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昏君在天启缔造盛世了?
繁体版

第55章 大明第一地主

    朝会在所有人的期待中开始了。

    然后便是事情一件一件的走过场。

    其一为万岁登临大位,年龄合适,为国家计,要选秀了。以礼部奏请,朱由校同意,今日便会发旨意全国有司征集适龄女子。

    其二则是先前赈抚淮北的事情,因为是皇上特旨,两位阁老督办,效率出奇的高,难民们已经安置的差不多了,甚至破天荒还余了剩下十三万两银子,朱由校也不要了,直接入户部太仓银库。

    其三便是再度否了工部修缮三大殿的提议,因为工部没钱,要问内帑来出这笔钱。

    其四便是同意了以恭仁康定景皇帝旧陵墓作为光庙陵墓,但拒绝了工部修葺所请。

    ……

    事情一件一件宣读过场,朝官们都忍着,期待着,直到常例喊话有无奏题本上奏时,所有人都几乎望向了周应秋。

    周应秋顿时感觉到了如芒在刺。

    他硬着头皮眼观鼻,鼻观心,直到宣布退朝也都一言不发。

    主要是他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站出来说话,他没有接到任何指示,便是朝中局势都这么莫名其妙他更不敢轻率发言,生怕导向不可控的后果上。

    刘一燝、韩爌见到周应秋到退朝都未发一言,尽管神色平静,心中却松了口气。

    于是朝会又在所有人的失望中结束,预想之中的争端因为周应秋的缄默并没有发生。

    朝散后,周应秋再度被几个官员堵住询问。

    问题是这奏疏根本不是他的意思,是以周应秋有些疲于应对,只应和几句,便匆匆离去。

    只是和上朝前的沮丧相比,周应秋此时心情是轻松多了。

    ……

    ……

    而另一边,最为关心舆论的朱由校也通过刘侨的多方打探,约莫解开了关于周应秋弹劾变少的原因。

    但是现在的他却顾不上推进此事了。

    因为事赶事,有些事已经拖不了。

    “让他们先在文华殿等朕吧。”

    刚回到乾清宫的朱由校便听闻太监通报,有两拨人请求觐见。

    一拨为内阁的两位大学士及李若珪、杨涟等,其中不少是顾命大臣,扶他上位的,看着就有种亲属团即视感,朱由校多少有点预感对方的目的。

    另一拨则为掌户部尚书李汝华、掌兵部尚书黄嘉善、掌工部尚书王佐。

    三个尚书联袂而来觐见,是因为他们从朱由校即位后就上疏,上了不下二十道。

    而朱由校始终拖着。

    原因也很简单,这三位全是来要钱的。

    眼下对方联袂而来,也让朱由校知道拖不下去了,事情总要解决。

    但解决这个事之前,朱由校得先看看收获。

    因为今日御马监的审计结果大体已经出来了。

    “启禀万岁,御马监账目自万历四十五年伊始,每年约进账白银三十五万两,至万历四十七年,御马监当年进账为二十五万两;又至今年初到今日账目,御马监入不过十二万两;”

    “自万历四十五年一月,到今年八月,账目出入共有一千一十处,账簿显示万历四十五年入账三十五万两,库账却只入了一十七万两,当年支出约为十三万两,库账却显示支出十七万两……”

    “诸多支出名目不细,出入多为此处,另盘账发觉,皇家庄田出入两万六千七百顷;草场户部银出入账从去岁到今年便亏空近十万两;万历四十五年至万历四十八年来,牧场出入四万七千顷……”

    “……”

    朱由校翻看着呈上来的总账目,听着曹化淳的汇报,目光始终平静。

    他知道这些只是初步账目,这是根据每年账目及御马监总账和草场衙门、皇庄衙门等等的账目审计出来的初步问题。

    实际上,之后还得实地去丈量、仓库再盘,才会核算出御马监当前的真实情况。

    不过单是看着这总账目,朱由校都觉得触目惊心。

    不是因为账目之乱,也不是因为肆无忌惮的蛀虫,这些他都早有预见。

    而是因为御马监的皇庄、田地、皇店、草场、牧场等的夸张数目,都出乎了他的意料。

    他想过皇帝很富,但是真没有想过这么富。

    这些可是独属于皇帝的资产啊!

    果然皇帝才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单是亏空出去的田地、牧场,都是绝大多数地主奋斗一生去兼并都无法企及的存在。

    最最重要的是,皇帝的田、店、牧都是不需要缴税的。

    一年不止养活了无数佃户、太监、吏员,然后层层贪墨亏空一点,还能每年上呈入库三十多万两……

    放眼整个大明,你换哪个地主能做到年收入这个数?

    怕就是只有现在刚出海的郑芝龙干海贸能做到吧?

    说完了账目,就该说贪墨了。

    所以刘侨开始汇报。

    “当前抓捕了三百七十一名犯人,核实抄家了在京畿一百九十二名,共计抄出三十三万两白银及各式字画、珠宝若干、宅邸在京共有两百余处、在京畿田地共八万多亩田;京畿之外,江南、浙江、有宅邸若干,还在查抄;其中牵连下狱犯共有六百七十一名,除却首恶李实贿赂、前任及前前任御马监掌印也均涉其列……”

    说话间,有锦衣卫小心抬着几个硕大金元宝入殿。

    “此为李实供述所在南京宅邸抄出,单个金元宝重若八十八斤,像这样的金元宝共抄出七个,臣不敢怠慢,令人连夜坐船押送解京。除此金元宝之外,还有十个银冬瓜,银冬瓜约一百二十斤一个……”

    说话间,锦衣卫又抬进来了一批硕大的银冬瓜。

    朱由校来了兴致,亲自走上前去,拍了怕银冬瓜,声音沉闷。

    他又摸了摸大金元宝,别的不说,这大金疙瘩确实耀眼,如此大的金疙瘩放眼大明也没有几个富商会铸吧?

    如此恶趣味的事情,他还以为清朝才有,不过也是,现在这年代藏钱手段单一,有钱人不可能把钱全放钱庄、商行存在,选择铸成大件储藏起来也是选择之一。

    毕竟这么大个东西,遭贼了,贼子想偷,人少了也搬不动,人多了动静大会被发现,而且带着这玩意也翻不动墙。