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繁体版

第101章 徐悲鸿为此作画?局势一发不可收!

    北平。

    米粮库胡同4号院。

    胡适激动地将一份《时报》拍在了桌子上,面色潮红地说道。

    “支持!一定要支持!沪市竟然遭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先进的先生们纷纷遭受了如此迫害,学生甚至被逮捕,言论自由竟然成了空谈,试问我们如何能够容忍?”

    胡适激动万分,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情。

    当然,还有一点,便是他的死对头陈德征。

    从前这家伙,甚至将胡适逼迫着出国避风头。

    可见二人过节之深。

    “本次事件,乃是国府对于文学界有意识的清扫,妄图从此开端,为所有的文人墨客戴上枷锁,从而达到常凯申独裁的目的。”

    徐悲鸿皱着眉头评价说道。

    他近来刚刚到胡适家做客,对于国府在沪市的所作所为,自然也是有所耳闻的。

    旁边一人,留着长须戴着无框眼镜,乃是地质学教授丁文江。

    他无不悲痛地说道:“我听说周树人先生还有林玉堂先生,纷纷遭受到了不明人的威胁,想来脱不开满清余孽和曰本人的干系,甚至连国府都毫无作为,在他常凯申眼里,什么都比不上他个人独裁的利益罢?”

    北平的学界人士听闻此事,都是愤慨异常。

    胡适尚有赤子之心,看了《老人与海》后,更感觉胸中有一团火烧了起来。

    于是上前,在桌子上将报纸摊开,给面前的两位好友介绍说道。

    “来来来,快与我一齐看看这部《老人与海》,包秉文的旷世奇作,我想再没有什么作品,能够比这部作品,更加激起我华夏人的爱国之心,和反叛精神了。”

    “竟然得到适之兄的如此评价,那我一定要好好看看!”

    徐悲鸿如今乃是北平艺术学院的院长,但平日里除了推动艺术教学的革新,对于报纸上的各类新潮作品,也有所涉猎。

    文学鉴赏水平自然是不差的。

    “这篇幅并不长,我与寿康兄一齐看看。”

    丁文江也凑了过来,两个人一人一边,全神贯注地看起了这部作品。

    第一版的《老人与海》,仅仅更新了一万余字,比起原版的老人与海来说,包国维改编了很多内容。

    将许多隐喻的内容,融入到了老人与小男孩的对话之中,一股子浓重的史诗感,在这些对话与离奇的背景之中,缓缓被展开了。

    仅仅是几分钟,徐悲鸿与丁文江二人,便被文字中极大的爱国情感,给感染到了。

    简单而富有力量的文字,这是两个人脑袋之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词汇。

    随即徐悲鸿不由得感慨说道:“小说,竟然还能够这么写,我从来都没有见过。”

    十年前,徐悲鸿还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之时,他曾经游历西欧诸国,期间观摩研究各类美术作品。

    除了学习美术,其余时间徐悲鸿交给了文学。

    因为他明白,想要真正的了解艺术,便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一种形式。

    所以他不仅从艺术品上,感受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还会通过阅读相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来加以辅佐。

    等到结束之后,他还会利用空闲时间,对于近代的西方文学史开展一定的研究。

    艺术与文学,某种意义上是相辅相成的。

    即便是他,看了众多的文学作品,面对包国维的这部作品,也是升起了十足的好奇。

    二人一口气看了下来,几乎没有停歇的时间。

    包国维这一万字,写到了老人已经与大鱼开展了剧烈的战斗,拉锯战持续了将近一天一夜,尚且没有分出胜负。

    碍于篇幅限制,剧情在这里戛然而止了。

    “没有了?这就没有了?”丁文江反复翻开着报纸,确定没有下面的内容之后,一脸的气恼。

    不由得生气说道:“这个包秉文,惯是会吊人胃口,实在是令人讨厌。”

    如今,包国维在民国文坛上的“断章”,那是出了名的。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在报纸杂志上出版,每次的篇幅自然是不够的。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故意的,包国维每次都会在剧情紧张,亦或是读者极其期待之时,让剧情戛然而止。

    实在是让观看者,心痒难耐。

    “哈哈哈哈!这小子便是如此,让人又爱又恨。”

    一旁的胡适,先前早就因为剧情气愤了一次,看到丁文江如此生气,心头倒有些舒坦。

    徐悲鸿则是吐出一口气说道:“比起这个,更加让我注意的是,包秉文似乎掌握了一种不得了的创作手法,传递出了令人震撼的心灵体会。”

    震撼!

    没有错,这是徐悲鸿在看完这短短一万字之后的深刻体会。

    可以说,他从来都没有读过这么顺畅的小说,还能够在这朴素的文字中,体会中文学性,以及魔幻和现实主义艺术的交织。

    这才是真正让他所激动的地方。

    他给艺术界的所有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

    “寿康评价的很恰当。”胡适不再开玩笑,而是面露严肃地说道。“这部小说文字简洁明了,可又不似话本小说一般空洞无味,他的文字间是充满力量的。”

    作为一个文坛中人,胡适做出了完全不同视角的评价。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正是这种文字,传递出包秉文胸中的滔滔意气,感染了每一个阅读者,我想这正是沪市所有师生奋起反抗的真正原因!”

    胡适挥舞着手臂,仿佛找到了曾经的力量。

    “我想,不能够让这种力量仅仅局限于这里,要将所有的力量都传递出去,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之间,更加要通过口号、示威等多种形式,让国民都感受到这股子意气。”

    说话间,胡适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他看向了另外两个好友。

    “先生们,我已经有意响应沪市的示威,召集起北平文学界艺术界,大中学校的有识之士,共同上街呼喊口号,告诉世人咱们华夏人的力量和不屈。”

    “好!!!”

    几乎是毫不犹豫,徐悲鸿与丁文江二人,一齐将手掌叠放在胡适的手上。

    几人都在对方的手掌温度之中,感受到了一股热气。

    说干就干,胡适之收拾了一番,便打算即刻出门。

    这个时候,跟在身后的徐悲鸿,突然跑上来询问说道。

    “适之兄你可否有这位包秉文的联系方式?”

    胡适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好友是对包国维升起了兴趣?

    “没有直接的,不过徐志摩与他相交莫逆,要不是我在北平脱不开身,定要去好好结识一番,寿康兄也想见见他,倒也不用那么急,听说他.”

    胡适还没有说完呢,徐悲鸿便打断了他。

    “我倒想见他,但不是现在,我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请示他。”

    “请示?难道是?”

    能够让徐悲鸿说请示,这是什么得是要求?

    胡适突然意识到什么,瞳孔一缩。

    “对!接下来,我要以老人与海为题,创作一幅油画作品!”

    徐悲鸿眼睛里面闪烁着光芒,感觉在看了包国维的作品之后,脑袋之中的灵感开始爆发。

    一幅用颜料描绘出,老人与大鱼在大海上搏斗的画卷,在他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与此同时,在沪市的消息,以及各大报纸传递出来之后。

    沪市的满清余孽复辟以及曰本人的狼子野心,瞬间便跃然纸上。

    可所有人更加好奇的是,这个《老人与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看到了作品,又看到了沪市的抗议活动。

    神州大地上的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

    从北平开始,再到津门、金陵、羊城等城市,以各界名人为首,民众开启了浩浩荡荡地示威活动。

    一发不可收拾。

    此刻在金陵的光头,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