳伤。

    镋钯兵2名。镋钯为山字型,铁制,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即系有爆杖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镋钯兵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本队的后方,警戒侧后方,必要时也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构成第二线的攻击力量。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

    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

    伍长使用狼筅或长枪;两名伍兵使用长枪;两名伍兵使用短兵(可能是刀牌);火兵使用铁铲和扁担(没有就用闷棍),同时持本伍伍旗。这样一个基础作战单元就拥有了多兵种配合作战的能力。

    鸳鸯阵的阵型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鸳”和“鸯”。在“鸳”部分,将士兵分成两个部队,分别排成两个队列,每个队列中的士兵间隔一定距离,形成一个“人”字形。

    在“鸯”部分,同样将士兵分成两个部队,排成两个队列,每个队列中的士兵间隔一定距离,形成一个“口”字形。两个部分的阵型相互嵌套,形成一个整体,从空中俯视,就像一对鸳鸯在水中游动一样。

    鸳鸯阵的作战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敌我双方的部署:在作战前,鸳鸯阵的军队需根据地形、敌情等具体情况进行部署。一般来说,弓箭手在最前方,用于射击敌军远距离的箭矢;长枪兵紧随其后,用于防御敌军步兵和战马的攻击;狼筅兵和牌手分别负责攻击敌军步兵和马匹;镋钯手则负责保护整个阵型的侧翼和后方。

    武器装备的运用:在作战过程中,各兵种需充分利用自己的武器装备,发挥各自的优势。弓箭手要准确射击敌军远程箭矢,消耗敌军战斗力;长枪兵要利用长枪对敌军步兵和战马进行攻击和防御;狼筅兵要用狼筅扫荡敌军步兵,打开缺口;牌手要用牌墙抵御敌军箭矢和炮弹的攻击;镋钯手则要用镋钯的特殊形状,攻击敌军的马脚和士卒。

    士兵行动的规划:在作战中,士兵的行动需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步骤进行。首先,弓箭手射击敌军远程箭矢,扰乱敌军阵型;其次,长枪兵利用长枪攻击敌军步兵和战马,打开缺口;然后,狼筅兵和牌手跟随其后,攻击敌军步兵和马匹,扩大战果;最后,镋钯手保护整个阵型的侧翼和后方,确保胜利成果。

    ……

    除了参考戚家军的鸳鸯阵之外,源义境还发挥纸上谈兵的特长,将其所知道的一些其他阵势也一股脑的讲给麾下的士兵,比如大型阵势鱼鳞阵、鹤翼阵、锋矢阵、冲轭阵、长蛇阵、车悬阵、雁行阵、偃月阵、方圆阵等阵势,在比如小型阵势中的徐氏伍法中的方阵(伍)、圆阵(伍)、曲阵、直阵、锐阵等阵势,还有清人记载的另一种朱氏伍法。

    方阵(伍)与圆阵(伍)就“伍”的布列而言,方阵与圆阵并无太大差别,不过方阵是所有阵型的基础,其他阵型都可以从方阵变换而成。如果地势高且平坦,适合排布方阵(敲四声鼓),方阵适合防守与随时变换。如果地势四周高中间低,适合排布圆阵(敲五声鼓),圆阵适合防守。

    曲阵,即U形阵,适合包围、侵吞敌军。如果左右两侧地势较高,适合排布曲阵(敲一声鼓)。若是从方阵开始,只需伍长(狼筅兵)后退到长枪兵之后,前方开口大小看情况而定。

    直阵,即一字阵,适合争夺险要之地或行军。如果地势前高后低,我部需向前抢占高地,适合排列直阵(敲三次鼓)。若是从方阵变形,伍长(狼筅兵)前进走到最前端,左右二列依次跟上,长短相间。戚继光的鸳鸯阵当属此类。

    另外,直阵还有两种变形。一种叫一字平伍,即横向的直阵。这样伍兵需要全员面敌。

    另一种叫二字平伍,即一伍分成两排(不算火兵)。看起来是二伍,实则是一伍在移动的前后状态。下方颜色较淡的为移动前的二字平伍,长兵在前,短兵在后。若要向前移动,长兵先不动,二短兵先向前走,到三长兵前方立住;同时火兵跟上,立于狼筅兵之后。

    若需要再次向前移动,则二短兵先不动,三长兵向前,待三长兵到二短兵前方并立住;同时火兵跟上,到二短兵之后。这种移动方式为“抽叠进退法”,类似于人步行,左右脚前后交替;而非螃蟹行走,前脚永远在前,后脚永远在后。

    锐阵,适宜冲击敌军,如果地势后高前低,我军可使用锐阵(敲两声鼓),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如果是从方阵变形而来,伍长(狼筅兵)向前走到队伍最前方,长枪兵向两侧移动,后方开口视情况而定。

    徐氏伍法并非唯一的选择方式。清人朱璐在《防守集成》里记录了另一种伍法,然而这种“伍”无法排列成五阵(或是可以排列,但战斗效果很差),需要五个“伍”组成一“队”才有多兵种配合的效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认为“队”才是基本作战单元。朱氏伍法如下:

    前伍:伍长(持挨牌)一人、狼筅兵一人、长枪兵一人、抬炮兵二人;

    左伍:伍长(持藤牌)一人、狼筅兵一人、长枪兵一人、抬炮兵二人;

    中伍:伍长(持枪旗)一人、鸟铳手四人;

    右伍:伍长(持枪旗)一人、镗鈀手四人;

    后伍:伍长(持枪旗)一人、长刀手四人。

    这种伍法,是从鸳鸯阵、撒星阵、三叠阵演化合并而来,较徐氏伍法更为复杂,并且需要五“伍”合为一“队”方有较强战斗力。

    由于源义境并没有使用狼筅作为主要武器,所以狼筅兵就改成了长枪兵,至于可以远程攻击的镋钯兵和抬炮兵也没有组建训练,源义境就将其改成了弓箭手,至于持藤牌和挨牌的,则是改成了手持蒙皮盾牌,至于队长和火伕,必要时也可以手持长枪或弓箭加入战斗,或者负责扔石撒菱、铁蒺藜、焙烙玉、震天雷等远程,这样既有延迟敌军的武器,又有大规模杀伤敌军的远程武器!

    当然了,源义境所设置的阵势只是在现在面对抓捕混进领地的细作或者溃兵时使用,在大规模作战时,还是直接列出经过改良的西班牙火枪方阵,虽然因为现在没有火枪手和其他远程,但是用现在的筋角反曲复合弓来对付那些无甲的足轻还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