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繁体版

第103章 将包秉文请到北方来!

    北平慈慧殿三号。

    地处于小胡同之中,因旁边的一处小庙而得名。

    北大文学教授朱光潜先生,在这里居住了好些年,房屋旁边的一栋破败古庙,为这里营造了一股独特的氛围。

    荒凉而清冷。

    尤其是在秋冬树叶落尽之时,孤零零地立在破墙荒园中,倒像是古都闹市之中,一处独特的世外之地。

    房屋门楼破烂污秽,跟周围邻家崭新的朱漆大门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正是因为此,呈现出别样的诗意。

    这里由朱光潜主持,渐渐组织了一个固定时间点的“读诗会”,文化气息浓厚,包括但是不限于诗歌朗诵、讨论和学术演讲。

    俨然成为了北平读书人的文化圣地。

    今日照常,文化沙龙在下午三点于院子中照常举办。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风尘仆仆,特别是有些身上的长衫都带着尘土。

    许多人,甚至是刚刚参加完抗议活动,又到了这里参加文化沙龙。

    台上的朱光潜脸上甚至带着伤痕,用简单的纱布包裹着。

    显然,为了支持沪市的行动,北平的先生们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走上街头抗议,从来就不是安全的行为,甚至是有可能付出生命的。

    但对于北平大学的教职员工还有学生们来讲,抗争从来都是主旋律。

    从三年前开始,他们便与奉系军阀开展斗争,一度被改组拆分,以至于蔡元培再次辞职。

    可北平大学的精神却时时刻刻存在。

    站在台上的朱光潜露出微笑,看向落座的各位先生,加上脸上狼狈的模样,不觉得好笑,反倒是觉得十分骄傲。

    这是北平学者抗争精神的象征!

    他环视席内众人,不乏一些好友以及知名学者。

    诸如陈寅恪、赵元礼、刘半农、钱玄同等人,个个都是北平响当当的人物。

    而面对此次事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站出来,和沪市的师生一起,和北平的学生们一起。

    共同守护属于一个民族的尊严!

    “从前在这里,这场读诗会之上包秉文的一首《回答》,让多少人如痴如醉,不由得感慨,我华夏青年一辈之崛起,让大家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而今日!包秉文又以一部《老人与海》,点燃在咱们的爱国之心,多少人因此而奋起战斗,与我来看,这部作品将在华夏文学史上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

    宴会上的先生们即刻爆发出了热烈地掌声,朱光潜这话几乎说到了他们的心头。

    陈寅恪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头发在脑袋上肆意生长,高高隆起,再加上一只大鼻子,显得很有个性。

    他如今乃是青华大学中文、历史、哲学三系的合聘教授,其地位自然可见一斑。

    连他也不免感慨说道:“于我观来,老渔夫与大马林鱼的对决乃是一种象征,不仅仅代表了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还告诉了读者千年以来这个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我辈人没有理由放弃,没有理由卑躬屈膝!”

    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青华四大导师,地位是很崇高的。

    在他发言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射了过来,眼睛里面都带着希冀。

    陈寅恪讲话不疾不徐,一言一行之间似没有情绪。

    “可这部作品还是有一个缺点的。”

    “缺点?”周围的人不免都屏住呼吸,想要听听这位大师的见解。

    毕竟自从《老人与海》刊登以来,好评如潮,上到专家学者,下到平民百姓,哪个不是赞不绝口。

    说缺点的,倒是少见。

    陈寅恪抬头脸上的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地说道。

    “文字简洁明了,乃是白话文运动以来的大成之作,内容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流派,可有一点实在是为人所不齿。”

    他顿了顿,十分厌恶地说道:“这个包秉文,太不在乎读者的感受了,如此佳作竟然不全部发出来,反倒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发出,实在是让人想要锤爆他的脑袋。”

    一时间,场内一片寂静。

    参会的学者先生们,不知道到该说什么好了,这位大师还真是噎死人不偿命。

    本以为如此郑重,还是什么重要的问题,许多人已经在脑袋里面幻想,包秉文和陈寅恪起了冲突,会是一个什么惊天动地的情况。

    结果就这?

    “咳咳!”赵元任看不下去了,咳嗽一声干笑道。“哈哈哈哈!鹤寿先生还真是幽默啊!为咱们调节了一下气氛。”

    “哈哈哈哈!”场内一时间充斥着尴尬的笑。

    陈寅恪本就是一个孤僻的性子,对待什么都是认真了,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认真地皱起眉头。

    “我倒是有一个提议。”坐在角落里面的刘半农,打断了众人的尬笑。

    他如今担任北大的国文系教授,也是国学研究所的导师。

    “早便是听说,包秉文有意来北大求学,如今我国立北平大学,深受军阀恶势力之璀璨,急需一个像是包秉文这般的人物,来充斥一下新鲜之血液。”

    他一提议,立即就有人跳出来叫好。

    “好!此建议甚妙!”作为北大的西方文学系教授,朱光潜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对于包秉文之才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想倒也不用什么统招了,咱们一直都有特招名额,搞个特招考试,让他来求学,咱们也好与他交流啊!”

    此话一出,场内人顿时眼睛里面都充斥着惊喜。

    “我第一个支持,如此人物不能够让南方文坛,独自占据了去,也该到咱们北方文坛交流交流了。”

    “包秉文如今才十七岁,是一个可造之材,不可为南方的世界给影响,早些到北大来求学也是一个妙事。”

    “蔡元培校长呢?别让他在南方装死了,快些让他带着包秉文一齐上来。”

    这位明显是对蔡元培多次辞职,感到十分的不满了。

    陈寅恪想了想点头说道:“挺好的,我可以问问后续的内容,还有其他的创作手法。”

    众人都激动万分,可刘半农却摇了摇头,用上了包国维的招牌口头禅。

    “诸位都错了。”

    “啊?”所有人目光都投向了他,似乎在质询。

    刘半农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面带微笑地说道:“我想应该请包秉文来做个文学讲师,甚至可以做个文学教授!”

    “啊????”

    一时间,场内算是炸开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