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昏君在天启缔造盛世了?
繁体版

第64章 小题大做

    朱由校不等他再说话,又深深看着他问道:

    “朕年幼,敢问王卿,到底哪部会典明确指出了,皇帝调动禁卫是需要兵部调令,或者知会兵部的?”

    会典是明朝最最重要的核心法典。

    从洪武开始就编纂有《诸司职掌》,后面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万历不断编修,可以说是大明的政治纲领,是百司必参阅之书。

    里边主要内容就是确立四书五经的道德治国,以及包括六部在内的所有大衙门及隶属衙门的行政机构、职权划分,当然也少不了行政法规和典章制度。

    王在晋开始冒汗,跪伏道:“臣有罪!是臣僭越。”

    朱由校看着他:“王卿,你没有回答朕的问题。”

    王在晋只好硬着头皮答:

    “回禀万岁,无论正德会典、万历会典皆无明文要求万岁调动禁卫需要兵部调令和知会兵部,但有祖制。”

    所谓祖制说的是累朝成例,便是指土木堡之变后的京营诸卫改动,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禁卫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朱由校再度质问道:“祖制成例里包含御马监的养马勇士了?”

    王在晋沉默了一下,道:“未曾。”

    “既然未曾,那你的奏疏何以指摘朕私自调动禁军?这天下还姓朱吗!你是兵部左侍郎,事务如此繁忙,却第一时间上疏这种事情,怎么?是辽东战事有了突破吗?让兵部都没事做可以言及朕的禁卫了?!”

    说着朱由校狠狠拍了一下御案,表达着自己的震怒。

    殿内太监侍从以及跪伏的王在晋无一不被吓到。

    这是几乎是万岁第一次公开发如此大火,以至于众太监连呼吸都慢了几分。

    只不过很快,朱由校又忽然叹了一口气,声音都低沉了一些,道:“朕今日之事这样说,传出去后,是不是又显得君臣离心?”

    “但便是指摘朕,朕也得说!天子就是天子!”朱由校声音又高昂起来。

    “王在晋,你听好了,以后兵部做好自己的本分!辽东战事未平,已经有人弹劾熊廷弼怯战不敢出兵,在靡费军饷!更有不少奏疏弹劾各镇军事糜烂,这些事难道不是兵部职责?自己分内之事都没有解决,以后不要再让朕看到你言及军事之外的事情!”

    “知道了吗!”

    “臣……知道了。”王在晋神色有些沮丧。

    被上司的上司的上司跨部门点名批评,任谁都不会有好心情。

    “跪安吧。”朱由校冷声道。

    “是……”

    王在晋连忙给万岁磕头,跪安而去。

    在王在晋走后,朱由校神色渐渐恢复了平静。

    这件事说来生气是生气,但是达不到他表现出如此愤怒的程度。

    说到底,此事触及了他的底线,不小题大做把王在晋这样的重臣要员喊过来骂一顿,是达不到把这些伸过来的手打缩回去的效果。

    户部那次他忍了,因为户部李汝华只是问了一下,并没有很在意的上疏言及此事。

    但王在晋这样的上疏,是会被抄录发出去的,他如果不表现的激动一些,是真不好说对方试探之后会不会得寸进尺。

    唯一让朱由校有些蛋疼的是,这次责骂王在晋的影响不知道会往什么方向走。

    这时候他就意识到没有掌握舆论的工具真是被动至极。

    目前的舆论权是在清流那边的。

    因为他们“道德”学问最高,占据大义,又凭借着教书育人的威望,可以说在当前,诸多的书院清流他们本身就代表了舆论。

    所以要用什么影响舆论?

    朱由校陷入思虑。

    报纸?

    大明目前印刷业是发达,官刻部门非常多。内府就有司礼监的经厂,经厂的官刻本非常出名,因为油墨漂亮,排版优秀、行格疏朗,字大如钱,看起来美观大方,舒畅悦目,又多加句读,便于诵读,但缺点也有,那就是经厂不知道是不是得不到重视,校勘不细,错误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汉经厂,以及官刻中心的南京国子监。

    而又因为明朝不沿用元代的层层审批,对民间私刻十分有宽容度,这就导致了印刷业的发达。

    其实按照大明的识字率来说,办报带来的舆论影响是极大的,道理很简单——识字的人多。

    很多人都对明朝有误解,认为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

    但实际上从洪武开始,整个大明对于教育的基调就已经确立。

    大明是从府、州、县、乡都有官办的学校,乡里办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注意!社学是免费的,只要是愿意来就行。

    而府、州、县的学舍就有定额了,因为只要上了,就免费吃喝,不过就有了月考和大考。

    这里涉及到了朱元璋想要废除科举的野心,暂且不表。

    总之在大明,鼓励教育是十分夸张的,已经下到乡村,是所有封建社会中首个把教育推动到乡村的。

    这里抛开农村家庭是否会牺牲劳动力去读书的问题,这是个人和家庭意愿问题,无法论证。

    可单就大明给了这么个渠道,让有意愿读书的人有渠道去读,尽管社学只是教基础识字以及法律常识,对科举没有任何用,但考虑到背景,作为基础教育福利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是以整个大明的识字率纵观所有封建王朝中,都属于很出色的存在。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几乎在大明得到了贯彻。

    不然也不会诞生阳明心学,导致私塾之风、书院议政之风盛行。

    也就是说,办报,不止会影响到舆论,甚至是可以赚钱的。

    而且在大明也都已经有了报纸雏形,官方邸报就是其中一种。

    是了,官方邸报。

    朱由校心中一动,民间的报纸或许时机还不够成熟,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是邸报确实可以利用一下。

    当前的官方邸报,内容复古,政治信息是有,但是因为不重视,多数只是写写旨意,写写官员的调动等基础信息。

    作为舆论的利器,和政治导向,它显然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可是,要让谁来做这个事?

    清流官员肯定不行,一个搞不好没注意,官方邸报上保不齐就整日出现学术探讨那就没有了意义。

    必须是一个机敏、能够揣测上意的人。

    最好姓胡……

    朱由校陷入沉思。

    ……

    ……

    而就在朱由校盘算着对邸报下手时,另一边王在晋已经失魂落魄的回到了兵部。

    然后王在晋便寻了黄嘉善说了此事。

    “君臣离心到这地步了吗?”黄嘉善坐在椅子上,苦吟一声。

    王在晋沉默了一下,沮丧道:“下官是否该写辞呈?”

    黄嘉善叹息一声,摇头说道:“万岁既然没有对你处置,就说明万岁用你,只是不满你这种行为,如今战事欲起,正待用你,何以辞官?”

    王在晋叹了口气,心里却十分不好受。

    黄嘉善也明白对方是一片公心,如今被万岁责骂,是以难受不已,便好言宽慰起来,随后先让他回家休息。

    王在晋却摇头表示无碍,便告辞回公廨处置公务。

    而事情也渐渐风传。

    舆论渐起。

    不过在此之际,另一件热搜之事也在紧锣密鼓间到了尾声。

    时泰昌元年十月十六日,内阁便上呈了户部尚书的候补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